汽车行业年度策略:穿越周期,寻找α向上的智能电动增量赛道

(报告出品方/作者:信达证券,陆嘉敏、王欢、曹子杰)

一、2022 年汽车行业回顾:疫情短期冲击,供需企稳向好

1.1 销量复盘:疫情扰动销量,政策助力+供给恢复驱动销量回升

1.1.1 总量维度:销量尚未见顶,长期仍有向上空间

2022 年全年汽车销量有望继续实现同比正增长。2005-2017 年,中国汽车销量从 576 万辆 快速增长至近 2900 万辆,而后从 2018 年开始,受宏观经济下行、中美贸易摩擦以及疫情 爆发影响,中国汽车行业进入三年下行周期。2021 年开始,汽车行业向电动化、智能化的 加速转型,新能源汽车高速增长助力汽车销量再度实现同比正增长。2022 年 1-11 月,中国 汽车销量完成 2430 万辆,同比增长 3.3%,我们预计全年总销量有望突破 2700 万辆,同比 增速约 3%。

年内来看,疫情后供需两端恢复驱动销量重新向上。2021 年以来,电动智能转型下的汽车 行业遭遇全球缺芯困境,2022 年,缺芯状况有所缓解,但 3 月份开始长春、上海等地疫情 爆发导致产销触底。随上海疫情缓解,供应链恢复,以及燃油车购置税优惠政策的出台,车 市供需两端恢复良好,6-9 月,月度汽车销量同比增速均超过 20%。10 月、11 月因全国疫 情“点多、面广”,汽车销量同比增速出现一定回落;12 月随疫情管控进一步优化,销量增 速有望回升。

拉长时间看,我们看好中国车市总量仍有向上增长空间,核心驱动力来自人均收入持续增长 以及目前仍较低的汽车保有量水平。汽车作为可选消费品,消费群体规模与消费能力是销量 增长的关键。我们选取劳动力人口代表消费群体规模,人均可支配收入代表消费能力,并选 择德国、日本、美国与中国的上述数据与汽车销量进行对比,我们发现长期视角下的销量增 长主要受劳动力人口占比影响,中短期销量的增长更受人均可支配收入影响。近年来,中国 的劳动力人口占比有下降,但人均可支配收入仍维持高增速,相比德日美三国,我国汽车工 业发展仍处于扩张期,千人汽车保有量数据仍远低于上述各国,我们认为中国车市总量仍有 进一步增长空间。

汽车行业年度策略:穿越周期,寻找α向上的智能电动增量赛道插图

中国车市中短期总量难言见顶,长期销量有望进一步增长。2021 年,中国千人汽车保有量 为 214 辆,仍大幅低于欧洲、美洲与亚洲等国家。通过德日美三国数据看出,人口密度越 低、公路里程越长的国家因通勤、物流的需求更大而拥有更高的千人汽车保有量。综合考虑 以上因素,我们认为中国千人汽车保有量有望达到 400 辆。按照 OECD 数据,中国人口峰 值为 14.6 亿,并考虑汽车报废年限为 15 年,我们测算出未来中国汽车年度销量有望达到 3900 万辆,较 2021 年 2627 万的年销量有 48%提升空间。

1.1.2 结构维度:电动对燃油替代加速;乘用车前低后高,商用车逐步企稳

能源结构:新旧能源车型替代加速,2022 年 1-11 月,新能源车销量 606 万辆,同比增长 104%,新能源车渗透率接近 25%,相比 2021 年全年提升 11 PCT;燃油车销量 1824 万辆, 同比下降 11%。

车型结构:乘用车占比前低后高,商用车逐步企稳。2022 年 1-11 月,乘用车销量 2129 万 辆,同比增长 12%,商用车销量 301 万辆,同比下降 32%。汽车销售占比中,乘用车占比 在年内逐渐走高。乘用车中轿车、SUV、MPV、交叉型乘用车销量分别为 1005/1011/84/29 万辆,占比 47.2%/47.5%/4.0%/1.4%;商用车中客车、货车销量分别为 36/265 万辆,占比 11.8%/88.2%。

汽车行业年度策略:穿越周期,寻找α向上的智能电动增量赛道插图11

1.1.3 新能源汽车销量复盘:迈过 S 型增长曲线拐点,渗透率继续提升

新能源汽车销量快速增长,已迈过 S 型增长曲线拐点。回顾 2012 年到 2021 年,新能源汽 车销量快速增长。2021 年以来,新能源汽车月销同比增速连续 15 个月超 100%,受疫情影 响较大的 2022 年 4 月份同比增速仍超四成,随后也快速恢复至高位。2022 年 1-11 月,中 国新能源汽车销量已突破 600 万辆,渗透率接近 25%,全年销量有望突破 630 万辆。消费 者对新能源汽车的接受度不断提升,“双积分”政策倒逼车企产品结构升级,充电基础设施 建设加强,助力新能源汽车成为销量爆发点。明年燃油车购置税减半政策结束,而新能源免 征购置税仍将继续,新能源汽车渗透率有望进一步提升。长期来看,新能源汽车仍是各大车 企竞争的主要战场,自主、合资车企对于电动化、智能化技术的持续升级与资本的持续投入 将持续支撑新能源汽车市场向上突破。

纯电动汽车销量占比更高,插电式混动增速更快。2022 年 1-11 月,纯电动汽车销量 473 万 辆,同比增长 93%;插电式混动汽车销量 133 万辆,同比增长 154%。纯电动技术的不断 发展同样赋能插电式混动技术的发展,相比燃油车,插混更具燃油经济性,动力性能与智能 化表现更佳,相比纯电动汽车,插混车无续航焦虑,在冬季和充电设施短缺地区具有更强适 用性。近年来,比亚迪、长安、长城、奇瑞、吉利等自主车企插混技术实现多样化发展,正 成为广大车企抢占新能源市场份额的新发力方向。

1.1.4 乘用车销量复盘:购置税优惠+新能源快速增长,乘用车市场恢复高增速

乘用车销量增速高于行业总体水平,同比增速达 12%。受益于 30 万元/2.0 升及以下排量乘 用车购置税减半政策与新能源汽车的快速增长,2022 年乘用车市场恢复较高增速,截止 11 月,乘用车全年销量 2129 万辆,同比增长 12%。分车型看,轿车销量 1005 万辆,同比增 长 14%;SUV 销量 1011 万辆,同比增长 13%,均实现较快增长。MPV 因售价较高,消费 者消费欲望受疫情和宏观经济影响,需求略显疲软。长期来看,新能源汽车渗透率的快速提 升仍将助力乘用车销量的持续增长。

1.1.5 商用车销量复盘:最差时点已过,需求逐步企稳回升

商用车整体需求放缓,海外表现亮眼。商用车需求受生产资料影响较大,由于疫情反复、大 宗商品价格大幅上升、供应链紧张,叠加高油气价、经济下行等因素影响,商用车整体需求 放缓。2022 年 1-11 月,国内商用车销量 301 万辆,同比下降 32%;客车销量 36 万辆,同 比下降 21%;货车销量 265 万辆,同比下降 33%。海外市场表现亮眼,1-11 月,商用车累 计出口 53 万辆,同比增长 46%,中国商用车品牌海外影响力正不断提升。

汽车行业年度策略:穿越周期,寻找α向上的智能电动增量赛道插图22

1.2 行情复盘:板块估值或已至低位,中长期配置时点显现

1.2.1 指数复盘:伴随销量波动明显

汽车指数走势与汽车销量关联度较大,车市进一步回暖带动指数上行。2020-2021 年,车市 在疫情后实现快速回暖,带动指数走出翻倍行情。进入 2022 年,3-4 月疫情影响导致汽车 指数出现回调,二季度复工复产进展顺利与各地促消费措施落地,带动汽车指数实现反弹; 三季度以来全国疫情“点多、面广”影响车市需求,指数同步回落。

汽车板块总体表现位于行业中游,子版块整体下跌。截止 2022 年 12 月 16 日,汽车(中 信)年度涨幅-15.20%,居中信一级行业第 16 位,跑输上证指数(-12.97%)2.23%,跑赢 沪深 300(-19.96%)4.76%。子板块整体下跌,乘用车/商用车/零部件/汽车销售与服务/摩 托车涨幅分别为-14.24%/-23.85%/-14.48%/-18.00%/-9.32%。

