影片《暴雨将至》影评(暴雨将至)影评

最近闲来无事,翻出自己以前大学选修课写的影评,觉得还不错,就放到豆瓣给大家参考啦。

第一次做这样的事,还望大家包涵。一些内容参考了九尾黑猫的影评。

电影《暴雨将至》是由马其顿著名导演米尔科·曼彻夫斯基于1994年自编自导的电影。作为马其顿共和国建国以来的第一部电影,它在国际上收获颇丰,分别斩获了第67届奥斯卡金像奖最佳外语片和第51届威尼斯电影节金狮奖。其知名度至高,甚至被奉为马其顿的“国宝”。就我个人看来,这无疑归功于它巧妙的选题,独特的结构以及优良的配乐。

1994年正值南斯拉夫分裂不久,而马其顿共和国刚刚成立。电影的背景正是这大环境下马其顿国内各处洋溢着的内战氛围以及被激化的民族矛盾。信仰伊斯兰教的少数民族阿尔巴尼亚族不满在马其顿受到的不平等待遇,采取包括暴力在内的激进方式来反抗信仰东正教的马其顿族。他们使用不同的语言,信仰不同的宗教,而由此造成的各类民族矛盾到今天仍然是马其顿内最主要的社会问题。电影聚焦马其顿国内的这一矛盾,向我们讲述了一个关于战争与和平,情感与利益,生活与死亡的故事。其巧妙地讲故事拆分为三段,构成了一个似乎“不完美”的环形结构,令人印象深刻。而穿插其中的马其顿民族音乐,无疑对烘托电影基调和人物情感起到了重要作用。本影评将先根据电影三段的顺序,大致分析各段情节,之后再对贯穿三段的元素作进一步分析和评述。

一.言语

电影第一段,一个被马其顿族追杀的阿尔巴尼亚族女孩萨米娜为逃避追杀躲进了修士科瑞的住处。科瑞非但没有揭发她,反而为她提供食物并向神父否认了藏匿她的事实,而两人也渐渐产生了互相爱慕的情愫。之后,被发现的二人被逐出教堂。在离开教堂之后,他们被萨米娜的家人发现,而萨米娜也最终死在她哥哥的枪下。

该段电影取名为“言语”,很有味道。言语言语,其实为“不言语”,科瑞做修士的时候曾发过默誓,即通过不说话来磨练自己的意志。而即便当他被赶出教堂并被剥夺修士资格,他能够开口说话了,他说的也是马其顿语,与萨米娜所用的阿尔巴尼亚语不同。所以从头到尾,他们两人都是用眼神和微笑来交流的。而萨米娜临死前也用手势做出“shh——”的动作,示意科瑞不要说话。如果细细观察他们的表情,就会发现这一切很动人,原来人与人之间的真心,可以跨越语言以及语言所代表的那些隔阂。即便听不懂对方在说什么,萨米娜也能肯定地面对自己的爷爷,说“他爱我”,“他爱我”。虽然我看了很多遍也不理解为什么科瑞那时候会回头走开以及为什么萨米娜的哥哥要开枪杀死她,但他们离开教堂时的对视一笑,却着实令我动容。

二.脸庞

电影第二段讲述在伦敦的女编辑安的故事。安和在同一公司的摄影师亚历山大为情人关系。亚历山大是马其顿人,他在波斯尼亚拍摄照片素材,经历了一些事后回到伦敦,对当时的生活感到厌倦,所以辞去工作,并邀请安同他一起回自己的故乡马其顿生活。安在伦敦还有许多事要处理,所以无法同去。晚上安与丈夫共进晚餐并谈论婚姻问题,结果不幸遇到恶徒与服务员争执并开枪,混乱中安丈夫的脸被打成了花。

