民生范文第1篇
一、30年我们收获了民生崛起
经过改革开放30年曲折而坚定、艰难而显著的发展,中国人民生活水平大幅度提升,综合国力迅猛增强,让世界屏息仰目。如果说30年前西方人对中国的援助、支持多出于同情和怜悯,那么,现今一些西方人开始不断拿中国人身上的一些小缺点说事儿,正说明他们对中国的重视与关注。
开放30年,中国人找回了底气十足的自豪与自信;改革30年,中华民族走上了踏实、务实、光明的复兴之路。如果概括改革开放这30年的成就,即经济上我们收获了一大批以民营资本为支柱的企业家和自主品牌,他们是引领中国未来经济社会成长的星星之火;思想上历经坎坷,我们收获了一个来之不易的“以人为本、科学发展”理论体系,人的尊严、人的发展、人的奉献终于得到保障,这是中国未来繁荣的基石;政治上我们收获了民主化进程不可逆转的大趋势。这里最值得赞誉的是“以人为本、关注民生”的开创性论断与实践,它让一切物质的或外在的收获都成为陪衬的绿叶。
民生是民众的生存状况,普通人的命运境遇。关注民生,就是关注全体人民生活中的家长里短、生命中的悲欢离合、生存环境上的公平与正义。我们的一切创造性付出都是为了我们自己和同类生活得更美好,贯穿过程和结果,统领手段与目的。
二、来自体制内抑制民生的毒素
人永远不知足,这也是社会发展的原动力。于是,在现实中我们生出了许多不满:房价涨得太高太快,医疗卫生体系远远不能满足人们低价优质服务的需求,大学生毕业即失业,政府官员的权力就像耍魔术无穷无尽,公共福利事业支出不及全年财政收入的1/3……这些不满不该归咎广大民众不体谅政府,而是在我们现存体制中先天存在一些抵制民生的不良因素作怪,分析起来并不复杂。
中国特色的社会主义实践源于计划经济向市场经济渐进式过渡的设计与实现。打个比方,中国经济体制和运行机制犹如一个由无数个齿轮和轴承组装起来的巨大传动机,最早的设计理念和图纸完全遵照计划经济的原理,核心部件和结构更是严格体现垄断性和计划性。一开始这套传动机制就存在诸多弊端:突出产权不清的“一大二公”;排斥独立的人性(我们现在称之为排斥民生);运行中严重浪费低效;人为随机干预大于科学规律,等等,使这架庞大机体越来越不能正常运转,一度面临崩溃的边缘。
在向市场经济体制和运行机制过渡的进程中,这部传动机从最外层开始改革,逐层向内,最突出的变化是民营经济飞速发展,但内核并没有显著改变。这样,在原设计和运行先天不足的情况下又增添了新的矛盾,传动机外快内缓,外部动力强劲而内核缺乏动力,导致运转越来越不同步、不和谐。
决策者们早已认清了这种状况的复杂性和危险性。并按“科学发展观”的新理念、新思路设计整个经济体制和运行机制,要建造一个完全适合新环境、新条件的传动机。问题是目前仍在运行的这部庞大的传动机既不能彻底打碎重建,又不可能停下来更换核心部件,客观上决定了继续改革只能采取边调试运转边逐步更新的办法,如此一来严重制约了政治、经济和社会协同发展,拖了深化改革的后腿。
这个有所松动但骨子里仍死守垄断计划性的内核,就是改革严重滞后的政府行政管理体制与运行机制。我们看到,政府职能部门规模过于庞大、权力过于广泛、支出过于消耗、监督过于低效,这些深层次问题之所以改革30年来不断触及却进展不大,就是因为现行体制依然赋予这些管理机构以高度的计划垄断权力,使它们既是规则的制定者,又是执行者,甚至也是监督者。既拥有绝对的权力,同时又掌握最大资源,形成了坚不可摧的部门既得利益。这些部门利益横向与纵向联合,形成更大的利益集团。这些部门既是改革的执行者,同时也是自身利益的维护者。维护其部门利益必然要与民争利,因此,具有天然的排斥和抵制权力民主化向民生扩展的基因。它们位居改革的核心,它们又是改革的对象,它们又非常强势地掌握改革的权力。深化改革难上加难。
改革前20年,人们欣慰地发现广大城乡一度最好的公共建筑是学校。如今,最好的建筑却是各级党政办公大楼,豪华遍地。待中央下决心治理时,绝大部分已经投人使用了。为什么敢这样做?因为政府部门掌握绝对权力与资源,民众并不知内情,也无从监督。
再拿教育来说,高考恢复30年后我们痛心地看到尽管应试教育遭到社会广泛的唾骂、指责,误人子弟,但它却被社会无可奈何地最广泛接受,根源在于教育资源的垄断计划性依然高度存在,支配这一巨大资源的绝对权力,包括决策权、执行权、解释权和监督权统归教育部系统,无论基层民众如何呐喊,这种格局依然注定教育部门拿着高考指挥棒轻轻一挥,全国人民不情愿也得跟着走。
我们注意到,改革开放以来,各地基础设施建设包括高等级公路、旧城市改造、通讯设施等突飞猛进,有的已经达到了发达国家的水准,这中间有三个因素起推动作用:一是社会客观发展的需求,二是官员政绩考核的需要,三是官商利益共同体都有利可图。为什么官员愿意多修公路而不愿意多修厕所?因为后者实在无利可图又非常麻烦。一些城市宁可投入数千万元做马路中间的钢制护栏,也不愿意拿这些钱创办维护道路安全的宣传奖励基金,也是这个道理。
如果不从物欲追求中把官员拯救出来,不以制度化把民生作为一个客观公正的考量标准,一些官员宁可多做形象工作,多在大项目上贷款,也不去切实关心民众的需求。
党的十七大前所未有地关注民生。可是如果政府职能部门管理体制与运行机制不做根本性改革,关注民生很有可能事倍功半。特别是如果政府职能部门利益集团、国有经济独立垄断体系和民营资本无孔不入且无利不争一起挤压民生利益空间,那么,即使中央政府有意向民众倾斜投入资金改进福利,也会由于中间必须经过不同利益集体的盘剥而大打折扣。比如,农业上化肥、农药和籽种价格年年涨,农民从卖粮和免税中得到的微薄收益被其抵消了,这个问题涉及部门之广、环节之多令人慨叹,至今不得解决就是最好的例证。
三、企盼崭新的改革开放30年
由于政府职能部门改革严重滞后,导致以人为本的社会改革和公共福利事业进展缓慢,加上宏观调控少有作为,一些民众对已经享有的改革成果又开始担心起来。特别是2007年5月之后出现的大幅度食品价格上涨、油料价格上涨和房价上涨,民众的不安情绪进一步释放。一方面是有钱人不消费,一方面是没钱人消费不起;一方面是关注民生响彻九州,一方面是各种价格快速上涨,通货膨胀危险迫在眉睫。这些改革中也许必须要经历和承担的风险考验着共和国新的领导集体。
回首过去10年我们发现,新的领导集体上任的第一
年都不轻松:1998年百年不遇的洪水、2003年前年未有的“非典”冲击。这些都可以称之为自然灾害。2008年呢?难道抑制通货膨胀是不可避免的战役?这将远比上两个自然灾害更广泛地影响中国的每一位公民。
经过30年的不懈努力,我们终于确立了“以人为本”的治国方略,我们已经迈入关注民生的发展之路,广大民众企盼还能有一个崭新的改革开放30年来最大限度地张扬民生、发展民生、富裕民生。此时我们应该清醒地认识到,继续走自上而下的民生之路似乎已经不能满足民众越来越高涨的民生需求,必须自下而上开辟一个畅通的渠道来推动、回应且评判自上而下的改革,双路通畅、相辅相成,这就要求扩大基层民主,让民众有更多、更好进行自我管理、自我决策的权力与自由,扩大自治的范围,让政府行政部门减少对民间组织社会结构的干预。
比如,在广大农村和城市近郊地区,原有的村民委员会选举办法需要与时俱进地改变,大户家族利益得以保障的同时,如何保护弱势农户的利益,如何避免村霸操纵选举侵害村民的利益。
比如,在城镇以下岗失业、低保为主的贫困人群通过自组织如何能够直接与社会慈善机构联系而避开一些政府职能部门只管理不服务的弊端。
比如,作为社会中坚的白领阶层如何通过强化行业协会的作用来规范自身的行为、保护切身合法权益,行业协会真正行使自我完善、自我管理的职能,有职权、有威信,摆脱政府职能部门的肆意干预。
比如,进一步加大舆论监督的力度,实践证明舆论监督是反腐败和弘扬民主成本最小的举措。