1.2.2 个股涨幅复盘:少数客车个股与零部件板块表现较好

除少数客车个股与零部件板块表现较好,其他个股表现一般。按中信行业分类,汽车板块共 有 208 只个股,其中 49 只实现上涨,占比 23.6%,涨幅较大的个股集中在客车(中通客车、 ST 曙光、安凯客车)、零部件(钧达股份、德宏股份、广东鸿图、征和工业、登云股份、浙 江世宝、晋拓股份)等领域。乘用车板块与汽车销售与服务板块表现一般。

1.2.3 板块估值复盘:估值短期见底,长期有望随电动、智能化趋势上升

汽车板块 PE、PB 已至近年中枢水平。截止 12 月 16 日,汽车(中信)PE、PB 估值分别 为 42.35 倍、2.37 倍,接近三年来平均值,三年估值分位点分别为 52.29%、46.41%。进入 三季度以来,因各地疫情多发态势,估值进入短暂回落期。回顾过去三年,板块估值低于均 值的原因主要为疫情、缺芯,随后因供应链恢复与多轮消费刺激政策落地而实现修复。随着 进一步优化疫情防控“新十条”逐渐落地,有望对车市回暖产生积极影响,汽车板块估值向 上修复通道有望开启。

长期来看,电动、智能化趋势拉动板块 PE 估值上升;净资产总额稳步增长,PB 估值水平 基本稳定。2020 年之前,汽车板块 PE 估值围绕在 20 倍左右。2020 年后,电动化、智能 化成为估值提升的主要驱动力,消费者对智能电动汽车的接受度和需求度不断提升,车企智 能电动产品结构不断升级,充电基础设施建设不断加强,未来智能电动汽车的发展预期将更 加乐观,推动汽车板块 PE 估值向上。PB 估值方面,板块估值维持稳定,上市公司产能投 建有序推进,表内净资产总额有序增长,投资价值和安全边际逐渐提升。

汽车行业年度策略:穿越周期,寻找α向上的智能电动增量赛道插图33

零部件板块 PE 估值修复空间更大,有望迎来戴维斯双击。截止 12 月 16 日,汽车零部件 Ⅱ(中信)PE 估值为 40.98 倍,低于三年来平均值,估值分位点为 16.69%;PB 估值为 2.56 倍,接近三年来平均值,估值分位点为 37.25%。长期来看,零部件板块同样受益于电动化、 智能化趋势,本土零部件供应商在关键零部件赛道的替代趋势愈发明显,PE 估值有所提升;PB 估值方面,板块估值维持稳定。

二、2023 年展望:“危”“机”并存,不确定性中寻找确定性

2.1 危:政策端补贴退坡,供需两端面双重压力

2.1.1 供给端:疫情影响供应链稳定性,原材料价格影响成本

新冠疫情的反复,影响供应链的稳定性。新冠疫情仍将给产业链带来诸多不确定性,2022 年年初以来,新冠疫情在各地散发,导致上海、吉林等多省市被迫处于全面或部分区域封控 状态。我国汽车产业呈集群状分布,多数分布于吉林、上海、北京、广东等地区。此轮疫情对我国的汽车供给端产生了较大的冲击,一汽集团、上汽集团、特斯拉等车企以及相关地区 的零部件厂商被迫停产减产。封控地区之外的零部件厂商因物流运输受阻等原因,无法进行 正常的进料出货,使得国内的汽车供应链处于高度紧张状态。5 月后,随着各地陆续出台复 工复产政策,相应车企及零部件供应商的生产及物流运输能力逐渐恢复,汽车产业供给端才 开始好转。

疫情反复背景下新增确诊病例数不断增加,或对汽车供应链带来一定压力。近期,疫情反复, 新增确诊病例数不断增加,或对汽车供应链带来一定压力。11 月末以来,每日新增约 2000- 4000 人。截至 2022 年 12 月 13 日全国 31 省(自治区、直辖市)和新疆生产建设兵团(不 含港澳台)累计确诊病例达 36.99 万例。确诊病例的高速增长,或对 2022 年底及 2023 年 年初汽车供应链的生产、运输等带来一定的负面影响,产销或面临增长压力。

上游原材料价格的波动或影响制造端成本。从上游原材料价格走势来看,2022 年下半年以 来,铝价和冷轧板价格表现相对平稳。铜价和天然橡胶价格在上半年呈现一定回落之后,又 有抬升趋势,上游原材料价格的波动或对企业盈利端带来一定的影响。

汽车行业年度策略:穿越周期,寻找α向上的智能电动增量赛道插图44

2.1.2 政策端:燃油车购置税优惠及新能源车补贴退出

燃油车购置税优惠或退坡,22Q4 为购置税退坡前的窗口期。5 月 31 日,财政部、税务总 局发布关于减征部分乘用车车辆购置税的通知,对购置日期在 2022 年 6 月 1 日至 2022 年 12 月 31 日期间内且单车价格(不含增值税)不超过 30 万元、排量在 2.0 升及以下的 乘用车,减半征收车辆购置税,即购置税税率从 10%下调到 5%。购置税减半政策截止时间 为 2022 年年底,2023 年行业或许面临购置税补贴退坡或者退出的情况,相应政策的刺激 效果或会逐步消失。

新能源补贴政策将于 2023 年退出,纯电车型单车影响约 0.73 万元-1.26 万元,插混车型单 车约影响 4800 元。目前政策方面,2021 年 12 月 31 日,财政部等四部委发布 2022 年 新能源汽车推广应用财政补贴政策,非公共领域乘用车补贴标准在 2021 年基础上退坡 30%。其中续航里程在 300~400km 的纯电动乘用车补贴 0.91 万元,≥400km 的纯电动乘 用车补贴 1.26 万元,相比 2021 年分别减少 0.39 万元和 0.54 万元。根据政策内容,2023 年新能源汽车补贴政策将全面退出,将对车企盈利产生较大压力。

2.1.3 需求端:经济增速放缓,居民收入增速下行或致需求承压

GDP 增速放缓,消费者需求指数走势不强,2023 年行业或面临需求疲软压力。汽车消费和 宏观经济增速相关性较强,2022 年以来,我国 GDP 增速放缓。汽车消费者需求指数来看, 较 2021 年和 2020 年的改善并不是很明显,2023 年行业或存在需求疲软压力。

疫情影响下居民收入增速下行,汽车消费复苏弹性减弱。乘用车因可选消费品属性,居民收 入情况对汽车消费复苏影响较大,居民可支配收入的下降或抑制乘用车需求。2022 年前三 季度工资收入同比增速为+5.1%,去年同期增速为+10.6%,相比于 2021 年工资增速有所下 降。

2.2 机:关注汽车产业确定性趋势,挖掘投资机会

2.2.1 电动化:“新能源”对“旧能源”的替代趋势

(1)整体趋势:智能手机及北欧国家新能源车渗透率提升曲线的启示: 新兴科技消费品渗透率迈过 10%后,加速渗透阶段开启。市场渗透率:某产品在某个时间 段里,在市场所有同类型产品中的销售占比。新兴科技消费品市场渗透率变化通常呈现为三 段式 S 型曲线:1)第一段:0%-10%,低速爬坡;2)第二段:10%-80%,加速渗透;3) 第三段:80%-99%,减速提升。10%是关键拐点,当渗透率迈过 10%,“加速渗透阶段”开 启。

参考挪威、瑞典、芬兰等国新能源发展历程,新能源汽车发展同样符合 S 型增长曲线。中 国电动车的渗透率,正在朝着欧洲国家的渗透率轨迹曲线演进,按照 S 型曲线,国内新能源 渗透率已于 2021 年开启加速提升。

汽车行业年度策略:穿越周期,寻找α向上的智能电动增量赛道插图55

国内新能源车渗透率 S 型曲线复盘: 1)兴起期(2016-2020 年):缓慢导入。新能源市场在政策推动下萌芽,5 年时间内国内新 能源乘用车渗透率从 1.4%缓慢提升至 6.1%,该阶段的新能源车尚为小众消费需求。 2)成长期(2021-2030 年):渗透率快速上行。2021 年新能源渗透率在一年内从 6.1%提 升至 15.7%,2022 年又快速提升至 26.6%,新能源车型供给优质并持续推陈出新,从 微型车逐步向次紧凑型车、SUV、MPV 覆盖,从一二线城市逐步向三四线城市推广。目 前我国新能源车市场正处于渗透率快速上升期。 3)成熟期(2030 年以后):渗透率提升步入瓶颈。新能源车渗透趋近饱和,消费者平均换 车周期上升,新能源车渗透率提升缓慢,步入瓶颈期。

