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近几年来,随着以食品为主导的物价持续上涨,CPI指数成为人们日常生活中关注的焦点,关于CPI指数的种种质疑也不断出现,针对这种情况,本文试图从两个方面对这一问题进行分析,旨在让普通消费者更明白CPI指数并对统计当局提出一些政策建议。
【关键词】消费者价格指数;误区;权重
近两年,随着物价的持续高涨,居民消费价格指数(CPI)成为了经济生活中的热点名词,连提着菜篮子的老大妈都开始关注起了CPI。
根据国家统计局公布的最新数据,2010年我国居民消费价格一季度同比上涨2.2%,二季度上涨2.9%,三季度上涨3.5%,四季度上涨4.7%,全年平均比上年上涨3.3%,其中食品价格上涨7.2%。固定资产投资价格上涨3.6%。工业品出厂价格上涨5.5%。原材料、燃料、动力购进价格上涨9.6%。农产品生产价格上涨10.9%。2011年一季度居民消费价格同比上涨5.0%。食品价格上涨11.0%。其中,3月份居民消费价格同比上涨5.4%,涨幅创下31个月来新高,其中食品类价格继续走高,上涨幅度达11.7%,是唯一一个涨幅达到两位数的大类,继续引领CPI的上涨。
回顾近20年来居民消费价格涨跌幅度(见图一),自2002年起CPI指数呈曲折上升趋势,但基本稳定在6%以下。同时期居民的物价满意指数①却一路下跌,尤其是2010年四季度物价满意指数降至13.8%,为调查以来(1999年4季度)最低值,其中73.9%的居民认为物价“高,难以接受”,而且居民对未来物价上涨预期加剧。与此同时,很多人感到CPI数据远远未能反映大家对真实物价的感受,CPI存在被明显低估的可能性。对CPI数据的普遍猜疑,无疑将会放大社会对通胀的恐慌,而这会加大管理通胀预期的难度。笔者在广泛阅读相关文献的基础上,试图从两个方面对上述问题进行客观分析,旨在让普通消费者更明白CPI指数并对统计当局提出一些政策建议。
一、CPI的相关概念
CPI是英文“Consumer Price Index”的缩写,直译为“消费者价格指数”,在我国通常被称为“居民消费价格指数”。居民消费价格指数(CPI)是综合反映城乡居民购买的各种消费品和服务价格水平变动情况的相对数。国际上公认CPI有三大用途,即通货膨胀指标、国民经济核算以及支付的调整。如果居民消费价格指数升幅过大,表明通胀已成为经济不稳定的因素,随之可能会出现紧缩货币政策和财政政策,从而造成经济情景不明朗。因此,该指数过高的升幅往往不被市场欢迎。CPI上涨多少算是“通货膨胀”,并没有一个公认的标准。“十个经济学家就有11个主意”。一般来说,当CPI>3%时就表明通货膨胀;而当CPI>5%时,称为严重的通货膨胀。
目前,我国用于计算CPI的商品和服务项目,由国家统计局和地方统计部门分级确定。国家统计局根据全国12万户城乡居民家庭消费支出的抽样调查资料统一确定商品和服务项目的类别,设置食品、烟酒及用品、衣着、家庭设备用品及服务、医疗保健及个人用品、交通和通信、娱乐教育文化用品及服务、居住等类262个基本分类,涵盖了城乡居民的全部消费内容。CPI权数会随着居民消费结构的变动每年都做一些小调整,每5年做一次大调整。2011年刚好是CPI权数进行大调整的一年,国家统计局根据2010年全国城乡居民消费支出调查数据以及有关部门的统计数据,按照制度规定对CPI权数构成进行了相应调整。
从表一中可以看出,除居住类上调了4.22个百分点,其余均有所下降,其中食品类下降幅度最大,为2.21个百分点。
二、居民对CPI认识上的误区
一般老百姓对CPI存在认识上的误区,他们凭自己对日常消费品价格的直觉,认为CPI不真实,不能真实反映消费品价格上涨的水平和趋势。这种感受有一定的道理,但确有失科学性,这主要表现在以下几个方面:
一是CPI是一个总体指标,它度量的是一组有代表性的商品和服务项目的价格变化情况,反映的是众多居民消费品和服务项目的价格总水平,而一般来说,普通居民关注的是“吃穿用住行”等与日常生活紧密相关的商品和服务。他们对物价上涨的感受往往是对单一商品价格变化的感受,这不免产生误差。
二是CPI是一个加权计算后的综合平均数。在CPI的编制过程中,商品的权数对分类指数、总指数的影响程度也是很大的。而权数的确定是一个地方总体消费结构所决定的,和个人的消费结构可能很不一致。这也造成了CPI指数与居民的感受存在一定的出入。
三是即时与滞后造成的差异。居民对价格变化的比较是即时的,而CPI指数是一个滞后的统计指标,是事后反映,它对经济和市场价格的反映客观上存在一个滞后期。
四是对比基期造成的差异。普通居民感受价格变化,对比的基期可能是3、5年前,甚至10年前。而CPI主要公布的是同比、环比指数,分别对比上年、上月,观察时期较短,其反映物价涨跌的变化也只是在特定的一段时间内价格的变动。因此,涨幅略为不显著。而如果把居民消费价格放在比较长的时间内观察,价格涨幅也是比较明显的。
五是个人承受能力造成的差异。随着居民收入差距的扩大,不同收入阶层的人对物价上涨的承受能力也有较大差异。比如说,低收入家庭的支出大部分集中在食品和水电气等生活必需品上,而这些开支又很难压缩。当前CPI调查的类商品及服务项目中又以食品类、居住类涨幅居首,因而低收入家庭会感到价格涨幅大,生活压力增加。对高收入人群来说,食品支出占总支出的比重小,而他们购买的轿车、手机、电脑、液晶电视等价格又多为降价趋势,因而对价格上涨也就没有那么敏感,承受能力也更强。