在基层民主不断成熟的过程中,政府应尽快推进职能部门改革,向基层、向行业协会放权,最终形成小政府大服务的格局,彻底改革官员政绩评价标准和体系,以民生状况的改进作为最根本的尺度。
除此之外,在国民收入初次分配和再分配方面必须采取可行高效的措施,让高收入阶层依法缴纳收入调节税,让持续偷税漏税的不法商人必须付出应有的代价,促进社会的公平与正义,这是关乎民主的一个重要方面。
总结改革开放即将到来的30年是为了更好地面对继往开来新的30年。尽管总结的方式多种多样,总结的经验教训层出不穷,但是有一点决不容忽视:民众企盼在过去曾经走过的弯路在未来不再重蹈覆辙,曾经有过的苦难不再重演,未能实现的梦想在未来成为现实。
民生范文第2篇
“谢谢民生监督组为我追回1万元补助金。”余庆县龙溪镇芝州村村民张忠国接过龙溪镇民生监督组送去的危房改造补助款时感谢连连。
余庆县立足精准监督、精准问责、精准问效,严肃查处发生在群众身边的腐败问题,切实维护群众利益,让民生监督工作成为实实在在的“惠民工程”“民心工程”。
“三个重点”精准监督。对民生领域实施精准监督,将监督的对象、领域、项目作为重点。目前全县共立案145件,结案137件,给予党政纪处分156人,移送司法机关14人,收缴违纪违法资金1500余万元。
将28个县直民生部门、镇村干部和农村党员作为重点监督对象,通过找准民生政策、项目的“关键源头”和“直接实施者”,推动监督工作顺利开展。
将民政、农牧、教育、卫生等领域作为监督重点,重点发现是否存在挤占挪用、污冒领、虚报套取等问题,确保民生政策落地“不打折扣”。
用好、用活专项监察这把“利剑”,查找民生资金落实过程中可能被截留、挪用、克扣、贪污等问题,对家电下乡补贴资金、小额信贷扶贫贴息资金、农村饮水安全项目资金等11项重点项目开展专项监察。
“三个区别”精准问责。在时间节点上,把十前与十后区别开来;在行为性质上,把违纪问题与违法问题区别开来;在具体情节上,把主动坦白、悔过自新与对抗组织、拒不认错区别开来。对主动交代问题的,从轻从宽处理;对拒不交代问题的,坚决从严从重处理。
2015年元月,县卫计局在督查工作中发现大乌江镇凉风村卫生室、敖溪镇胜利社区卫生室等医疗机构存在篡换药品销售,分解处方套取新农合一般诊疗费等问题。虽然涉案金额都只有几十元,但其行为直接侵害了群众利益。县卫计局对凉风村卫生室负责人谢某、胜利社区卫生室负责人张某进行了诫勉谈话、追缴违规资金、处罚违约金等处罚。
“三种途径”精准问效。通报曝光强震慑。对在民生监督中查处的违纪违规案件,通过下发通报文件,在余庆电视台、《今日余庆》报、“余庆政府网”“清廉余庆”微信公众号点名通报的形式,进一步强化教育警示的震慑效应。
警示教育提意识。通过召开警示教育大会,达到“处分一个,教育一片”的效果。同时开展违纪款项清退大会,直观体现民生监督工作成效,2014年以来全县共召开违纪款项清退会议6次,涉及金额10余万元。
民生范文第3篇
总书记在十七大报告中指出,必须在经济发展的基础上,更加注重社会建设,着力保障和改善民生,推进社会体制改革,扩大公共服务,完善社会管理,促进社会公平正义,努力使全体人民学有所教、劳有所得、老有所养、住有所居,推动建设和谐社会。报告也提出了全面改善民生的具体目标:到2020年实现全面建设小康社会,使我国成为人民富裕程度普遍提高、生活质量明显改善、生态环境良好的国家。可见,新时代的民生改善将不再是一部分人也不再是某一个方面,而是要惠及全体国民,要让人民生活的各个方面都得到较大改善。
中国经过改革开放后持续30年的高速增长,人均GDP进入中等发达国家行列,国家发展站在了新的历史起点上,百姓的预期必然不断提高。随着国家财力日益雄厚,可能且应当满足人民群众日益增长的福利需求。但是,由于我国还处在社会主义初级阶段,发展基础比较薄弱而且不平衡,给解决好民生问题,带来了巨大的挑战和压力:一方面,原有的一些带有基本生存性质的民生问题并未完全解决;另一方面,因社会事业发展滞后、社会公共产品供给短缺导致的看病难、上学难和住房难等具有个人保障与发展性质的新的民生问题也日渐凸显。黄金发展期往往也是矛盾凸显期,种种民生问题已到了非解决不可的阶段。所以,我们现在面临的民生问题,实际上比改革开放前一个时期的民生问题更加深刻,更加全面,更加复杂。要解决新时期的民生问题,构建和谐社会,关键要从实事抓起,从群众生活中的迫切问题抓起,从接、最现实的利益问题。本期的三关系改革发展稳定大局的突出问题抓篇封面文章从不同角度阐述了作起,切实解决好人民群众最关心、最直者对改善民生的观点。
改善民生从哪入手
张道航
改革开放之初,我国所面对的最大的民生问题就是摆脱贫穷、解决十多亿人口的吃饭问题。经过30年的改革发展,我们这个曾经是共同贫穷的国家不仅解决了温饱问题,而且人民生活达到了总体小康水平,这是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在解决:民生问题上取得的具有决定意义的阶段性成果。然而,“沧海百年、民生不息”,旧的民生问题解决了,人民群众对于生产、生活、生存环境的改善,以及社会公平正义必然会产生新的期待。这就需要把握新形势,新趋势、新规律,从新的情况入手找准新的切入点,有针对性地解决好新的民生问题,促进民生的改善与安康。
一、从改善困难群体生活入手
实现社会公平正义是中国共产党的一贯主张,保障和改善民生是党执政治国的基本追求。为了实现这样的主张和追求,中国共产党人进行了长期的探索,但在一段时间里却选择了平均主义“大锅饭”和“齐步走”的发展道路。实践证明,这条道路不但不能真正体现现代意义上的公平正义,而且也解决不了中国的民生问题,只能导致“共同贫穷”。1978年,邓小平同志在总结了我国社会主义建设的经验和教训后提出:“要允许一部分地区、一部分企业、一部分工人农民,因为辛勤努力成绩大而收入先多一些,生活先好起来。”正是在这种“允许一部分人先富起来”的民生思想及其相应政策的推动下,才使得民生问题的解决在中国出现了转机。
但也必须看到,经过30年的改革和发展,尽管目前中国已经出现了一部分先富裕起来的群体,可是由于地域、历史、资源禀赋、个人能力等因素影响,仍有一部分群众生活比较困难,而且从总体上我国仍是一个困难群体占相当大比重的国家。富裕群体因为占有较多资源,可以游刃有余地在这个社会上得以生存,而困难群体因为本身占有资源较少或者不占有资源,如果没有来自于其他方面的帮助,不仅生活会陷入困境,有的怕是连生存也难以维系。从目前中国的这一现实出发着眼于民生的改善,就应当做好对这部分困难群体的帮扶工作,使其生活能够得到基本的保障和相应的改善。主要途径就是让富人多交点税,并通过政府的转移支付来帮助困难群体,让他们也能得以体面地生存。这样做不仅是为了困难群体的利益也是为了包括富裕群体在内的整个社会的利益,因为从利益关系角度看问题,社会各阶层间有着相融互补的一面。尤其在重大利益格局中,各阶层成员各司其责、各尽其职才有可能各自分享到更多的利益,即实现所谓“帕累托最优解”。
民生领域是社会差异最为凸显的领域,无论从生产、生活还是生存条件看,社会各阶层的差异都是普遍存在的。但是,通过发展逐步缩小差异以及由此造成的不平衡,并让差异保持在大多数社会成员认可的水平上,这不仅是实现共同富裕目标的要求,也应当成为保障和改善民生的基本取向。从这个意义上讲,改善民生的过程也是促进社会公平正义的过程,因为一个缺少公平正义的社会,不仅不会有民生的安康甚至会引发社会危机。党的十七大报告在提出“着力保障和改善民生”的同时,进一步强调“促进社会公平正义”,说明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是将改善民生同促进社会公平正义紧密联系在一起的,二者在理论和实践上是相得益彰的。从改善困难群体生活人手,进而促进全社会整体生活水平的提高和民生状况的改善,正是充分地体现了十七大的民生思想和公平正义主张。