电池原材料成本有望企稳回落,或会与新能源补贴退出形成对冲。电池正极成本约占新能源 车 BOM 成本 20%以上,碳酸锂 2022 年初价格约 28 万元/吨,11 月价格已高达 57 万元/吨 左右。经我们测算,当前新能源车单车碳酸锂成本在 1.5 万元/辆左右,碳酸锂价格每下降 10 万元,单车成本约降 3000 元。2023 年碳酸锂预计进入去库存周期,价格中枢继续上行 几率不大,价格有望企稳回落。成本端的企稳或会与新能源补贴退出形成对冲,缓冲车企经 营压力。

我们预计 2023 新能源乘用车销量有望达到 860 万辆,同比增长 32%,渗透率达 36%。回 顾 2022 年初,新能源车型因电池价格上涨进行调价后需求不减,表明新能源市场已由政策 补贴推动演变为车型产品力及消费者主观需求拉动,我们对 2023 年新能源乘用车销量持谨 慎乐观态度,我们预计 2023 年有望实现销量 860 万辆,同比增长 32%,渗透率 36%,同 比提升 9pct。

汽车行业年度策略:穿越周期,寻找α向上的智能电动增量赛道插图66

纯电车型: 国内纯电车型供给优质、百花齐放,驱动纯电市场高增。国内自主品牌纯电平台于 2017 年开始陆续上线,2023 年为新车落地大年。多款高关注度合作车型有望交付:①长安 &华为&宁德合作的阿维塔 12、②广汽埃安&华为共同开发的纯电 SUV、③长城&宝马 合作的 MINI 品牌 SUV 车型、④吉利&百度合资的集度汽车首款车型、吉利&奔驰合作 生产 smart 精灵#3 等。新势力品牌加快完善价格矩阵:①蔚来推出副品牌下探中高端 市场;②小鹏纯电扩展至豪华车型。自主车企重点车型:①比亚迪海鸥、腾势 SUV、② 长城欧拉朋克猫、③广汽埃安 A02、A19、AS9 等。

纯电车型渗透率提升逻辑:从微型车(纯电渗透率近 100%)→紧凑型车(纯电渗透率 近 47%)→中大型轿车→SUV→MPV 各个击破。2022 年 1-9 月,纯电市场 20 万以下 车型占据 70%份额。国内自主车企早期通过五菱宏光 MINI、奇瑞冰淇淋等微型车进行 市场验证,积累消费者纯电认可度,随着电池续航提升,车企陆续推出更高级别的优质 纯电车型,当前多款纯电 MPV 已投放,后续各级别车型纯电渗透率有望各个击破,纯 电市场方兴未艾。 我们预计 2023 年纯电乘用车销量有望达到 560 万台,同比增长 16%,渗透率达 23%。 《2021-2035 新能源汽车规划》强调以纯电动乘用车为中国新能源未来发展主流,造车 新势力亦主打纯电路线。截至 2022 年 10 月,国内纯电渗透率已快速提升至 23%。2023 年特斯拉或推出 Model Q,产品价格下沉,预计售价 16 万,Model 3、Model Y 改款车 型交付,配置大幅提升,或为纯电市场注入全新竞争活力。我们预计 2023 年纯电销量 有望达 560 万辆,同比增长 16%,渗透率 23%。

混动车型: 混动供给优质:比亚迪持续发力,头部车企加速跟进。2022 年,以比亚迪 DM-i 为代表 的混动车型凭借绝对销量优势成为新能源市场标杆,以吉利为代表的自主车企加速跟进 混动布局,在新能源推广战略上更多从“一步到位”转变为“拾级而上”,插混强车有望在 2023 年集中面市,包括比亚迪驱逐舰 07、腾势 SUV 长城、仰望硬派越野 SUV,吉利 博越 L Hi X、星瑞 Hi X、长安 CS75 PLUS idd、UNI-V idd 等。

插混车型渗透率提升逻辑:1)产品力:比亚迪 DM-i 推动混动技术台阶式跨越,比亚迪 混动车型在油耗、热效率、电机电控、售价、使用成本等方面优势显著,带动插混车型 产品力及用户认识的大幅提升;2)需求端:疫情背景下,国内消费者的消费偏好趋于 保守、厌恶不确定性,与 PHEV 车型使用成本低、续航双重保障的路线十分吻合;3) 客观因素:油价高企,燃油车使用成本高;充电基础设施尚在扩建阶段,纯电车型续航 焦虑仍然存在。 我们预计 2023 年插电混动销量有望达到 300 万辆左右,同比增长 98%,渗透率达 12%。 截至 2022 年 10 月,国内插混渗透率自年初 4%翻倍提升至 8%。2023 年插混产品力+ 性价比的增长逻辑不变,插混限牌影响边际弱化,因为更大增量来自非限牌三、四线城 市。我们预计 2023 年插混销量 300 万辆,同比+98%,渗透率 12%。

汽车行业年度策略:穿越周期,寻找α向上的智能电动增量赛道插图77

2.2.2 智能化:汽车从“功能机”升级到“智能机”的升级趋势

自动驾驶从“高速到城市”,城市道路高阶智能驾驶量产上车。2022 年,自主车企、造车新 势力和科技巨头等通过布局城市 NOA 领航辅助(L2+级辅助驾驶代表功能),将自动驾驶从 “高速道路”推广至“城市场景”,小鹏、极狐、长城率先跑出。

分车企来看: 1)北汽极狐:α S 全新 HI 版 NCA 支持城市道路、夜间场景和高速、城市快速路场景,支 持跟停与自动起步、加塞识别与处理、非机动车避让等功能; 2)小鹏汽车:小鹏 G9 MAX 版搭载 XNGP 全场景辅助驾驶,可在无高精地图区域实现导 航辅助驾驶,实现高速、城市快速路/主干道/次干道、内部道路、停车场等各种日常行驶场 景的全覆盖。

汽车行业年度策略:穿越周期,寻找α向上的智能电动增量赛道插图88

国内外自动驾驶供应商纷纷推出 L2 级 ADAS 方案。①外资在 L2 级占主导地位:2022 年 1-9 月,在 L2 及 L2+级 ADAS 市场,博世、维宁尔、大陆、采埃孚等占据超 60%份额;② 国内供应商率先布局行泊一体方案:易航智能、智驾科技、福瑞泰克、宏景智驾等已推出 NOA 行泊一体方案,易航智能方案已在上汽大通 MAXUS 车型量产,智驾科技已获合创新 车型量产项目定点。 高阶智能驾驶:成果已现,量产可期。主机厂、自动驾驶技术方案商为提升竞争力,纷纷进 入更高级别的自动驾驶赛道。今年进博会上,丰田发布与小马智行合作的 L4 自动驾驶项目, 面向 L4 车规级量产设计,将率先搭载在丰田 S-AM 并于 2023 年上半年 Robotaxi 运营;本 田发布未来自动驾驶的安全驾驶辅助系统“安全超感系统”,将率先搭载全新 CR-V 和本田皓 影,2023 年覆盖品牌全系列车型。

汽车智能化已接棒电动化进入渗透率加速提升阶段,政策规范和支持下 2023 年 L2-L3 级 别自动驾驶占比有望超 70%。《智能网联汽车技术路线图 2.0》表示到 2025/2030 年,L2-L3 级的智能网联汽车渗透率将超过 50%/70%。近年来国家出台多项文件,围绕 OTA、汽车雷 达、数据安全等内容,从地方政府、企业、资本等维度规范和支持智能网联基建及智能网联 汽车发展,智能汽车行业有望充分沐浴政策红利。

2.2.3 整车:自主品牌从“国内”走向“海外”的全球化趋势

自主品牌份额提升明显。智能电动车时代下,自主品牌凭三电技术和智能驾驶相关领域逐步 建立起竞争优势。同时,在新势力的带动下,自主品牌产品逐步走向高端化并被国内消费者 认可。目前自主品牌在各细分产品市场打破合资垄断,占比提升明显。2022 年前 10 月,自 主品牌份额提升至 48.7%,相应的,日系、德系、韩系车型均有所下滑。

