最近,共享充电宝因涨价而频频登上热搜。而最初,共享充电宝价格大概是1元/小时的价格,如今的价格最高已上涨了900%。想了解更多相关信息,请关注公众号“文化产业新闻”,回复“共享充电宝”,获取更多资讯。
没出什么意外,小米官宣造车了。
3月30日,小米集团公告,公司董事会正式批准智能电动汽车业务立项。公司拟成立一家全资子公司,负责智能电动汽车业务。首期投资为100亿元,预计未来10年投资额100亿美元。公司首席执行官雷军将兼任智能电动汽车业务的首席执行官。
亲自挂帅为那般?
雷军亲自带队以及百亿美元的巨额投资,足见小米内部对智能汽车业务的重视。当日晚,雷军也热泪盈眶的将造车描述为“人生最后一次重大的创业项目”,并为其压上了所有的“战绩和声誉”,余生将“为小米汽车而战”。
雷军的演讲很是煽情,但显然,与当年李斌、何小鹏、李想下场造车时的热血澎湃不同。对于造车这件事,雷军显得更为谨慎和理智,更像是在新能源汽车行业的激流中,被卷进去的一位战士,不得已进入,但只要入场了,就要为它全力以赴而战。
因为,从某种角度上说,小米造车是不得不为。
小米自2010年成立以来,一直以“为发烧者而生”为口号,其实换个解释就是小米打动市场的根本在于“薄利多销”,也就是性价比。高配低价的产品,其销量绝对不会差,再加上相对保守的产能,就能保证极低的库存量。这种策略的好换取处在于,小米虽然牺牲了短期的盈利能力,但是能够换取极佳的资金流动性、可持续发展的空间。
值得注意的是这种性价比策略需要建立在一个前提之上,即该产品的市场还有巨大潜力,否则就算再便宜,一方面需求增加的天花板触手可及,另一方面可能进入恶性竞争阶段。
但当前的问题是,小米尽管小米通过尽早布局IoT生态环境,但是小米所有发展蓝图的基础——智能手机,却已经遇到了瓶颈。简单来说就是全球手机市场趋于饱和,国内手机市场已经进入短兵相接阶段。因为整体的手机市场萎缩,厂商之间的竞争越来越激烈。由此带来的结果是双重打击,要么舍弃更多硬件利润换取市场份额,要么被别人侵蚀进而影响建立在用户数量的互联网服务收入;无论是哪一种都意味着发展受阻。
就像雷军自己说的那样,“如果想躺在过去的成绩单上过日子,固守今天的成绩,在极度竞争的手机市场里面,(小米)绝对是守不住的。” 正如智能手机占据了移动互联网流量的入口,智能汽车极有可能成为继手机之后,下一个超级流量入口。对于小米这样的手机厂商而言,如果下一个风口真的是智能电动汽车,那么选择顺势而为,也是明智之举。
造车:未来的方向
事实上,随着汽车智能化的发展,软件定义汽车的时代到来,大批科技公司已经切入汽车产业。
国外有谷歌、苹果等科技巨头,国内阿里巴巴、百度和腾讯都在汽车智能领域有诸多布局,涵盖智能座舱、智能驾驶等多个方面。去年10月底,华为发布了智能汽车解决方案品牌HI,旨在以全栈的智能汽车解决方案与车企深度合作,打造智能网联电动汽车。此外,美团、滴滴等互联网巨头,也在从事自动驾驶的开发业务。
安信证券认为,汽车电子产业将成为继家电、PC和手机之后又一次全产业链级别的大发展机遇。当前汽车电子已经进入新一轮技术革新周期,汽车电子渗透率及单车价值量都将会得到大幅提升,市场空间超万亿。
IHS Markit发布的《中国智能网联市场发展趋势报告》显示,2020年全球市场搭载车联网功能的新车渗透率约为45%,预计至2025年可达到接近60%的市场规模。中国搭载车联网功能的汽车市场规模预计也将在未来持续增长,并在2025年超过75%。