二、从市场失灵的地方入手
始于十一届三中全会的改革,不仅是以让一部分人先富起来为政策驱动的,同时又是以市场为取向的。正是有了这种以市场为取向的改革,才使得创造财富的源泉开始涌流,才摆脱了共同贫穷、解决了十多亿人口的吃饭问题。所以,市场经济对于解决中国的民生问题功不可没,乃至今后中国的发展和民生的改善,都不能离开市场经济。
但也必须看到,市场经济虽然可以使中国摆脱共同贫穷、解决十多亿人口的吃饭问题,却解决不了所有的民生问题。相反,由于市场机制作用的结果,个别时期某些领域的民生问题可能还会相当突出。这是因为市场本身也存在着“失灵”的情况,即完全依靠市场这只“看不见的手”的自发调节,不可能在所有领域都实现资源的最佳配置,从而找到“帕累托最优解”。例如,某些具有非排他性和非竞争性的公共产品的供给就是这种情况,由于这些公共产品在供给过程中无法拒绝“搭便车”的情况,所以那些以赢利为目的的个人或企业便不愿提供这样的公共产品。为了弥补这种“市场失灵”。就得由政府这只“看得见的手”建立起公平公正的供给机制,向社会所有成员提供这些公共产品。否则,就会出现比市场失灵更加糟糕的“政府失灵”,从而给民生带来损害。
党的十七大报告在“加快推进以改善民生为重点的社会建设”中,讲到了教育、就业、社保、住房、医疗等,这些当前被人们普遍关注的民生问题。细观这些领域,一个共同的也是明显的特征就是都存在着市场失效。为什么前些年这些领域的有些改革曾被社会诟病多时,甚至认为“基本不成功”?原因在于:一方面这些改革在国外的公共产品私有化理论影响下推行着民营化、市场化:另一方面又放弃了政府监管,从而出现了市场与政府“双失灵”的情况。对于已经走上了市场经济的中国来讲,能否公平公正地向所有社会成员提供包括基本
保障在内的公共产品,正成为保障和改善民生的当务之急。而这对于那些困难群体来说尤为必要,所谓“困难”就是因为占有资源较少才陷入困境,公共产品则是他们可以与其他群体共同占有的主要资源,甚至是其安身立命的依赖。所以,市场经济条件下保障和改善民生,不仅要保证公共产品的供给,同时又要保证公共产品的公平分配,从而才能有效应对市场失灵。
三、从建立健全制度入手
在党中央的高度关注和重视下,近年来民生问题已开始摆到了各级政府的议事日程,许多地方正从一件件关涉百姓切身利益的实事做起,有的甚至还制定了“民生工程”。这样一种工作思路和相应举措不能说于民生无补,但却只能是一种局部效应和短期行为。制度是社会和谐的根本保证,也是民生和谐的重要基础,只有建立健全相应的制度体系,以此泽被苍生,才能全方位、长效应地保障民生和促进民生的改善。
民生问题所涉范围广泛,“群众利益无小事”,从生产、生活到生态环境,凡是关涉百姓生存的皆可称之为民生大事。同时。民生问题的解决又是长期的,不但旧的问题解决了新的问题又会出现。因此,民生问题的解决和民生的改善,既是一项系统工程又是一个长期过程,既要立足于当前又要着眼于长远,既要尽力而为又要量力而行。就当前来讲。应将教育、就业、分配、社保、医疗等主要民生问题作为重点,加快这些领域的制度建设。有了一个相对完备的制度体系,民生问题的解决不再是零打碎敲,就可以做到更加规范有效和科学合理。
并不是任何制度安排都会有益于民生,只有以民生为取向、以社会公正为目标的制度改革与创新,才能促进民生的改善。关涉民生的制度建设要解决的是广大民众的生存问题,这就决定了它在设计上不仅要具有广泛的覆盖性,同时还必须具有相应的济弱性,即对于那些困难群体应由政府和社会给予必要的帮助,保证他们也能够得以体面地生存,从而体现社会公正原则。还要建立起相应的监督机制和问责制度加以约束。
四、从统筹城乡发展入手
民生问题的解决关键是要达成一种社会的平衡,如果社会差异过大甚至是失去了平衡,那将成为民生的不幸或隐患。然而。目前我国社会差异的扩大已是不争的事实,尤其是城乡之间的差异最为明显。有这样三组数据可以说明这种差异的程度:一是到2000年我国实现总体小康目标时。16项测评指标中只有3项没达到。而这3项全都与农村和农民相关,即农民人均纯收入、农村初级卫生保健基本合格县、农村人口人均蛋白质摄入量。二是从我国收入分配的基尼系数看,目前已经超过国际公认的0,4的风险警戒线,但是如果将城乡分开,城市是0,37、农村是0,34,都没有超过风险警戒线,说明城乡差距是造成我国目前收入分配差距过大的主要因素。三是2003年我国城镇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与农村农民人均纯收入之比为3,23:1,2006年为3,28:1,表明绝对收入差距扩大的趋势仍未改变。至于教育、医疗、养老等,这些被人们普遍关注的民生问题。农村的欠账要比城市多得多,存在的问题丝毫不比城市少。所以,解决农村的民生问题要比城市困难得多,也艰巨复杂得多。
农村发展滞后,城乡差距扩大,不仅使农村的民生问题更加突出,也会给整个社会带来新的民生烦恼。2007年。先是猪肉价格上涨,接下来是几乎所有农产品价格都在上涨,从而让全国上下再一次感受到农业对于民生的重大意义。由此还应该看到,尽管十一届三中全会以来的改革让我们摆脱了共同贫穷、解决了十多亿人口的吃饭问题,2007年全国粮食产量更是达到了5亿吨的历史最高水平,但农产品的供给依然缺少稳固的基础,而一旦粮食出了问题,民生也就危在旦夕,尤其是像我们这样一个十多亿人口的国家。所以。我们要以一种全局意识和战略眼光,来认识中国的“三农问题”与“国计民生”的重大关系。科学发展观关于统筹城乡发展的要求,不仅是对于发展做出的全局谋划,也是基于保障和改善民生做出的战略考量。按照统筹城乡发展的要求,一方面要更加注重农村发展,加强农业基础地位,走中国特色农业现代化道路,全面推进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另一方面要贯彻工业反哺农业、城市支持农村的方针,建立起以工促农、以城带乡长效机制,实现城乡互动、协调发展,并形成城乡经济社会发展一体化的新格局。只有这样,保障和改善民生在我们这个13亿人口的国家才更具稳固的基础,并能更充分地体现社会公平正义。
民生范文第4篇
一、保护土地资源,让民生有支撑
生存与发展,是民生的两翼。实现两翼齐飞,既要推动经济增长,又要坚守耕地红线。
随着经济的发展,建设用地的不断增加,耕地占补曾经一度严重失衡。守住耕地红线,绝不能吃子孙饭,守土有责,做土地的忠诚卫士,这是国土人的职责所在。造好地成为双城国土人的不懈追求,为能够争取到更多的土地整理复垦项目,双城国土局从局长、副局长到各股室干部,积极跑省厅上市局,争取到多个土地整理项目,2010年朝阳乡土地整理重大工程项目开始实施,项目总投资近1亿元,项目区总建筑规模8029公顷,可新增耕地500公顷。“十一五”期间,共为各类建设用地补充耕地8258亩,共实施土地整理复垦项目3个,总投资2695万元,新增耕地面积4212.6亩;土地整治项目3个,总投资19.04亿元,新增耕地12440.8亩,双城连续十余年实现耕地占补平衡。
管住地,必须查处破坏耕地行为,双城市国土局采取全社会宣传发动、有奖举报等一系列措施,强化土地动态巡查,实行分片包干,责任到人,加大对基本农田保护区、公路沿线和人口密集区土地的动态监管,切实做到对国土资源违法行为“防范在先、发现及时、制止有效、查处到位”。2011年初春,接到群众举报,乐群乡耕勤村张某违法占地进行建筑,得知这一消息后,局长带领执法大队工作人员冒着严寒到现场,张某用野蛮的语言和行为对他们一行进行人身攻击,面对违法者耀武扬威,无视执法人员,局长首当其冲,敢于碰硬,强行拆除了违章建筑,震慑了钉子户,维护了法律的尊严,树立了国土人的形象。一年来,共查处土地违法案件21件,拆除建筑物364平方米,没收地上建筑物2274平方米,处理责任人1人,顺利通过国家和省市的卫片检查,得到了省、市国土资源部门的充分肯定。