第二段单独看,似乎与电影的其他部分并没有什么特别大的联系,这也是我感到特别疑惑的地方,尤其是餐厅的那一段,看起来十分奇怪。该段电影取名为“脸庞”,我们可以看到,在餐厅的那一段,镜头的切换很快,很多人的脸庞都出现在镜头中,感觉很不自然。那么导演究竟想表达什么呢?在我看来,这一切其实都是在解释亚历山大为什么不愿意留在伦敦。餐厅中那些面对暴力冷漠的脸庞,就好像世界面对发生在其他国家战争的态度一样,事不关己,高高挂起。安会关心亚历山大手有没有受伤,但她不会关心他的家乡如何如何。餐厅中的人们会关心邻桌夫妻的孩子是谁的,却不会对餐厅中的暴力有所表示。而如同病毒般蔓延的暴力,却也会如电影中描述的那样,让那些没有感受过暴力的人们知道,这些伪善的脸庞,在这些暴力代表的战火中,可以被轻易的摧毁。

三.照片

电影第三段,亚历山大终于回到了他的家乡。然而家乡的情形却在十六年后发生了巨大的变化。人与人已经开始按民族互相仇视,空气中充满了血腥味,就连看望昔日的恋人,也因为民族而受到了种种阻挠。而在家中笑容满面的亲人,转眼就可以拿着枪,指着孩子。法律成为摆设,和平成为奢望,而暴力和战争像病毒一样蔓延。当亚历山大为了救萨米娜倒在自己兄弟的枪下,他也说出了生平的最后一句话,“天要下雨了。”

该段电影取名为“照片”。在第三段中,开心吃饭的亚历山大一家人在饭后拍了一张合照,照片中的亚历山大还颇为凑巧的拍死了一只苍蝇。这样其乐融融的场面与之后的压抑气氛和即将发生的一系列死亡形成了强烈的对比。似乎亚历山大在家乡的美好时光就定格在这张照片中。事实上也确实如此,这张照片之后,亚历山大便逐渐感受到了家乡的种种疯狂。先是探望昔日情人汉娜受阻,之后是表哥去世,紧接着便是家里的人拿起枪去寻仇。医生说,“要打仗了,好好拍几张照片”,亚历山大说,“你知道吗,你也疯了”。当照片的背后开始承载死亡的沉重,作为摄影师的亚历山大便无法接受了。所以他愤怒地撕掉那些处决的照片,就是因为他觉得,正是因为他要拍这些照片的请求,使得那个囚犯死去了。同样的事情竟然要发生在自己的家乡,亚历山大开始见到自己从未见过的家乡。

之前亚历山大与医生在农场交谈时,他说这里没有理由开战,医生说战火就像病毒一样蔓延。而当亚历山大真的见识到这一点并意识到一切与自己原先所想不一样时,悲剧就不可避免地要发生了。他执意去救萨米娜时,我想他是做好死的觉悟的。因为对他来说,如果自己的家乡也像波斯尼亚一样充满战火,那么他便也无处可去了。他不愿看到家乡燃起战火,不愿看到兄弟拿起枪,如果自己的死能换家乡哪怕一点和平的可能,那么他便也满足了。所以前一天晚上,他会抽那只烟,因为他知道那很有可能是最后一支。

四.贯穿全电影的元素

1.“Time never dies, circle is not round.”

这句话在电影的三段中均有出现,暗示了电影的环形结构以及其某种意义上的“不完美”。电影第三段的结尾正是第一段的开头,而整部电影如果是按顺叙发展下来的,就说明事件在不断循环,也即“time never dies”。但这样就会有矛盾出现,这个矛盾出现在第二段安看科瑞和萨米娜照片时。科瑞打电话来找亚历山大,安回复说亚历山大已经走了,你可以留言。这说明安那时不知道亚历山大去世。而在第一段中,萨米娜被杀之前,安已经去马其顿参加了亚历山大的葬礼,这是矛盾的。一开始我试图去调整第二段中时间的顺序,即试图假设第二段的故事并非顺叙,而是在叙述时有前后时间的跳跃,以期望使得整个故事在时间发展顺序没有矛盾。但如果非要让时间合理的话,那么第一段也需要调整叙事顺序。我觉得导演应该不会设置这么复杂别扭的叙事顺序,所以我觉得导演还是按顺叙来叙事的。这也是为什么“circle is not round”。事实上,“Time never dies, circle is not round.”正是出现在第一段的开头,第二段有矛盾处的后面以及第三段的结尾,似乎导演就是在对情节的矛盾做出一些解释。网上的一些影评说这句话有特别的含义,暗示历史的发展虽然循环但仍然在不断改变并向好的方向发展,但我个人不倾向于对这句话做更深入的解读,事实上我反而觉得这句话在电影中出现的很突兀。