头部企业领先优势明显,市场份额更加集中。自主品牌头部企业凭借规模、平台、产业链整 合等优势,份额持续集中,其中比亚迪凭借优秀的三电技术以及亮眼表现,2022 年 6 月以 来在乘用车市场中的份额快速提升,2022 年 10 月比亚迪市场份额达到 9.3%。

自主品牌走向海外,有望成为新增量。随着我国自主品牌的崛起,在国内市场份额提升的同 时走向海外市场,今年我国汽车出口销量较去年提升明显。2022 年 1-11 月我国汽车出口销 量达到 278.3 万辆,同比+56.3%。2023 年有望继续保持较快增长。

汽车行业年度策略:穿越周期,寻找α向上的智能电动增量赛道插图99

2.2.4 零部件:供应体系从“金字塔”到“扁平化”的国产替代趋势

汽车整车厂和零部件供应商主要的合作模式包括:1)以欧美系汽车企业为代表的平行配套 模式;2)以日韩系汽车企业为代表的塔式发展模式以及 3)以中国部分大型国有整车企业 为代表的纵向一体化模式。 平行配套模式 vs 塔式配套模式:平行配套模式下汽车零部件企业和整车企业均面向社会, 实现全球采购市场化运作;塔式发展模式是以汽车整车厂商为核心,以零部件供应商为支撑 的金字塔形多层级配套供应体系,该模式下汽车零部件企业和整车企业有着更紧密合作关系; 纵向一体化模式即整车企业既生产整车又生产一定数量的汽车零部件。 国内配套方式向平行配套和塔式配套发展。全球汽车工业行业正逐步向生产精益化、非核心 业务外部化、产业链配置全球化、管理机构精简化的方向演化发展。受此影响,国内整车厂 商正逐渐由纵向一体化模式向平行配套模式和塔式发展模式转变。

供应商模式从传统金字塔形转变为圆桌状。此前主机厂将传统座舱中车机屏等视为配件,倾 向于外包(软硬件)节约成本,故供应体系更接近垂直的金字塔结构:Tier N(n 家)→Tier2 (数家)→Tier1(1-2 家)→主机厂(1 家),Tier1 整合各个部件,为主机厂提供打包方案。 车企对供应链把控意愿空前,单项长板突出的 Tier2 供应商将较以往更具竞争力。主机厂倾 向于自研算法和软件,造车新势力等本土车企新车开发周期缩短,倾向于培育本土响应速度 更快的 Tier 2。主机厂更希望掌控座舱全产业链(软件+硬件+服务),最大程度上进行优势 整合、及时更新方案、降低采购成本,与单项长板、具备精细化产品、个性化定义能力(底 层逻辑设计、技术、数据积累)优势突出的 Tier2 或 Tier N 公司在车型开发阶段进行直接对 接的可能性大大增加。

迎来切入合资供应链的历史性机遇,国产供应商有望加速进口替代。1)成本:国内享有工 程师数量红利,供应成本优势明显;2)能力:特斯拉上海工厂标杆效应下,外资车企重新 定位国内供应商的供应能力。3)稳定:疫情影响下,部分零部件产品出现断供现象致使整 车生产不得不中断。受此影响,整车厂在部分领域加速开拓国内备选供应商以备不时之需, 推动零部件领域的国产化进程。同时,收入端下滑+费用端加大,全球零部件企业破产现象 频现,中国零部件企业以稳定的中国市场为根基,有望加速提升在全球市场的市占率。

三、投资选择:寻找α向上的赛道及标的

3.1 乘用车:“新车周期+技术储备”寻找整车龙头

新车周期维度:由于汽车存在销售周期,因此新车上市会对车企销量产生显著影响,考虑到 销售与产能爬坡因素,22-23 年新车将对 23-25 年各车企销量产生重大影响。从我们统计的 2023 年整车厂新车规划来看,传统自主品牌中,新车数量比亚迪≈吉利≈长城>广汽>长 安>上汽;新势力中蔚来>小鹏=零跑>理想=哪吒=赛力斯;外资品牌中仅有大众将向中国 市场投放新车。不同系别对比来看,新车数量上:自主品牌>新势力>外资品牌,这表明整 车领域国产替代的大趋势有望延续。

技术储备维度:从电动化、智能化两方面出发进行梳理。1)电动化技术又可细分为混动技 术和纯电动技术。混动平台方面,主要集中在具有多年燃油车技术积累的自主品牌和外资品 牌,其中比亚迪和丰田混动技术较为领先;纯电动平台方面,自主、外资、新势力品牌都有 涉及,其中特斯拉和新势力车企电动化平台开发较早,技术较为成熟。2)智能化方面,当 前电动车之间的竞争主要体现在价格、续航里程、经济性等方面,各个车企都有相应的智能 化布局但并未形成体系,展望未来随着消费者的需求日益增加,智能化产品有望成为更重要 的卖点。

3.1.1 比亚迪

22 年重要新车:元 PLUS、驱逐舰 05、海豹和腾势 D9,其中元 PLUS 和驱逐舰 05 定位紧凑型 车,售价在 11-16 万元区间,上市后月均销量分别达 13418、4507 台;海豹定位中型车,售 价在 21-29 万元区间,上市后月均销量接近 2500 台;腾势是比亚迪高端品牌,腾势 D9 定位 中大型 MPV。 23 年新车规划:现有 15 款左右车型规划,包括护卫舰 07(今年 12 月,B 级 SUV dmi)、驱 逐舰 07(明年二季度,B 级轿车 dmi)、海鸥(明年一季度末,A00 级 EV)、电动皮卡(可能 在明年二季度末,EV+dmi)、海狮(明年四季度,类似海豹的 SUV);其他如宋 Plus dmi、海 豚等会有小改款;腾势 SUV 新车;高端品牌仰望 2-3 款新车;第五个品牌细分市场车型等。

汽车行业年度策略:穿越周期,寻找α向上的智能电动增量赛道插图1010

混动技术国内领先,带动整体销量走高。比亚迪是国内较早研发生产混动系统的车企,2003 年开始研发插混系统,共经历了四代产品发展。DM-i 超级混动搭载超级电混系统,是以电为 主的混动技术,具备快、省、静、顺、绿等多重优势;亏电油耗低至 3.8L/百公里,可油可 电综合续航里程突破 1200 公里,百公里加速时间比同级别燃油车快 2-3 秒;在提供无限接 近纯电动车驾驶体验的同时,更无续航焦虑和充电焦虑。在架构上,DM-i 超级混动以超安全 大容量电池和高性能大功率扁线电机为设计基础,主要依靠大功率高效电机进行驱动,汽油 发动机的主要功能是在高效转速区发电,适时直驱,改变了传统混动技术主要依赖发动机、 以油为主的设计架构,从而大幅降低了油耗。

比亚迪是国内较早实现整车 OTA 的汽车品牌,DiLink 系统已进入第四代。1)2018 年 4 月, 比亚迪发布智能网联系统 DiLink,包括 Di Pad、Di 云、Di 生态和 Di 开放四大模块。该平 台兼容手机生态的同时又具有独特的汽车生态,公司同时开放了系统的传感器和控制权。2) 2019 年 7 月,公司发布 DiLink 2.0,升级了更多的应用。3)2020 年公司发布 DiLink 3.0, DiLink 3.0 在原四大模块基础上增加了 Di UI 模块,具有高温消毒、快递到车、千里眼、 手机云 OTA 等功能。4)2021 年公司发布 DiLink 4.0,功能更为强大。比亚迪通过 DiLink 平台搭配上独特的可旋转屏幕,在人机交互、功能引用、服务生态等方面建立了强大的优势。 DiPilot 是比亚迪智能网联中心推出的汽车高级智能驾驶辅助系统,分为硬件和软件两方面。 硬件方面由丰富的传感器组成;软件方面则是由 DiDAS 驾驶辅助技术和 DiTrainer 教练模式 “相辅相成”。其中,硬件基础包含 3 个高精毫米波雷达,分别位于前保险杠 LOGO 后方及后 保险杠左右两侧;共 12 个超声波雷达,其中 2 个位于前格栅,4 个位于后保险杠,2 个位于 转向灯装饰件,另外 4 个自动泊车探头分别位于前、后保险杠两侧轮眉处;此外车身正前方、 两侧和后方还分布着 1 个智能驾驶高感知摄像头和 4 个智能驾驶环视摄像头,全方位、无死 角保障行车安全。