二、服务经济发展,让民生有保障
双城市国土资源局从群众最关心、最直接、最现实的利益问题入手,通过服务经济快发展、大发展、好发展推动民生事业发展。
“土地是经济发展的基础,经济发展离不开国土部门的支持和保障!”在该局党组会上,党组书记、局长的话掷地有声。2010年,双城市引进了闽商建材城、宁泰金属大市场、雨润农副产品全球采购中心三个投资分别为80亿、30亿和120亿元的重大民生项目,但土地指标的紧缺,严重影响了项目落地的进展。为了能够尽快审批用地,2011年局长带领工作人员,吃住哈市,天天跑哈局和省厅汇报工作,找处长、找局长、找厅长,功夫不负有心人,双城国土人的执著感动了省厅,在用地指标十分紧缺的情况下,特批给双城128.3公顷建设用地指标,保障了闽商集团建材城项目、雨润集团农产品全球采购中心项目等重大项目的用地需求,保障了企业顺利在双城落地生根,受到了企业的高度评价。
为聚资挑大梁,做好土地经济文章,发挥土地最大效益。该局坚持“统一规划、统一储备、统一供应”的工作原则,对国有建设用地使用权实施招拍挂出让制度和招拍挂领导小组集体决议制,坚决杜绝协议出让行为,进一步规范土地交易市场。仅2011年,供应土地使用权106宗,总面积360.4公顷,土地出让金收益8.8亿元。其中,国有建设用地63宗,面积219.3公顷;划拨国有土地使用权6宗,面积57.6公顷;集体土地非农建设审批43宗,面积83.5公顷,保证了全市招商引资项目、重点项目、急需建设项目、民生项目用地需求,有效破解全市项目用地瓶颈。目前,双城工业园区红红火火,城市建设热气腾腾,沿江风光带绿意盎然,城乡面貌生机勃勃。
三、坚持以人为本,让民生有通道
一直以来,双城国土局切实践行全心全意为人民服务的宗旨,视百姓为亲人,时刻将百姓利益摆在前头,将群众冷暖放在心头,将民生工作作为重头。
该局以打造“民生国土”为契机,全面提高服务质量和审批效率,让民生有通道。该局2007年7月进驻双城市行政审批服务中心,积极推进电子政务办公,投入80多万元进行信息化建设,实现国家、省、市三级联网,有19项业务可以在电子政务系统中运行,所有业务全部在政务大厅受理并办结,审批时限提速30%以上,极大地方便了群众。经双城市国土资源局主管副局长介绍,国土局服务窗口年接待人数逾千次,年受理业务超千宗,获得了各级领导及群众的一致好评,成为了全市的对外服务窗口的一面旗帜。
该局大力实行服务承诺、首问负责、收费项目及标准公示等十余项规章制度,全面公开各岗位工作职责、办事程序、办结时限、收费项目、收费标准等,窗口主要业务全部实行电子扫描报件,土地发证、土地抵押(备案)、土地交易等实现全程网上办公。 对双城市国土资源局服务质量和效率的改进,双城市某企业经理韩某深有感触。韩经理举着手里的证件说:“以前办这个证需要跑很多部门,期限也拖得很长,现在在服务窗口就可以解决,真是为我们企业提供了最便捷的服务”。
该局把群众的合理诉求作为自己亲人的事,由专人接待来信来访、领导包案落实,精心处理涉地来信来访件。做到了接访热情,回访及时。近年来,共接待50多起各类来信来访件,2011年,该局共澄清历史遗留案件8件,群众来信来访答复率达100%,确保了社会稳定。
民生范文第5篇
画对今年高涨的房价,人们最大的愿望也许就是能住进属于自己的房子。
在今年的《政府工作报告》中,温总理深情说道:“我们所做的一切都是要让人民生活得更加幸福,更有尊严,让社会更加公正,更加和谐。”
幸福是什么?相信生活在这个城市里的每个人都有不同的理解。当然,对于一部分住房困难家庭来说,在过去的这一年里,他们最大的幸福也许就是终于有了可以安居乐业的保障性住房。时下,一系列遏制房价过快上涨、加大保障性住房建设力度的政策密集出台,对于大量城市中低收入阶层的住房困难户而言,今年也许就是圆梦的开始。
自2007年首府启动住房保障工作以来,首府已经有7277户家庭得益于保障性住房政策,住进新房。此外,近1000余户家庭享受到廉租房租赁补贴,共计683万元。目前,应保家庭中已解决住房问题的家庭占24%。
4月20日,随着骑马山2200套廉租房项目正式启动,首府今年建设58万平方米保障性住房的序幕也全面拉开。
“总体项目完工后,将解决首府1万多户低收入困难家庭的住房问题。”工地现场,乌市住房保障办公室相关负责人介绍。此外,还将在棚户区改造项目中配建廉租住房2000套,面积约10万平方米;在普通商品房中配建5万平方米左右的经济适用住房。
按照《乌鲁木齐市解决城市低收入家庭住房困难发展规划(2008-2010年)和年度计划》,乌市政府也将在计划期内每年拿出1.03亿元,用3年时间,共建经济适用房2万套,廉租住房6000套。
35元的廉租房
在乌市熙熙攘攘的人群中,有这么一群人,他们有着本地户口,从年轻到年迈,为这片土地奉献了自己的青春,然而因为无固定工作或者疾病,一直没有固定居所,没有固定收入,在这个时髦的大都市里颠沛流离、辛苦奔波。在生存成本中,住房支出成了难以承受之重,在身心俱疲之时,他们或他们的孩子又面临因无房而无法成家的尴尬局面,又让他们承受精神煎熬,寝食难安。基于此,解危解困房、廉租房、经济适用房、公共产权房…一陆续出现,为解决这一群体的住房问题而不断发展变化着。
顶着太阳记者在乌市水上乐园门口等了20分钟,伴着呛人的尘土挤进空气持续发酵的537路公交车,在东拐西磨的搓板路上行20分钟后来到终点站,初来采访时的锐气丧失殆尽。然而向北一望,掩映在树林后的红色楼顶让人眼前一亮,搜寻的目的地到了。
这红色楼顶就是乌鲁木齐市建设的第一批廉租房和经济适用房所在地――天山康居苑小区。记者看到,这个始建于2008年的小区,共有16栋楼,每栋均为6层,红顶白墙,道路宽阔干净。清爽的环境超出外人的想象。据小区服务站工作人员介绍,目前这里居住着1165户人家,其中,经济适用房821户,廉租房344户。
李国华家住在12号楼3单元1楼。34平方米的长方形房间里用两道塑钢幕墙隔出了一客一卧一厨和一个卫生间,除去桌椅床占据的位置,还有一小半的自由空间。占据后墙一小半的窗户纤尘不染,透进的光线照在粉壁墙上显得更加宽敞明亮,没有丝毫压抑感。
65岁的李国华和老伴对这个房子非常满意,“知道自己分到这个房子后,非常高兴,很激动,房子又大又宽敞,办完手续第二天就搬来了”,李国华至今还记得,搬来的那天是2009年4月25日。
“许多人都在申请,我感觉真是幸运”,李国华老伴说。
搬来后,每个月的房租从270降到了35元左右,连同房租和物业费一年不到600元,1370多元的天然气初装费也免了,到冬天还能得到660元的暖气费补贴,“这一年算下来比以前能省3000多元钱,以后每年也比以前能省将近2000元,快赶上10来个月的低保费了”,李国华老两口呵呵笑了起来。
和李国华差不多,1960年出生的朱登发也分到了一间廉租房,瘦小的他高兴地对记者说:“当时有电视台采访我,我激动地话都说不出来了,回去后两晚上没睡着觉。”
朱登发说:“在这以前,自己已经在没水没卫生间的地下室住了3年。这里廉租房的住户不是特别贫困就是身体不好,很难的。”
说起不足,其他一些受访者说,物业服务水平需要提升。当天晚上11点半,小区道路依然黑暗,漂亮的路灯成了的摆设。
喜迁保障房
对于林建胜一家来说,2009年的“五一”过得特别开心。因为这是他们搬进新居的第一个五一节。用林建胜的爱人马碧云的话说,“能住进保障房,感觉我这一生太幸福了!”