除此之外还有一系列的政策支持。根据国务院印发的《新能源汽车产业发展规划(2021-2035年)》文件要求,新能源汽车新车销售量,将在2025年达到汽车新车销售总量的20%。
同时,我国“十四五”规划建议明确了新能源汽车的长期战略定位,并提供了新能源汽车购置补贴和免征购置税政策扶持。各地方政府也正在积极支持新造车项目:2016年常州武进高新区5000万元投资理想汽车;2018 年上海市政府引进了特斯拉;2020年合肥市政府70亿元投资蔚来汽车;2021年,珠海国资通过格力集团和华发集团向Faraday Future投资20亿……
时代浪潮翻涌流动,当下官宣造车的小米,也算是踏在了最好的时间点上。
机遇和挑战
正如雷军所说,小米如今造车最大的底气便是“亏得起”。
截至2020年底,小米现金余额为1080亿元。2020财年小米经调整净利润为130亿元,同比增长12.8%。在资金层面,小米有实力为烧钱的造车行业持续投入真金白银。
同时,小米也拥有一定的后发制人优势。随着国内新能源汽车产业链的不断完善,造车也不再像蔚来等第一批新造车企业入场时那般高不可攀。有研究数据显示,蔚来为首款量产车投入超过200亿美元,何小鹏为100亿美元,而李想则只有10亿美元,造车门槛正在逐渐降低。
或许也正因如此,小米才会选择成立全资子公司进军造车。而此前同样官宣造车的百度,则是选择了与吉利成立合资公司,且由后者代工生产。雷军认为,只有将手机、汽车、家居等智能生态链上的全部产品打通,“才能给米粉提供无所不在的智能体验”。
因为,要实现“万物互联"愿景,智能汽车对小米的智能生态来说是必不可少环节,不仅为小米智能家居硬件提供了向外延伸的空间,更是为以“小爱同学"为代表的语音交互等软件提供了全新的应用场景。
但不可否认的是,造车是一项复杂且庞大的过程,不仅涉及到巨额的资金投入以及强大的研发水平,也关系到整合上下游产业链资源的能力和服务体系力。尽管目前科技公司基本掌握算法等方面的核心技术,但相较于手机行业的供应链整合和渠道铺设方式,智能汽车行业的技术壁垒显然更高。
在此之前,花旗集团针对小米造车曾发布过专门的研究报告称,相比智能手机,智能汽车产业要复杂的多,供应链也更长,小米当前只是拥有手机等智能硬件的制造经验,却尚没有搭建起汽车供应链。并且,造车是重资产业务,将会消耗大量资源,势必会对小米的主业和营收带来较大的负担。
雷军对此也有着清醒的认识,他在小米发布会上透露,今年1月15号,当董事会建议管理层研究一下电动汽车的前景,他的内心是非常抵触的,“我觉得我们花了5年时间,好不容易把手机业务做到今天,吃了多少苦,好不容易成为了世界第三,手机这场仗还没有打完。造车会不会分心?”
结语
如今,巨头们真正下场造车的时候已经来了,新造车运动进入竞争更为激烈的下半场。
机遇和风险总是相伴而生,造车注定是一场马拉松赛跑,需要长时间投入巨大的人力和资金成本,推出来的车能否得到市场认可,也充满未知数。
但对小米来说,这一战,势在必行。
作者:张文栋
美编:白姝
推广:黄玉婷
文化产业新闻:
创建于2013年4月,微信内创建最早、最有价值的文化产业资讯平台,在业内具有非常重要的影响力。《中国文化报》曾 做专访,刊发题为《生产高品质内容,做专业自媒体平台——文化产业新闻:不做新闻的搬运工》的报道。发送最新行业动态和分析报道,链接政府、企业、学界的 信息中转站,文化产业相关从业者学习、交流、宣传的必备工具。
原文链接:https://www.bilibili.com/read/cv10563478/