3.1.2 吉利汽车

22 年重要新车:博越 L、几何系列(几何 E、G6、M6)、极氪 ZEEKR 009,其中博越 L、几何 E、G6、M6 定位小、紧凑型 SUV,价格区间在 8-16 万元;极氪 ZEEKR 009 定位中大型 MPV, 售价在 49-59 万元区间。 23 年新车规划: 1)雷神混动系列:A+级 SUV PHEV(2023Q1),A 级轿车 PHEV、续航 50-100km(2023 年 5/6月),A 级 SUV PHEV(2023 年 7/8 月),A+级轿车 PHEV(2023 年底); 2)燃油车系列:A 级轿车、A 级 SUV; 3)几何系列:中大型 SUV(2023 年 7/8 月)、浩瀚架构(20 万以内),B 级轿车; 4)其他车型:Sigma EV(路特斯品牌的纯电 SUV)、Polestar 4 EV(电动 SUV 轿跑)、睿蓝 7(紧凑型轿跑 SUV)、SIMUCar(集度汽车的首款车型)等。

汽车行业年度策略:穿越周期,寻找α向上的智能电动增量赛道插图1111

以雷神系统发力混动市场, 2021 年底首款搭载雷神智擎的星越 L Hi·X 上市。智擎 Hi·X 采用的发动机具备了高压直喷、增压中冷、米勒循环、低压 EGR(废气再循环)四大先进技 术,热效率达到 43.32%,在行业中属于领先水平。同时雷神 DHT Pro 采用 3 挡速比,通过 直接驱动的模式,将能量直接传递到车轮。所以雷神智擎 Hi·X 拥有更高的效率以及更省油 的用车体验。

3.1.3 长安汽车

22 年重要新车型:阿维塔 11、深蓝 03、Lumin、UNI-K iDD、欧尚 Z6 iDD 和林肯 Z。 23 年新车规划:第二代 iDD 平台,阿维塔新车型、深蓝 C673、UNI-V iDD、3 款 iDD 系列产 品等。

通过蓝鲸 iDD 布局混动业务,该系统下的发动机与变速器具有较高的性能优势。蓝鲸 NE 发 动机:实现 45%的热效率。蓝鲸 NE 发动机采用了 AGILE 敏捷高效燃烧系统(高压直喷技术)、 智能热管理系统、米勒循环、智能润滑系统等一系列技术,在未来的 5 年内会将可变气门升 程、可变截面电子涡轮增压等一系列技术加入到新款的蓝鲸 NE 发动机中,实现 45%热效率。 蓝鲸电驱变速器:最高传递效率达到 97%。蓝鲸电驱变速器将拥有高压液压系统、电子双泵 技术、S-winding 绕组技术和三离合器集成技术 4 项核心技术。整套变速器可实现电驱动综 合效率 90%、电机控制器最高效率超过 98.5%、电机功率密度达到 10kW/kg、液压系统压力 60bar。整套「蓝鲸 iDD 混动系统」最高传递效率达到 97%,系统综合扭矩最大可达 590N·m, 实现 0-100km/h 加速 6s,极速 200km/h。

汽车行业年度策略:穿越周期,寻找α向上的智能电动增量赛道插图1212

以诸葛智能发力智驾系统,智能、电动全面发力。8 月 29 日在长安汽车第二届科技生态大 会上诸葛智能品牌正式发布。在交互体验上“诸葛智能”拥有“交互策略脑”,在诸葛智能 品牌理念引领之下,长安汽车与众多生态合作伙伴一起,从智慧识别到智慧分析,再到智慧 策略与智慧执行的 4 个核心维度中,基于不断积累丰富的算法平台,打造了 12 个智能引擎, 构建出可持续进化的“交互策略脑”。智能驾驶方面“诸葛智能”拥有“智驾策略脑”,基 于安全、效率、舒适、连续、进化的底层原则,长安汽车构建诸葛智驾在行车、泊车、安全 三大场景下的 936 核心技能,推出无忧领航、轻松巡航、放心泊车、安心护航四大服务,赋 能用户轻松、愉悦的驾乘体验,实现全时陪驾、分时代驾。

3.1.4 长城汽车

22 年重要新车:哈弗系列(神兽 DHT、H6 DHT、酷狗、H6 DHT-PHEV)、欧拉系列(芭蕾猫、 闪电猫)、坦克 500、魏牌系列(摩卡 DHT-PHEV、拿铁 DHT-PHEV)。 23 年新车规划:哈弗第四代 H6,神兽、酷狗会陆续推出新车;WEY 2 款 MPV 和梦系列;欧 拉朋克猫;坦克 700、坦克 800、坦克 400 燃油版和 PHEV 版等。

磨剑三年,从“0”到“1”,依靠柠檬混动打破合资垄断。混动领域,长城率先打破合资技 术垄断,汲取优势+结合场景优化,研发出柠檬混动 DHT,可简单概括为“1-2-3”。1)一套 DHT 高集成度油电混动系统:“七合一”高效能多模混动总成为核心的混动体系,包含 1.5L/1.5T 混动专用发动机、定轴式变速箱、GM/TM 双电机、双电机控制器和集成 DCDC。其 双电机混联拓扑结构,针对不同场景采用 EV、串联、并联、能量回收等不同模式以平衡动力 与油耗。2)混动二架构:柠檬混动 DHT 适用于 HEV、PHEV 两种动力形式。3)三种动力总成, 分别对应 A 级、B 级、C 级车型。

长城汽车咖啡智能 2.0 以“智慧、智联、智驾”为开发导向,全面发力智能化领域。 1)全新电子电气架构:采用 SOA 理念,开放标准 API 接口,支持功能生长、车云一体,软 件平台化开发。 2)智能座舱 “1+2+N”:1 个人机交互设计体系,“可扩展算力中枢+自研智能软件”2 个 可成长基石,实现 N 个智能应用场景服务。此外,长城汽车首发智能座舱系统 GC-OS,采用 高通 8155 芯片打造智能座舱平台,FOTA 大版本每 3 个月升级一次。 3)智能驾驶:自研智驾 IDC 3.0 计算平台,单板算力达 360T,且可持续升级至 1440T,可 有效支撑高级车载运算。

3.1.5 广汽集团

22 年重要新车:广汽埃安(AION LX PLUS、AION V Plus、AION Y PLUS)、广汽传祺(影酷、 影豹、传祺 M8)、广汽丰田(锋兰达、威飒、bZ4X)、广汽本田(e:NP1 极湃 1、ZR-V 致在)。 23 年新车规划:广汽埃安 A02、A19、AS9,广汽传祺 M8 HV(传祺 M8 混动车型),AH8(埃安 +华为合作开发的中大型纯电 SUV),New MPV(定位中高端纯电 MPV),New Coupe(合创汽车 纯电动轿跑)等。

广汽钜浪动力平台推出时间稍晚,于 2022 年 8 月开始量产。钜浪动力平台由 2 大领域(发 动机、变速箱)、3 种支撑(高效发动机、高效变速器、混动产品)、6 个板块(1.5L 燃油发 动机、2.0L 燃油发动机、DHE 混动专用发动机、WDCT 变速器、AT 变速器、DHT 混动专用变 速器)构成。2022 年 8 月 26 日,广汽自主研发的第二代混合动力总成 2.0ATK 发动机和 GMC2.0 变速箱顺利通过量产阀门评价,正式宣布量产。(1)2.0ATK 是国内同排量热效率最 高的混合动力专用发动机,量产款热效率 42.1%,最高可达 44.14%;(2)GMC260 变速箱首 创集成式双电机多档位 DHT 实现多档多模式驱动和大扭矩输出,有效优化发动机工作点,高 低压主动解耦控制技术助力整机高效率传动,变压技术保证电机系统始终工作在最适电压, 整机综合效率高达 95.31%,处于业内先进水平,全面展示出钜浪混动强大的技术实力。两者强强组合,其动力性、低速响应性、节油性、舒适性等均优于市场竞品。