“我现在也可以叫朋友来家里打麻将了。”坐在宽敞的客厅里,林建胜显得很开心。和朋友一起在家里打打麻将、聊聊天,这是寻常百姓再正常不过的日子,但对林建胜来说,却是盼了几十年。
“如果没有市政府的保障房政策,想都不敢想这辈子还会住进这样的大房子!”妻子马碧云说,一家4口人,过去的几十年里,都住在天山区北湾街大湾三队一间只有31平方米的破房子里。别说和朋友在一起聊天、打麻将,家里连吃饭桌都没地方放。
林建胜的新家就在天山区十七户天山康居苑。两房一厅,总共65平方米,是个朝南的位置,采光很好。
4月22日,当记者来到康居苑里,马碧云正在家里搞卫生,每个房间的窗户都开着。
初秋的阳光洒满了每间屋子,习习的凉风吹在人的脸上,觉得十分惬意。就在她所在的这个社区,社区活动中心、公共绿地等生活配套设施一应俱全。
回忆过去的日子,马碧云说:“几乎没有客人愿意到她家来。一是因为她家面积小,来人没地儿坐、没地儿站的,偶尔家里来人了,也弄得晴天一身汗,阴天一脚泥的。”
“现在您再看,10多平方米的客厅,来多少客人也不怕了。”马碧云说,丈夫是在报纸上看到自己可以分配保障房消息的。但他对这个消息很不屑,总说“天上不会掉馅饼”,有这么好的事也轮不到自己。
“没想到选房分房做得这么透明公开。”能分到康居苑的这套房子,马碧云很满意,连称幸运。她是在2008年7月23日递交的申请材料,原本以为拿到房子的可能性很小,没想到最迟递交申请材料的她却幸运地得到了一个靠前的轮候号。由于她申请的是4楼2房型,在选房的第2天就选到了满意的新家,他们掰着手指数日子,期待早日搬新居
雪白的墙壁、明亮的客厅,门前有绿化,小区有专人管理……这对一些低收入家庭来说,曾经是他们做梦也不敢奢求的幸福生活。政府伸出了温暖的手,构筑起社会保障性住房体系,让这样的家庭实现了“居者有其屋”的梦。
相关链接:
乌市从2007年启动廉租房等住房保障工作到现在,已经累计投入廉租房建设资金4 7亿元,到2009年底,总共建成廉租房5332套,建设经济适用房3551套,4650户家庭获得廉租房,1060户家庭购买了经济适用房。
民生范文第6篇
2004年开播的《民生大参考》栏目,开启了河南本土地面频道民生新闻之先河,并以迅速发展之势成就了一个频道的崛起。从2004年到2007年,河南电视台3频道完成了从民生新闻到民生频道的跨越,也实现了从民生视角到民生责任的品质升级。
民生视角:把新闻做到百姓的心坎上
“横看成岭侧成峰,远近高低各不同”。任何一个事物存在于多维空间,不同的角度,会呈现出不同的模型。新闻也是这样,不同的角度,解读出不同的信息含量。民生新闻首先是实现了新闻角度上的突破,一切从老百姓出发,站在老百姓的角度看新闻。这种新闻视角就是民生视角。
民生频道的主打品牌栏目《民生大参考》,成功实践了民生视角的新闻探索。很多栏目的新闻是从事件出发,解读新闻的要素。而《民生大参考》所报道的新闻更多的是从“人”的角度出发,关注“人”在新闻中的利益和作用。这种民生化视角和民生化表达方式赢得了受众的认同。这也是民生新闻迅速为全国平面媒体所热宠的重要原因。《民生大参考》的成功实践,清晰地描绘出民生新闻的民生视角变化。
民生态度:走到百姓生活中间
民生视角的变化,实际上是新闻态度的变化。民生新闻始终要求记者的新闻态度要忠实于老百姓,要走到老百姓中间,倾听老百姓的声音,关注老百姓的生活,做老百姓真正的贴心人,也就是要忠于实践宣传所要求的“三贴近”原则。民生态度是对老百姓的一种庄严承诺,也是对民生新闻记者的严格要求。态度决定高度,民生态度决定民生新闻的高度。
第一,要走到老百姓身边。作为民生新闻的记者,不能飘浮在生活表层,更不能高高在上,要沉下去,深入到生活当中,走到老百姓身边。能不能走到老百姓身边,是衡量民生新闻记者敬业精神的重要标志。有些记者尤其是年轻记者喜欢跑机关、泡办公室,拒绝和社会底层接触,不愿意到偏远地区、到贫困地区、到危险地区,新闻态度上缺乏吃苦精神,缺乏合作意识,缺乏交流技巧。新闻界穆青等老前辈给我们做出了很好的表率,只有走到老百姓身边才能感知真实的生活,才能体验真实的情感。《民生大参考》自创办以来,涌现出一大批职业感很强、敬业精神很强的优秀记者,他们经常深入到农民工工地,深入到贫困偏远山区,深入到执法第一线,采制了很多很鲜活的新闻。
第二,要倾听老百姓表达。倾听是一种能力,学会倾听是一种态度。电视人有两种态度不可取,一种是自以为是,一种是想当然。如果抱着这样的心态,就很难了解百姓的心声,听不到真实的声音。有些记者习惯于听好话、听官话、听吹捧的话,不善于听批评话,拒绝听难听的话。在新闻面前,一旦拒绝,实际上就拒绝了新闻的真实。尤其是对于纠纷类的新闻报道,记者往往只听一面之词,这种“倾听态度”往往就会造成新闻的片面性。《民生大参考》栏目在采访中,形成了“当事人表达”的模式,利害双方都会在新闻中出现,有时还会出现中立方、见证方等多方表达,在新闻事实面前,倾听到的表达方越多越能体现新闻的公正性。
第三,要维护老百姓利益。“百姓利益无小事”、“群众利益无小事”,民生新闻不仅要以百姓利益为切口,还要站在百姓利益的立场上,替老百姓说话,维护老百姓利益。尤其是在一些政策层面,媒体要成为表达百姓声音的重要渠道,放大百姓的话语权。《民生大参考》一向重视“民意调查”类新闻,尤其是新政策出台前,注重通过媒体表达百姓的观点。比如城市烟花禁放问题,栏目注重民意,注重各方利益,最后在权衡大多数意愿的基础上,提出“限放”的呼吁。城市道路中的“公交专用线”划定后,大多数出租车司机反映“专用线”并未得到充分利用,反而造成交通堵塞。《民生大参考》栏目积极呼吁,改“公交专用”为“公交优先”,既体现了科学决策,又满足了各方利益。加强舆论监督,适度批评报道,也是民生新闻受欢迎的重要原因,舆论监督和批评报道很大程度上就是代表了最广大人民群众的利益。
民生责任:不辜负百姓重托
民生频道的开播既是《民生大参考》品牌影响的延续,也是一个媒介平台社会责任的开始。民生频道,民生责任。从民生频道成立的那天起,它就义无反顾地挑起了民生责任的重担。责任重,期望大,民生频道需要紧紧围绕党和政府的中心工作和各项民生举措,紧紧围绕百姓生活需求,不断优化频道构成,提升媒介平台,忠实履行民生频道对政府对百姓的庄严承诺。
做百姓需要的民生新闻。民生频道源于民生新闻,要在继续做好民生新闻的基础上,优化品质,提升平台,“做百姓需要的民生新闻,一要对百姓有用的民生资讯,二要讲述来自百姓的民生故事,三要表达代表民众普遍看法的民生观点。浙江民生休闲频道在2008年新推出的《快乐生活》大型生活实用电视系列节目,给我们一些启示。《快乐生活》由《生活窍门一点通》和《安全一点通》组成,节目核心理念突出“实用”,用生活剧的形式充分体现电视节目的实用功能,让观众在看电视的同时,既能愉悦身心,又能从中学到快乐生活的技巧。这方面《民生大参考》曾经进行了多年有益的实践。
办百姓喜欢的民生活动。民生频道在活动开展方面积累了丰富的经验,无论是创业之星还是民生购物节,都能够围绕百姓生活需要,走到百姓中间,开展轰轰烈烈的社区活动和广场活动,这些活动已经形成了很好的品牌。
创百姓信赖的民生平台。民生频道已经从一个栏目品牌升级到一个媒介平台,这个平台由品牌栏目、品牌活动、品牌主持人等一系列品牌元素构成。这些品牌都能够沿着“民生”路线图,围绕核心竞争力,打造一个具有鲜明个性和公信力的品牌媒体。百姓信赖是对民生频道的更高要求,也是赋予民生频道的更神圣的责任。
(作者单位:刘振丽,尉氏县广电局;,河南电视台)