三、我国CPI指数存在问题
以上我们分析了居民对CPI认识上存在误区,但并不表示我国CPI指数就很科学准确,学术界关于我国CPI的质疑也很多,认为我国CPI统计方法存在局限性,现行的CPI指标体系不科学。笔者查阅相关数据,得出中国与国际经合组织(OECD)国家CPI权重比较(见表二):
尽管由于不同国家的经济发展水平、居民生活消费水平、恩格尔系数、民族消费习惯等不同,CPI中的消费品和服务的类别及权重不尽相同,但是通过合理的比较分析,我们仍能看到我国存在的一些问题,从而获得一些有益的启示。从表二中我们可以很清楚的看到,我国食品、烟酒以及服装鞋类这三项在CPI中的比重远高于其他国家,乃至均高出极大值国家;而交通、通讯和能源这两项的比重又低于极小值国家;居住类和家具家居用品低于平均水平。更值得一提的是,我国把房租、维护和修缮、水和物业费等和住房有关的几项及电气油、热能方面根本不计入CPI。由此来看,笔者认为,我国CPI构成存在的主要问题应该有以下两个方面:
1.食品类在CPI中所占权重过高,而其他支出大项权重偏低
食品类统计权重占比33.2%,调整后下降了2.21个百分点,但仍为CPI最大比重。随着时代的发展,人们消费结构已发生了巨大变化,以往食品在日常生活的比重非常高,目前则已相对微小,恩格尔系数逐渐下降。与此同时,城市居民支出大项发生了很大改变,主要是购房、医疗、子女教育,而在CPI构成中,教育、医疗、房产支出的权重被严重低估或者未纳入统计。同时,燃油、通信等指标以及水、电费用在整个CPI中的比重很轻。
2.购房价格未纳入CPI,居住类权重过低
在目前房价持续上涨的情况下,关于是否将商品房纳入CPI的争论很多。虽然购房支出是大多数家庭的最大消费,但考虑到房地产既具有消费品属性也具有投资品属性、购买支出与当期实际住房消费不对等等因素,购房价格不计入CPI是大多数国家采纳的做法,而是通过居住费用或者房租等形式来体现房价。但是,这其中隐含了一个重要前提:在成熟经济中,购房与租房的比例相对比较稳定,房价与租赁价格之间也不会偏离太大。另外,在发达国家CPI构成中,尽管不把购房纳入消费物价指数,但和居住相关的费用在整个消费物价指数中的权数是很高的。
和发达国家相比,目前中国房地产市场发展还处于初级阶段,加上诸多体制性缺陷,老百姓的购房需求要远大于其他国家,而且房租和房价之间偏差较大。我国按照国际惯例不将房地产价格直接纳入CPI之中,而是采用租赁价格与虚拟租金相结合的方法来反映居民住房消费价格变动的情况确实存在一定的问题。另外,从CPI权重可以看出,我国居住相关费用的占比很低,这更造成了CPI无法反映房价涨跌,人们质疑CPI严重低估。
四、几点想法
第一,客观看待CPI,建立全面完善的物价统计指标体系。CPI固然是一个关系国计民生的重要指数,但仅仅依赖于单一的CPI来评述所有居民的生活状况或是判定通货膨胀程度,并据以进行宏观经济调控,显然有失偏颇。因此,首先应正确认识CPI,其次应结合具体的研究目的,补充多个内涵丰富的相关指标或派生指数,建立多层次、多角度、全方位、个性化的统计指标体系。
第二,理性直面CPI的不足,在技术层面上加以改进。今天的中国飞速发展,居民的生活水平提高,消费结构升级,因此,在CPI的编制范围、对象及其权重上,理应将日常消费中的重要产品和服务纳入其中,并赋予相应权重以反映实际情况。
第三,提高统计方法和过程的透明度,取得公众的信任。笔者认为,CPI数据要想缩小与老百姓感受的落差,必须在统计方法和过程上增加透明度。就国际情况来看,大部分国家的CPI编制方法都具有很高的透明度,其各项权重均有详尽的公布。这不仅发生在经济发达的OECD国家,也包括印度、菲律宾等发展中国家。而且,与严谨的科学研究一样,统计局的大多数数据应该是任何其他人可以重复其过程得到的,这个过程必须交代清楚。如果别人无法重复统计局得到CPI的过程,就只能按照各种假定推断CPI的真实性,当出现两种数据的不一致,大家就认为存在人为调整CPI的痕迹,出现种种猜测。因此,统计当局的各类调整措施应当更加透明、更加具有说服力,数据才会有公信力。
注释:
①物价满意指数是居民即消费者对现行物价的满意率,这个满意率的计算方式就是认为满意的人数除以抽样的总人数,而这个百分比就称为指数。它是根据中国人民银行在全国50个城市进行的2万户城镇储户问卷调查得到的数据计算出来的。
参考文献:
[1]高艳云.CPI编制及公布的国际比较[J].统计研究,2009(9):15-20.
[2]姚丽芳.认识成长中的中国CPI[J].商业经济,2010(4):28-29.
[3]刘艳花.中国CPI统计数据编制方法的差距与改进[J].经济师,2010(8):40.
[4]单之卉,龙露.看待CPI理性比感觉更重要[J].数据,2010(6):48-49.
[5]徐奇渊.解读CPI:统计数据VS居民感受?[J].世界知识,2009(17):13.
[6]徐奇渊.统计数据和主观感受:CPI是风动还是帆动?[J].
[7]国家统计局网站[OL].www.stats.省略/.
原文链接:https://www.wenmi.com/article/poerbc00c0jg.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