3.1.6 上汽集团

22 年重要新车:上汽乘用车(MG5 天蝎座、iMAX8 EV、MG MULAN)、上汽通用(世纪 CENTURY、 创酷 RS、LYRIQ 锐歌、星迈罗、昂扬)、上汽大众(奥迪 A7L、凌渡 L、奥迪 Q4 e-tron)、上 汽通用五菱(佳辰、星辰混动版、星驰)。

23 年新车规划:轿跑 SUV(智己汽车的第三款车型)、Cyberster(名爵在共创平台“MG Cyber CUBE”下打造的纯电动两门敞篷跑车型)等。

6 月 23 日上汽荣威正式发布混动系统——超级电驱 EDU G2 Plus,具有“超快、超顺、超 稳、超智”的特点。(1)超快:荣威的这款超级电驱使用了多款内燃机与驱动电机的组合, 其中内燃机共有最大功率为 93kW 的 1.5L、138kW 的 1.5T 以及 185kW 的 2.0T 三个版本,而 驱动电机的最大输出功率为 180kW,峰值扭矩达到 270Nm。(2)超顺:荣威的这款超级电驱 系统通过 2×5 形成 10 挡变速效果,在保证纯电和发动机都能实现车速线性攀升以外,在不 同驱动模式切换时也能做到无缝衔接,顺畅过渡。(3)超稳:这款超级电驱在安全和稳定性 方面的表现,比如超级电驱系统使用的磷酸铁锂电池,按照国际最高安全标准 UL2580 设计 制造,不仅能够达到 IP68 的最高防水防尘等级,同时也顺利通过了新国标的针刺试验,达 到了“0 燃”水平。(4)超智:这套全新的超级电驱搭载了“智能动力系统调节”、“智能电 量管理”、“智能 HMI 提示”等功能,还有多种驾驶和能量回收模式。

汽车行业年度策略:穿越周期,寻找α向上的智能电动增量赛道插图1313

3.2 零部件:从“市场空间+竞争格局”出发,筛选高成长优质赛道穿越周期

从“市场空间+竞争格局”出发,按“单车价值量”、“渗透率”、“国产化率”精选汽车零部 件优质赛道。2023 年零部件标的优选可以穿越周期的高成长赛道。市场空间角度:以价和 量来衡量,主要把握电动智能化趋势下单车价值量和渗透率可持续提升的成长赛道。我们认 为该角度下主要的驱动力来自于电动智能化所需增量零部件,以及可提升用户体验的产品品 类扩张。竞争格局角度:以国产化率来衡量,主要把握国产化率水平较低且外资集中度较高 的细分市场。该角度下,主要基于本土响应速度、供应链可控、日德美系供应商或随其绑定 主机厂销量下滑出清等因素考虑,本土厂商更易攫取其市场份额。

3.2.1 线控底盘:自动驾驶之基,渗透拐点已至

汽车的底盘由传动系统,转向系统,行驶系统,制动系统四大系统组成,包括驱动、换挡、 制动、悬架、转向五大部分。线控底盘系统构成包括线控转向系统、线控制动系统、线控换 挡系统、线控油门系统和线控悬架系统。底盘作用是支承、安装汽车发动机及其各部件、总 成,成形汽车的整体造型,并接受发动机的动力,使汽车产生运动,保证车辆安全行驶。

电信号传递信息,响应更快,精度更高。传统的操纵汽车的方式:当驾驶员踩制动、踩油门、 换档、打转向盘时,都是通过机械机构来操纵汽车。而线控技术则是将动作转化为电信号, 由电线来传递指令操纵汽车。由于线控系统取消了一些笨重的、精确度较低的气动、液压及 机械连接,取而代之的是更为精确和敏感的传感器、控制单元及电磁执行机构,其具有结构 紧凑、可控性好、响应速度快等优势,具有良好的发展前景。此外,线控底盘高度集成、结 构紧凑,重量更轻,是电动化和智能化的桥梁。

汽车行业年度策略:穿越周期,寻找α向上的智能电动增量赛道插图1414

海外厂商占据主导地位,国产替代加速推进。线控底盘行业的竞争格局是高集中度、低国产 化率,2021年线控制动CR3高达96%,由博世、万都、采埃孚等海外厂商主导,其中博世一家 占据了90%以上份额,伯特利、亚太、同驭、拓普等国内厂商已掌握相关技术,产能逐渐释 放中;空气悬架由大陆、威伯科、威巴克等海外厂商主导,中鼎、保隆、拓普等国内厂商具 备相应的供货能力;线控转向处于导入期,技术掌握在Kayaba、博世、捷太格特等海外厂商 中,耐世特等国内企业也有相应技术布局。我们认为本土厂商具有线控底盘领域相关技术实 力,未来有望凭借响应速度快、成本低等优势实现份额的提升。

3.2.2 线束线缆:汽车的血管与神经,迎智能电动升级大机遇

汽车线束是汽车电路的网络主体。汽车线束主要由导线、端子、接插件及护套等组成。具体 工艺为:将电缆与由铜材冲制而成的接触件端子(连接器)压接后,塑压绝缘体或者外加金 属壳体等,以线束捆扎形成连接电路的组件。汽车的线束产品为定制型产品,不同主机厂或 者不同车型的设计方案和质量标准均有所不同。汽车线束是汽车能源、各种信号运输的载体, 将中央控制部件和汽车控制单元、电子电器执行单元、电器件连接在一起,构成汽车的电控 系统,是汽车的血管和神经系统。

汽车线缆分为常规线缆和特殊线缆,常规线缆包括 PVC 低压线缆及交联高温线缆,特殊线缆 包括铝线缆、对绞线缆、屏蔽线缆、硅橡胶线缆、多芯护套线缆、同轴线缆、数据传输线缆、 充电线缆等。电动化趋势下,高压线需求提升,电动车需要的高压线有动力电池高压电缆、 电机控制器电缆、快充线束、慢充线束、高压附件线束,主要是对车辆提供高压强电供电作 用。车用传感器增加将显著提升数据线需求,用于数据传输的车用线缆主要有非屏蔽双绞线、 星型对绞线缆,同轴线缆等,可以应用于传感器、显示器、摄像头、超声波雷达、毫米波雷 达、以太网传输等。

市场空间维度,汽车线束线缆的渗透率已经达到 100%,未来有望持续受益于电动化、智能 化带来的单车价值量提高,我们预计线束线缆单价将有 2021 年的 563 元提升至 2025 年的 800 元,我国市场规模也由 148 亿元提升至 210 亿元,年复合增速为 9%。 竞争格局维度,汽车厂商尤其是全球汽车品牌通常实行高标准、严要求的供应商管理,供应 商体系较为封闭,少数外资及合资汽车线束企业长时间占据了绝大部分的市场份额,形成了 汽车线束行业寡头竞争的局面;2020 年全球线束线缆行业 CR3 为 70.9%,CR5 为 81.7%,集 中度较高。随着卡倍亿、沪光股份等厂商崛起,国内主机厂逐步将供应商切换至本土品牌, 线束行业的国产替代空间较大。

汽车行业年度策略:穿越周期,寻找α向上的智能电动增量赛道插图1515

3.2.3 智能座舱:汽车智能化先锋,千亿蓝海国产化加速

智能座舱从车内看,是座舱内饰、座舱电子产品的综合创新、升级和联动。同时也将与其他 的智能终端设备:比如智能手机、手表等实现互联,进而与智慧家庭、智慧办公等场景无缝 衔接,作为万物互联的重要一环,助力互联的全面打通,最终目标是将汽车由单一的驾驶、 乘坐工具升级为一个以消费者为中心的“智能移动空间”。该空间有望成为除住宅、办公场 所之外的第三个基本生活空间,能够满足消费者社交、学习办公、订餐、路线规划、旅行决 策等丰富多样的生活场景要求。 从车外看,智能座舱将通过车联网、无线通信、远程感应、GPS 等技术,与车外的各项基础 网联设施、联网设备实现 V2X(Vehicle-to-Everything)联结。感知交通信号、路况、车外 娱乐生活场景信号,助力自动驾驶感知层和决策层的工作,进而推动高阶自动驾驶的实现。 除此之外,为了提高座舱 AI 算力,模拟人的思考、更懂人、感知人,从而主动精确地提供 服务,座舱内部的决策运算工作也将扩展至车外,在车载芯片外建立独立感知层,由云端计 算中心统一提供 AI 算力。