民生范文第7篇
注重贴近性,增强服务性和权威性
群众最关心、最爱听、最爱看的,往往是与自己的切身利益关联度大的新闻。民生热线类节目作为媒体与政务的联姻体,具有“一人咨询,万人了然;一人投诉,众人监督”的放大效应。热线办得好不好,重在解决问题,贵在群众满意,这也是节目的生命力和影响力所在。
媒体要牢固树立“群众利益无小事”的理念,在提高解决问题的实效性和办结率上下工夫,努力使“热线常热”。这一点,烟台广播电视台的《民生热线》节目在运作上有其独到之处。
为提高解决问题的实效性,《民生热线》建立了完善的快速反馈机制,将节目形式进一步丰富为“前期节目问题回复+本期嘉宾访谈+现场热线解答”,节目的各个部分有机结合,内容丰富饱满,节奏感强。对听众打进的热线电话,实行“首听负责制”,上线嘉宾能现场答复的要现场答复,需事后调查落实的要在第二天节目中简要回复,在周六节目中详细回复,真正做到“事事有回音、件件有着落”。
同时,为增强权威性,调动上线部门和单位参与节目的积极性,《民生热线》还建立完善了节目评价考核机制。每年年初,烟台市委办公室、市政府办公室都会下发正式文件,对年度内《民生热线》节目上线情况作出具体安排,保证节目有序运行。节目开播11年来,上线单位从原来的36个扩展到今天的138个,市民生活中方方面面的问题都能在这里找到负责的职能部门。每期节目结束后,主持人还会对热线听众进行回访,统计出每期节目的听众满意度、一把手上线率、问题办结率,年底排出听众满意前十名和后十名单位,结果直接计入年底的机关效能考核和年度目标管理考核,作为单位评议的依据。
2002年开播至今,《民生热线》共播出节目6000多期,接听热线电话10万多个,回复率100%,群众满意率达97%以上。密切跟踪群众反映问题的解决落实情况,做到有始有终。正因为有了这样的“实效”和“成效”,《民生热线》才树立起节目的公信力和影响力,被誉为密切党群干群关系的“连心桥”、促进执政为民的“监督岗”、热心为群众办实事的“服务处”、解决社会矛盾的“稳定器”。
视角由“小民生”逐步转向“大民生”,凸显节目厚度,增强媒体核心竞争力
民生热线类节目红红火火,占据了广播、电视等各大媒体的黄金时段。目前,全国各地广播电视台这类节目发展水平参差不齐,却存在一个较为普遍的共性问题,就是:“大民生”意识不够,零碎化的“小民生”倾向突出。所谓“小民生”,主要是指节目将关注的着力点过多地放在对百姓生活中柴米油盐、衣食住行等个体案例的关注上,触及社会生活的深度、广度不够。而“大民生”,则以小见大,通过民生角度来解读那些与百姓生活息息相关的政策法规及发展走势等,告诉大家其基本内涵和可能对民生带来的具体的、直接的影响,渗透着浓厚的人文关怀。
如何突破“小民生”迈向“大民生”?烟台广播电视台《民生热线》节目在这方面做了有益的尝试。由于取得了当地党委政府的支持,节目中,群众关注的医疗、教育、社会保障、住房、就业、环保等民生问题都有对应的上线单位领导直接受理。比如老百姓比较关心物价问题,节目不只是告诉听众物价涨跌这件事情本身,而是引导节目嘉宾进行深层次的分析,告诉老百姓物价涨跌的原因何在,政府会如何应对等;与此同时,适时引导听众理性表达自身诉求,并对涉及公共利益的问题提出自己的看法和建议,为政府决策提供参考,促进了人民群众知情权、参与权、表达权、监督权的落实。
由于《民生热线》节目不是居高临下地灌输,而是体贴入微地服务,因此更能为群众所接受,更能体现新闻宣传“三贴近”的原则。节目开播11年来,对10万多个群众热线电话的现场解答、落实解决,既宣传了政策法规,又使群众感受到党和政府服务民生的温暖,有力地提升了节目的影响力、增强了听众的忠诚度。据广州赛立信媒介研究有限公司提供的数据,2012年,《民生热线》的收听率达3.78%,市场占有率高达39.0%,连续多年在烟台地区早间这一黄金时段各广播节目中稳居第一。
由此,我们可以看到,真正优秀的民生节目,应该既有宏观大视野,又有微观小视角,做到两者水融。要把关注人民群众最直接、最现实的利益与关注人民群众最根本、最长远的利益结合起来,通过对平凡百姓、普通事件的关注,达到由个体意义到普遍意义的提升,为群众日常生活提供行动参照和价值坐标,这才是真正贴近民生、关注民情,这样的民生节目才会呈现多视角性、多层次性,从而获得更大的发展空间。
听民声,解民意,以责任赢信任
传播信息、通达民意,积极履行社会责任,是媒体的生存法则。同样一件事,因为报道的出发点不同、角度不同、引导的方向不同,社会效果就会很不一样。因此,对于一个有社会责任感的媒体来说,仅仅做到有闻必录,或者仅仅满足于做一面社会的镜子,是远远不够的。在客观反映现实生活的同时,还要把握导向、引领舆论,积极创造有利于社会发展进步、有利于社会和谐稳定的良好氛围。《民生热线》节目的宗旨就是“让百姓说话,为政府分忧”。节目开播11年来,138个政府部门和窗口单位的嘉宾每周一到周五轮流上线,现场倾听群众呼声、在线受理群众投诉。通过“对话”,政策法规得以传达,群众的问题得以解决,百姓的情绪得以疏导,党和政府对民生的关爱得到充分体现,人民群众的知情权、参与权、表达权、监督权得到落实。
与此同时,节目将舆论监督、群众监督有机结合,促使部门工作更加透明、为民服务更加高效,理性推动群众反映的民生问题得到妥善解决,媒体的舆论引导力有效提升。
记录时展,推动社会进步,这是媒体应尽的责任。当前,在社会利益日益多元化的背景下,新闻媒体既面临很大的挑战,也拥有发挥更大作用的空间,对各类媒体来说,树立和秉持高度的社会责任感比以往任何时候都更重要。因此,媒体一定要敏锐观察时局动向,及时研判社会思潮,自觉代表公众利益,积极进行有效引导,大力弘扬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不断满足人民群众的新期待、新需求,在促进社会和谐、推动社会进步的进程中,切实履行应尽的社会责任,为经济社会发展提供“润物细无声”的舆论支持。
民生范文第8篇
一、我国目前民生发展现状
(一)取得的成就。随着改革开放的不断深入,我国经济发展和民生改善取得了重大成就,政府在促进人民生活水平提高方面取得了有目共睹的成就。(以2006年为例)
1、在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方面。全年中央财政用于“三农”支出3397亿元,比上年增加了422亿元;在全国范围内取消了农业税和农业特产税;另外,农村基础设施建设得到加强,农民工问题的解决政府也做出了相当大的努力。
2、在教育均等化、医疗预防救治体系方面。全国财政安排农村义务教育经费1840亿元,全部免除了西部地区和部分中部地区农村义务教育阶段5200万名学生的学杂费,为3730万名贫困家庭学生免费提供教科书等。覆盖城乡、功能比较完善的疾病预防控制体系和突发公共卫生事件医疗救治体系已经基本完成。
3、在社会保障体系建设方面。经过多年努力,国有企业下岗职工基本生活保障向失业保险并轨基本完成;提高了企业离退休人员基本养老金标准;社会保险覆盖面继续扩大,社会保险基金收入不断增加,社保基金使用的监督管理得到加强。
(二)存在的问题