2.孩子,和疯癫的人

孩子在第一段和第三段就是马其顿村庄中被暴力深深影响的孩子,他们有的拿子弹炸乌龟,有的拿着枪乱指,完全视暴力为一种娱乐。而第二段中的孩子出现在餐厅中,她在枪击事件后表现出来的是兴奋和愉悦。疯癫的人在第一段和第三段中指的就是那个拿着枪杀猫的人,他在第三段中抱着驴子的头,同时接过了米特尔递来的枪。在第二段中,疯癫的人指的是那个在餐厅射击的恶徒。

孩子和疯癫的人在这部电影中有一个共同点,就是完全视暴力为儿戏,甚至为一种娱乐。他们可以拿着枪乱指,随便开枪,却还哈哈大笑。这足以见暴力的蔓延会造成多么严重的后果,它会激发人恶的本性,让社会变得愈发混乱与动荡。

3.“Take sides”

“Take sides”出现在第二段和第三段中。第二段中安对亚历山大说你要懂得“take sides”,中文翻译为“择良而栖”。而在第三段中,亚历山大写给安的信中,他说,那张处决的照片让他意识到他在战争中选择了阵营。而在战争中,这样的选择就意味这置对方于死地。他不愿意做这样的选择,所以他拒绝了米特尔递来的枪。这正是战争的残酷。在和平的社会,“take side”无非是选择这家公司还是那家公司,但在战争中,你必须选择杀死某一方。战争让死亡变得如此微不足道。

4.梦中爱人

梦中爱人出现在第一段和第二段中。科瑞和亚历山大都在睡梦中经历了相似的情景。先是梦到自己心爱的人站在床边,结果醒来后发现她真的站在床边。结合两人的叔侄关系和汉娜和萨米娜的母女关系,这暗示了一种美好情愫的传承。无论现实多残酷,爱情却永远美好。

5.呕吐

呕吐在三段中均有出现,分别是,科瑞看到杀猫出去吐,安看到丈夫被打烂的脸干呕,亚历山大在接受汉娜请求后在房里吐。可以看到这些呕吐的场景都是与暴力相关的。意思其实很直接,无非是表达了善良以及崇尚和平的人对暴力的厌恶和反感。

6.暴雨将至

“快要下雨了”,这在电影中看到了无数次,不禁让人去思考这雨到底代表着什么。这当然有很多种解读,我个人认为雨代表了一种希望,一种洗礼。电影中真正出现雨的场景只有在结尾亚历山大死去的时候,第三段中,亚历山大坐在去往家乡村庄的客车上,开玩笑说自己是来受洗的。看似玩笑,其实也并不尽然。亚历山大为了心中的和平而死在兄弟的枪下,死前对兄弟说,“开枪啊,兄弟,开枪”,“马上要下雨了”。对亚历山大来说,似乎暴力会终结在这一枪,会终结于这一场雨。我相信导演也是这么希望的。他希望一场洗涤祖国人民的雨将要到来,而如同暴雨前沉闷的内战氛围也会伴随着这场雨而消逝无踪。

7.配乐

电影原声的制作者是来自马其顿的乐队Anastasia(希腊语"复苏"的意思),是一支水准很高的Dead Can Dance式Ethic Fusion(民族融合音乐)的乐队。

电影中的民族音乐配合上马其顿当地的自然风光无疑提升了美的感受。我很喜欢电影开头和结尾的配乐,给人一种苍茫过后充满希望的感觉。而特有的那些宗教音乐也让人感受到马其顿这个国度的魅力。私以为这部电影的配乐无疑是为这部电影增分不少的。

五.参考资料

1.《南斯拉夫兴亡》,马细谱,社会科学文献出版社

2.豆瓣《暴雨将至》,

3.酷我音乐《暴雨将至电影原声》,

4.维基百科,马其顿,

原文链接:https://movie.douban.com/review/8078061/

© 版权声明
THE END
喜欢就支持一下吧
点赞0 分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