座舱配置的全面升级带动单车价值量大幅提高,智能座舱单车价值量有望达到传统座舱的 3 至 5 倍。我们估计传统汽车座舱单车价值量在 2500 元左右,智能座舱的变化主要体现在: 1)部件升级:中控屏、仪表盘、后视镜、芯片、声学系统;2)部件新增:座舱域控制器、 驾驶员监控系统(DMS)、智能语音、氛围灯、抬头显示(HUD)等,整套智能座舱整体价值 量我们估计有望达到 0.75 万元-1.35 万元,为传统座舱的 3-5 倍。此外,随着电动化、智 能化的持续推进,智能座舱各部件的渗透率有望持续提升。

3.2.4 一体压铸:一体压铸新趋势,汽车制造大变革

传统车身制造工艺有车身重、灵活度低、成本高、效率低、零件强度低等痛点,难以适应铝 合金用量提高的趋势。车身结构件较多,传统车身制造工序较为复杂,具体包括了发动机盖、 翼子板、车门、侧围等大型外覆盖件的冲压,并将覆盖件与结构件焊接形成白车身总成,共 计由 300-500 个零部件构成,焊接点位高达 4000-6000 个。传统车身制造工艺存在以下痛 点:1)车身重:传统工艺加工铝合金难度高,全铝车身普及受限;2)灵活度低:造型灵活 度低,难以进行多零件一体成型;3)成本高:数百个零部件+数千个焊点导致设备成本(主 要指模具)、制造成本、人力成本较高;4)效率低:众多零件生产和焊接工序耗费大量时间, 生产效率低;5)零件强度低:材料本身强度低以及多零件安装焊接强度更低。

汽车行业年度策略:穿越周期,寻找α向上的智能电动增量赛道插图1616

一体化压铸部件空间广阔,2025 市场规模有望达到近 500 亿元。根据信公咨询统计数据, 新能源汽车一体化压铸后地板、前地板、中地板的重量分别为 50-60、110、70kg,按照 50- 60 元/kg 的定价模式,单车价值量分别约为 3000、6000、3850 元。以此测算出 2021 年一体 化压铸部件的市场规模为 2.9 亿元,预计 2025 年、2030 年分别达到 476.4、2021.1 亿元, 年复合增速分别为 258%、225%。

3.2.5 电驱动:电动车核心部件,尽享电动化红利

从燃油车“三大件”到电车“大三电”+“小三电”,汽车动力核心器件发生转变。汽车电动 化使得汽车动力领域核心产业链发生变革,由以底盘+发动机+变速箱为核心的“三大件”, 转变为以“大三电”+“小三电”为核心的电驱动系统以及动力电池。“大三电”包括驱动电 机+驱动电机控制器+变速器,“小三电”包括高压配电箱(PDU)+车载充电机(OBC)+DC-DC 变换器。

电驱动系统为新能源汽车核心部件,将持续受益于政策推动。据《节能与新能源汽车技术路 线图 2.0 版》预测与规划,2025 年、2030 年、2035 年汽车年产销量分别达 3200 万、3800 万及 4000 万辆,其中新能源汽车销量占比分别达 20%、40%及 50%;此外,该路线图还同步 对新能源汽车电驱动系统路线进行了规划,至 2035 年,我国新能源汽车电驱动系统产品达 到国际先进水平,乘用车电机比功率 7.0kW/kg,电机系统超过 80%的高效率区间 95%,乘用 车电机控制器功率密度达 70kW/L,纯电驱动系统比功率 3.0kW/kg,综合使用效率 90%。

竞争格局未定,OEM 自主配套+海外 Tier1+本土第三方同台竞争。透过市场份额看竞争格局, OEM 自主配套由于自身量产规模占据电驱动市场较大份额,但目前行业内参与者众多、仍处 于洗牌阶段。1)OEM 自主配套:弗迪动力、蔚然驱动科技、零跑科技、蜂巢电驱动、华域电 动、大众变速器、现代摩比斯、上海变速器等。2)海外 Tier1:日本电产、联合电子、富奥 法雷奥西门子、采埃孚、博格华纳、纬湃科技等。3)本土第三方:汇川技术、中车时代电 气、巨一动力、上海电驱动、英搏尔、华为等。

四、重点公司分析

4.1 比亚迪

国内电动车龙头,掌握核心三电技术,纯电混动齐发力销量高增。比亚迪是我国新能源汽车 自主龙头,2021 年新能源汽车市占率居自主品牌首位。产品布局方面已形成王朝、海洋网 络,覆盖纯电插混产品。公司混动系统经十余年变革,最终形成双模双平台战略,公司 DMi 混动系统以高效发动机、EHS 电混系统、功率型刀片电池为核心技术基础,兼具动力性能 和超低油耗,混动产品市占率快速增长。

4.2 卡倍亿

专业汽车线缆供应商,客户结构优质。公司成立 30 多年来一直致力于汽车线缆的研发、生 产和服务。公司主业为常规线缆,近几年主业由常规线缆拓展至新能源线缆业务,且公司新 能源线缆占比呈现逐年提升趋势,由 2016 年的 7.8%提升至 2021 年的 12.6%。公司近年来扎 实主业发展,营收稳步增长,2016 年-2021 年营收复合增速为 26.4%。

汽车行业年度策略:穿越周期,寻找α向上的智能电动增量赛道插图1717

卡倍亿不断拓展新能源业务,业绩有望随主要客户销量共振。在新能源车领域,公司已取得 通用、本田、日产、上汽大通、吉利等多家主机厂得高压线缆认证,并已向大众、日产、通 用、本田、上汽大通、吉利、特斯拉等厂商供应与新能源汽车相关的汽车线缆产品。公司不 断推进新能源业务,销量有望继续提升。

4.3 伯特利

伯特利:国内领先的线控制动龙头。2004 年伯特利成立,2005 年制动器总成产品批量生产, 2008 年综合驻车制动卡钳和真空助力器/主缸产品批量生产,2012 年 EPB、ABS 量产,2018 年全球首款双控 EPB 量产,2021 年线控制动产品量产。伯特利是国产线控制动领域的主要 玩家之一,目前产品有两类:一类是机械制动产品,如盘式制动器、轻量化制动零部件;另 一类是智能电控制动产品,包括电子驻车制动系统 EPB、制动防抱死系统 ABS、电子稳定控 制系统 ESC、线控制动系统 WCBS 等。

线控制动产品产销两旺,多条产线有望陆续投产。1)产品:分机械制动产品和电控制动产 品两大类,前者主要包括盘式制动器、轻量化制动零部件即真空助力器;后者主要包括电子 驻车制动系统(EPB)、制动防抱死系统(ABS)及电子稳定控制系统(ESC),以及如今突破 性的线控制动产品 WCBS;2)产销情况: 3)未来产能规划:线控制动产能扩张稳推进,WCBS2.0 已获多个项目定点,公司预计将于 2024 年量产。据公司半年报披露,公司上半年新增轻量化产品项目 4 项,计划 2022 年再新增 4 条线控制动产线,其中两条产线将于 2022 年下半年 投产,另外两条产线将于 2023 年上半年投产。

4.4 保隆科技

保隆科技成立于 1997 年,公司的传统业务包括气门嘴、排气管件、平衡块、TPMS 以及轻量 化结构件,近几年公司业务向汽车智能化与轻量化方向发展,新业务包括空气悬架、传感器 和 ADAS 业务。公司传统业务稳步增长,汽车金属管件、气门嘴和 TPMS 业务营收由 2017 年 的 10.4 亿元增长至 2021 年的 31.9 亿元,CAGR 为 32.3%;新业务快速放量,公司空簧减震、 ADAS 和传感器业务近四年营收的 CAGR 约为 61%。

汽车行业年度策略:穿越周期,寻找α向上的智能电动增量赛道插图1818

持续斩获空悬定点,有望迎来收获期。公司 2022 年 10 月以来新增空气供给单元和前后双 腔空气弹簧定点项目,总金额分别为 13 亿元和 23 亿元。至此,公司空气弹簧减振器总成、 储气罐、传感器、悬架控制器等产品均获得了量产项目定点,合作伙伴涵盖新势力、自主品 牌和外资品牌,实现了从感知、控制、执行的完整产品方案,巩固了保隆科技在空悬领域的 领先地位。