1、市场经济体制不完善,贫富差距日益拉大。我国当前面临的现实是城乡差距、区域差距和群体差距都很大。在市场经济体制下,以市场为主体的初次分配存在着严重的失衡。一是经济总量发展不平衡,直接导致地区间和城乡间居民收入差距扩大。据研究资料表明,1980年我国东、中、西部地区人均GDP比是1.80:1.18:1,到2005年扩大到2.66:1.25:1。国家统计局数据显示,城乡收入差距由1978年的2.57倍,扩大到2005年的3.22倍。2005年我国城乡居民收入基尼系数达到0.46,超过了0.4的国际警戒线;二是资本所有者所得偏高、劳动者所得持续下降,逐步拉大收入差距;三是电信、石油、金融等垄断行业收入偏高,直接扩大了全社会居民收入差距。
2、一些涉及群众利益的突出问题解决得不够好。具体来说,一些涉及群众利益的突出问题解决得不够好。食品药品安全、医疗服务、教育收费、收入分配等方面还存在群众不满意的问题,土地征收使用、房屋拆迁、环境保护等方面损害群众利益的问题仍未得到根本解决。不少低收入群众生活比较困难。这些问题的存在直接损害群众利益,是“促退”而不是促进民生进步,加重了民众的不公平感,危及社会稳定。
3、在保障民生的法律制度方面,也存在缺位和扭曲的问题。这使得公民财产权得不到有效保障,人民不能充分、平等地享受改革发展的成果。
二、大力促进民生发展的重大意义
(一)解决民生问题是决定改革成败的关键,是社会稳定的基石。民生问题处理不好,“社会安全网”就有漏洞,社会矛盾就有可能激化,改革和发展的稳定环境会受到挑战,经济发展的成果也会有一定程度的损失。
(二)政府对民生的大量投入,将给经济注入新的血液,而社会保障的建立和完善,更可以消除民众对消费的担忧,给中国经济带来急需的消费需求。近年来,中国经济虽然保持高速增长,但主要是靠投资和出口,这样的方式不仅会产生贸易摩擦等诸多问题,而且也不可能永久持续下去。缺乏消费拉动型的经济增长,是跛足型的增长,危害迟早要显现出来。
(三)从财政角度来看。政府将更多的收入用于发展社会事业,提高民生待遇,也能够起到抑制行政成本过度增长,消除一些官员贪污浪费的财力来源的作用。这对于建立一个高效、低耗、廉洁的政府是一个行之有效的硬约束。
三、如何有效地发挥民生财政的作用,改善民生
财税政策是解决民生问题最有效的手段,今后一段时期,为了切实改善和有效解决民生问题,促进社会和谐发展,必须在以下几个方面进一步加大财税政策的扶持力度。
(一)逐步加大教育事业投入力度。教育是国家发展的基石,教育公平是重要的社会公平。今后几年,财政教育投入的增长一定要快于财政收入的增长,逐步使财政性教育投入占GDP的比重达4%。在这个过程中要重点向基础教育、职业教育和贫困生倾斜。例如,今年国家财政要安排农村义务教育经费2235亿元,要在全国农村全部免除义务教育阶段的学杂费;建立健全国家奖学金、助学金制度和落实国家助学贷款政策,重点资助贫困生教育。今后还要逐步扩大复制教育的覆盖面和领域,形成人人都能享受教育的良好环境。
(二)大力支持基本医疗卫生制度建设。为了切实解决老百姓看病难、看病贵问题,公共财政要着眼于建立覆盖城乡居民的基本医疗卫生制度。2007年中央财政预算安排医疗卫生支出313亿元,着重抓好四项工作:一是积极推行新型农村合作医疗,试点范围要扩大到全国80%以上的县(市、区);二是加快建设以社区为基础的新兴城市卫生服务体系,落实经费保障措施,方便群众看病;三是开展以大病统筹为主的城镇居民基本医疗实验试点;四是做好重大传染病防治工作。
(三)实施有利于促进就业的财税政策。就业问题是目前我国最大的国情,“十一五”时期我国仍面临较大的就业压力,尤其是残疾人员、下岗失业人员、退役军人、高校毕业生、农民工等群体的就业问题,需要引起高度重视,并切实采取包括财税政策在内的各项保险措施,妥善解决。要继续实行和完善鼓励就业的税收政策。同时,加大财政就业的支持力度,特别是就业培训工作,政府要大力资助,以满足经济结构调整对各类专职人员和熟练劳动力的需求。
(四)加快社会保障体系建设。完善的社会保障体系是保障民生的安全网,我国正处于社会保障体系改革的攻坚阶段。一是继续加大财政的社会保障投入力度,2007年中央财政预算安排社保支出2019亿元,比上年增加247亿元,地方财政也要增加安排支出;二是加快社保体系改革,在总结税务部门征管社会保险费经验的基础上,加快研究开展社会保障税的具体方案,由财税部门更有效地筹集和管理社保基金;三是建立健全城乡居民最低生活保障制度,2007年要在全国范围内建立农村最低生活保障制度。
(五)大力加强民主法制建设。仅有民生大礼还是不够的。民生要得以进步,最重要的是加强民主法制建设,要保证惠民政策和投入落到实处。只有这样,才能真正促进社会公平正义。
民生范文第9篇
[关键词]民生新闻;内容;方法
这些年,各种民生新闻栏目在国内的电视屏幕上遍地“开花”,它们的出现,不仅打破了之前“联播体”新闻一统天下的局面,更是以贴近性的新闻内容、通俗亲民的语言风格、多样化的表现形式、鲜明的地域特色,取得了不错的收视效果,甚至成为不少地方台的金字招牌。然而民生新闻栏目快速发展繁荣的过程中,问题也接踵而来,例如民生新闻栏目的同质化、低俗化等等,而这些问题的出现,直接导致节目质量的下滑、观众的流失等,可以说眼下民生新闻已经迎来了观众的审美疲劳期。而想扭转民生新闻目前的颓势,继续成为电视新闻的领跑者,唯有转型升级一条路,而这条路说到底,就是回归新闻本真之路。本文将从三个问题入手,探寻民生新闻的回归之路。
一、民生新闻播什么?――从“市井民生”到“社会民生”
在讲这个问题之前,我们首先要弄清楚什么是民生新闻。最概括地讲民生新闻就是“平民视角、民生内容、民本取向”。然而在新闻实践当中,很多民生新闻栏目中的“民生”成为了鸡毛蒜皮、鸡飞狗跳的“市井”,新闻则成了故事,仅仅满足了部分观众的猎奇心理,而这种新鲜感恰恰又是难以维持的。同时这种脱离了政治、经济、文化的“民生新闻”,连记者都成了“看热闹的路人”,自然与民生新闻本应有的“以民为本”的人文关怀背道而驰,毫无新闻价值可言。
那么我们的民生新闻到底该播什么?简而言之,今后能够赢得观众的民生新闻必然是立足本地的社会民生新闻。
新闻是一个高度互动的行业部门,它是社会所有群体交流的渠道。那么标榜“平民视角、民生内容、民本取向”的民生新闻则应该与观众零距离,不能满足于多用点第一人称、多说点大白话、多来点电视表现手法,就算是民生了,一切表面文章都是浮云,民生新闻想继续向前,实现转型升级,只有“直播”一条道。
然而在目前的新闻实践中,像《新闻视点》等民生新闻栏目,只做到了整档节目是直播的,至于播报的内容,依然是事先采制的当天、更久之前的新闻。即便在节目当中有直播,往往也是事先预知的,有计划的,需要动用卫星传播车等大型设备,而且第一时间赶到现场的记者大多通过电话连线的方式,与演播室进行连线直播,其实变成了“广播”直播。想要看到具体的内容,通常也是记者在直播结束后,进行采访拍摄,供下一时段直播时使用,或者在第二天的节目中进行详细报道。可以说记者能够第一时间达到第一现场,却很难在日常节目中,随时让观众在第一时间看到第一现场,作为电视新闻媒体的视觉传播优势无法得到充分体现。
至于观众互动参与在日常直播中也非常有限,远不如广播直播和网络直播。目前不少城市台的民生新闻栏目,已经在这方面进行了积极的尝试,取得了不错的效果。
当然我们所说的直播,不可能是无序的原生态,而是遵循新闻规律的,有思想的直播,这也对我们的民生新闻记者、摄像、编辑提出了更高的专业要求,包括过硬的业务技能,表达能力、心理素质,应变能力等等。我们时刻“直播中”了,民生新闻才能真正实现直播化,而这也是新闻价值所在。
二、民生新闻谁来播?――从“报幕员”到“发言人”