4.5 拓普集团

公司是 NVH 龙头,立足于减震和内饰业务,积极拓展汽车电子业务。公司创立于 1983 年, 总部位于中国宁波,设有动力底盘系统、饰件系统、电子系统等事业部,主要产品包括减振 系统、饰件系统、智能驾驶系统、底盘轻量化系统、热管理系统等五大系列产品。受益于下 游新能源汽车客户放量,公司营收快速增加,2022Q1-Q3 公司实现营收 111.0 亿元,同比 增长 41.9%,扣非净利润 11.7 亿元,同比增长 60.6%。

发布定增预案,多品类产能扩张加速平台化战略推进。公司于 2022 年 12 月 12 日晚发布定 增预案:拟募资不超过 40 亿元。投入项目:1)重庆 120 万套轻量化底盘+60 万套内饰件; 2)宁波 380 万套轻量化底盘+160 万套内饰件+130 万套热管理系统;3)安徽寿县 30 万套 轻量化底盘+50 万套内饰件;4)湖州长兴 80 万套轻量化底盘+40 万套内饰件;5)智能驾 驶研发中心项目。公司底盘、内饰、热管理等产品竞争优势明显,在手订单饱满,新产能有 助于公司新项目落地,并有望加速公司 Tier0.5 级合作模式转型。 表 23:拓普集团定增资金用途(万元) 序号 项目名称 投资总额 拟投

4.6 中鼎股份

公司是全球领先的非轮胎橡胶制品龙头,发展历程可分为内生发展期和外延并购期两个阶 段。 内生发展期(1980-2009):主要产品为汽车密封件。公司前身为 1980 年在安徽省成立的宁 国密封件厂;1992 年宁国密封件厂完成改制,中鼎股份有限公司正式成立;2006 年公司通 过资产重组在深交所挂牌上市;2009 年科学技术部、国务院国资委、中华全国总工会联合授 予公司“创新型企业”称号。 外延并购期(2010-至今):通过收购兼并逐渐拓展特种橡胶、智能底盘、流体管路系统等业 务。2010 年公司收购天津飞龙橡胶制品有限公司,进入军工、铁路等特种行业橡胶件配套 领域;2011 年首次顺利跻身“全球非轮胎橡胶制品 50 强”;2014 年收购德国百年企业 KACO 公司,全球销售收入达 107.5 亿元;2015 年收购德国 WEGU 公司和法国 FM 公司,晋级“中 国汽车工业 30 强”;2016 年并购德国 AMK 公司;跻身“全球非轮胎橡胶制品 20 强”;2017 年收购德国 TFH 公司;中鼎挺进全球非轮胎橡胶制品第 18 位,跨进“十亿美元俱乐部”; 2021 年收购普利司通减震橡胶业务。

公司主营业务包括智能底盘-空气悬挂及电机系统、冷却系统、智能底盘-轻量化、密封业务、 降噪减震底盘系统。1)空气悬架系统:公司通过并购海外企业 AMK,实现了公司在汽车空 气悬挂领域的布局,目前 AMK 空气悬挂系统产品市场份额位居全球前三名。2)热管理系统: 公司通过并购德国 TFH 大力发展新能源车热管理管路系统总成业务,积极研发生产热管理管 路产品,公司热管理系统客户覆盖较多主流车企。3)底盘系统轻量化:公司通过收购德国 WEGU 开始布局高端底盘减震领域,后收购四川望锦公司获得底盘系统核心安全部件球头铰链核心技术。4)密封系统:公司通过并购 COOPER、ACUSHNET、KACO 等海外企业,扩张其在 橡胶密封业务领域的市场布局,公司目前已经开发生产了新能源电池模组密封系统和电桥总 成等产品。

4.7 文灿股份

国内领先的汽车铝合金铸件研发制造企业,已实现全球化布局。公司成立于 1998 年,总部 在南海区里水镇,2020 年完成了对法国百炼集团的收购,在江苏南通、无锡、天津、大连、 武汉及墨西哥、匈牙利、塞尔维亚、法国等地设有 17 个生产基地。公司掌握高压铸造、低 压铸造和重力铸造等工艺方式,主要从事汽车铝合金精密铸件产品的研发、生产和销售,致 力于为全球汽车客户提供轻量化与高安全性的产品。 一体化压铸即将实现量产,有望于 Q4 开始贡献收入。2022 年上半年,天津工厂和南通工厂 9000T 压铸机已完成新势力客户定点的大型一体化产品试制,这是公司继 2021 年 11 月 6000T 压铸设备上首次完成半片式后地板的试制后,时隔不到半年内再次在一体化铸件领 域取得突破,充分彰显公司在大型一体化产品领域的先发优势。公司目前已经获得产品定点 的一体化压铸产品均取得了产品试制成功,包括半片式后地板、一体式后地板、前总成项目 和上车体一体化大铸件,后续产品将进入到小批量交样过程中,公司预计在 2022 年第四季 度开始贡献收入。

汽车行业年度策略:穿越周期,寻找α向上的智能电动增量赛道插图1919

公司与国内外知名汽车整车厂商及一级零部件供应商建立了稳固的合作关系,如大众、奔驰、 宝马、奥迪、雷诺等国际知名整车厂商,特斯拉、蔚来汽车、理想汽车、小鹏汽车、广汽新 能源等新能源汽车厂商,比亚迪、吉利、长城汽车、赛力斯等国内知名整车厂商,以及采埃 孚、博世、大陆、麦格纳、法雷奥、本特勒等全球知名一级汽车零部件供应商。此外,公司 在 2021 年还与亿纬锂能、欣旺达及阳光电源等知名电池厂商建立了合作关系。

4.8 爱柯迪

国内领先的汽车铝合金精密压铸件专业供应商。成立于 2003 年,主要从事汽车铝合金精密 压铸件的研发、生产及销售,营业收入中 90%以上来自汽车类压铸件。公司聚焦汽车轻量化、 节能环保、新能源、电动化、自动驾驶方向。2014 年公司在墨西哥注册成立子公司 IKDFAEZA, 启动建立第一个海外生产基地,2017 年上交所上市。

公司产品从中小铝合金压铸件向中大件新能源汽车、智能化产品拓展。主要产品以中小型零 部件为主,具有产品数量较多,品种繁多,多批次、多家客户工厂发运等特点。根据爱柯迪 智能制造科技产业园环评信息的产品方案显示,新能源汽车车身部件的规格为 40 千克,新 能源汽车电池系统单元产品的规格为 10 千克,较公司传统中小件产品的规格有较大增加。 据公司招股书,公司传统产品结构中占比最高的是 100-200 克,其次是 200-300 克,然后是 100 克以下,公司预计 300 克以下产品占比合计接近 60%。

4.9 英搏尔

公司是国内领先的新能源汽车驱动与电源总成龙头。公司前身是 2005 年成立的珠海英搏尔 电气有限公司,2015 年整体变更为英搏尔股份,2017 年于深交所创业板上市。上市前,公司业务以电机控制器为主,车载充电机、DC-DC 转换器、电子油门踏板等为辅,产品主要专 注于纯电动乘用车以及中低速电动车领域;上市后,业务向电机、电源总成、电驱总成拓展, 并进一步延伸至全系新能源车,包括纯电动车型、混动车型、换电车型等,同时产品在电动 工程机械、电动专用车等领域也获得广泛应用。

新能源业务放量,拐点向上趋势已成。公司聚焦电车动力域,2019 年营收及归母净利出现 下滑,主要系新能源汽车行业补贴退坡+中低速电动车产业政策的影响。2020 年以后,公司 新能源动力总成及电源总成放量配套更多车型,叠加专用车环保、电动化趋势下电机电控市 场的开拓,公司收入及归母净利实现较快增长。2022 年 Q1-Q3 公司营收同比+202.53%,归 母净利同比+91.40%。

(本文仅供参考,不代表我们的任何投资建议。如需使用相关信息,请参阅报告原文。)

精选报告来源:【未来智库】。

原文链接:https://new.qq.com/rain/a/20221219A016KE00

© 版权声明
THE END
喜欢就支持一下吧
点赞12 分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