过去都管播新闻的叫“播音员”,但是看现在的民生新闻,基本都叫主持人,一个称呼的变化,恰恰说明了来播民生新闻的这个人有多么重要,好比现在企业品牌需要代言人,主持人就是栏目的代言人,可以说什么样的主持人,就代表着什么样的节目,主持人是一档节目的人格化符号,是节目的招牌,甚至可以说一个成功的栏目,很大程度上取决于是否有一个契合栏目的成功的主持人。
而作为民生新闻的主持人,普通话是不是标准并不是第一位的,关键要看说出来的话,是不是符合所主持民生新闻栏目的定位和风格,是不是言之有物,民生新闻栏目之所以深入人心,可以说是主持人成就了栏目,形式够创新,也符合民生新闻的发展趋势。
民生范文第10篇
【关键词】两会民生调查
为了解我地区城乡居民对全国十一大二次全会有关民生问题的关注程度,我们走访了**、**、**、**、**等乡镇城区有关街道的40户农户和20户城市居民。调查结果表明:今年的两会精神深入人心,群众对政府工作报告中改善民生方面的问题关注度达到100.00%。
一、基本情况
被访问的农户,从性别上看,男性占71.67%,女性占28.33%;从年龄上看,18-29岁的占6.67%,30-40岁的占28.33%,41-50岁的占35.00%,51-60岁的占20.00%,61岁及以上的占10.00%;从文化程度上看,小学及以下占26.67%,初中占50.00%,高中占20.00%,大专及以上占3.33%;从职业看,农业占85.00%,非农业占15.00%;从家庭月总收入看,1000元以下的占45.00%,1000-2000元的占41.67%,2000元以上的占13.33%。因此,被调查对象具有较强的代表性。
二、调查结果
1、两会精神深入人心
被调查的60户城乡居民户中,有55户通过电视收听(看)了党的两会报道。居民对两会精神关于民生问题十分关注,对近年来党中央国务院关于解决民生问题的各项政策一致拥护,老百姓对党和国家事业的发展越来越具有信心。他们对国家实施城乡居民基本养老保险、基本医疗保险、义务教育和文化事业等给予高度评价。在调查中,城乡居民注重对两会精神的学习和领会,充分利用电视、网络等新闻媒体关注两会报道。
2、要致富,先修路
在对“您最关心城乡统筹改革哪些方面的问题”的选择中(最多选三项,下同),88.33%的居民选择“修建村组道路”;80.00%的居民选择“建立农村新型合作医疗制度,并提高城乡新型合作医疗标准”;55.00%的农户选择“有针对性地开展城乡劳动力技能培训”;40.00%的农户选择“提高农村教学水平”;26.67%的农户选择“提供小额生产经营性贷款”。农村道路问题是群众反映的热点之一,且反映程度较高,根据我们的调查,随着本区经济的发展和农民生活水平的提高,使农村节约了大量的剩余劳动力,他们到城市打工成为重要的经济收入手段,交通的发展对他们的影响程度比较大,近年来,农村机械化程度得到了普遍提高,他们对乡村公路的要求也随之提高。要想富,先修路。公路为乡村居民的生产生活带来了极大的便利,对发展农村经济起到了积极的促进作用。
3、优先发展全民义务教育
在对“优先发展教育,建设人力资源强国”最关心的问题选择中,被调查者选择顺序依次是:“保障经济困难家庭、进城务工人员子女平等接受义务教育”占75.00%;“加大财政对教育投入、规范教育收费”占60.00%;“大力发展职业教育”占55.00%;“促进义务教育均衡发展”占50.00%;“健全学生资助制度”占40.00%。教育又是一个老百姓反映的热点问题,随着国家人口政策和党的富民政策的进一步深入,城乡居民对教育越来越重视,特别是义务教育实行学费和书费的全免给城乡居民减轻了一定的压力,特别是对困难群体带来了巨大的变化。但是,有的地区还存在义务教育阶段变相收费的问题,困难群体非义务阶段的教育经费自身难以解决的问题,城乡教育发展不均衡的的问题。
4、加强农村富余劳动力转移就业培训是扩大就业的重要措施
面对“实施扩大就业的发展战略,促进以创业带动就业”是老百姓比较关心的问题,85.00%的农户认为应“加强农村富余劳动力转移就业培训”;73.33%的农户认为应“完善和落实国家对农民工的政策,依法维护劳动者权益”;68.33%的农户认为应“完善困难群众的就业援助制度,及时帮助零就业家庭解决就业困难”;36.67%的农户认为应“建立统一规范的人力资源市场,形成城乡劳动者平等就业制度”;还有26.67%的农户认为应“积极做好高校毕业生就业工作”。这些问题集中反映了城乡居民的迫切要求和一致愿望。
5、深化收入分配制度改革,增加低收入家庭收入
我们通过调查,在对“深化收入分配制度改革,增加城乡居民收入”最关心的问题选择中,选择“提高低收入者收入,逐步提高扶贫标准和最低工资标准”的居民占91.67%;选择“保护合法收入,调节过高收入,取缔非法收入”的占70.00%;选择“创造条件让更多群众拥有财产性收入”的占68.33%;选择“建立企业职工工资正常增长机制和支付保障机制”的占35.00%;选择“逐步扭转收入分配差距扩大趋势”的占28.33%。国富则民强,民富则国安。国家从十七大以来,加大了收入分配制度改革,提高了城镇职工的生活待遇,城乡居民生活水平得到了大幅度的提高,但是,还有部分城乡居民未从中得到实惠,这就需要各级政府要加大对民生工作的重视,通过采取有力措施,不断改善城乡居民生活水平,逐步缩短贫富差距,使全体公民都享受到党的政策带来了的实惠。
6、完善社保体系势在必行
总理在政府工作报告中指出,目前,各项社会保险覆盖面不断扩大,城镇职工基本养老保险、基本医疗保险参保人数分别增加1753万和2028万,失业、工伤、生育保险参保人数继续增加。企业退休人员养老金人均每月新增110元。全面加强城乡居民最低生活保障制度建设,救助人数达到6619万人。及时增加对低收入群体和大学生的生活补贴。大幅度提高重点优抚对象的抚恤优待标准。加大保障性住房建设和棚户区改造力度,低收入群众住房困难问题得到一定程度缓解。解决4800多万农村人口的饮水安全问题。在对“加快建立覆盖城乡居民的社会保障体系,保障人民基本生活”最关心的问题选择中,农户最关心“建立农村养老保障制度”,占100.00%;其次是“改革基本养老保险制度”,占65.00%;第三是“完善城乡居民最低生活保障制度”,占60.00%;第四是“推进城镇职工和城镇居民基本医疗保险以及新型农村合作医疗制度建设”,占56.67%;最后是“健全社会救助体系和廉租住房制度”,占5.00%。
7、建立农村医疗保障体系呼声高
在对“建立基本医疗卫生制度,提高全民健康水平”最关心的问题选择中,按关心程度排队依次是:“建立覆盖城乡居民的公共卫生服务、医疗服务、医疗保障、药品供应保障体系”占78.33%;“确保食品药品安全”占68.33%;“加强农村三级卫生服务网络和城市社区卫生服务体系”占61.67%;“完善重大疾病防控体系,提高突发公共卫生事件应急处理能力”占48.33%;“深化公立医院改革,扶持中医药和民族医药事业发展”占26.67%。
8、加强社会治安综合治理,完善社会管理
当问到“完善社会管理,维护社会安定团结”最关心的问题时,86.67%的农户回答“加强社会治安综合治理”;76.67%的农户回答“坚持安全发展,有效遏制重特大安全事故”;70.00%的农户回答“完善制度,重视社会组织建设和管理”;33.33%的农户回答“加强流动人口服务和管理”;21.67%的农户回答“完善突发事件应急管理机制”。
原文链接:https://www.wenmi.com/minsheng/