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7年3月24日,泰伯网记者发现在开源社区GitHub的谷歌页面上,“静悄悄”地多出了谷歌地球企业版(GEE)近47万行的开源代码。开源页面的地址如下:
https://github.com/google/earthenterprise
与其说出现地“静悄悄”,不如说其“早有预谋”。此前泰伯网曾报道称,在今年1月30日,谷歌就已宣布GEE将会于3月份在GitHub上发布,但是未标明具体日期。有人猜测3月22日发布的可能性极大。因为这天,也是谷歌宣布放弃GEE两周年的日子。
GEE诞生于2006年,可让企业用户在自己的服务器基础上存储或处理TB级的影像、地形和矢量图,并在Google Earth Enterprise Client(EC)上发布自己的影像应用。
而在两年前的2015年3月,谷歌官方宣布放弃GEE所有产品并终止销售。为了方便用户转移,谷歌提供了两年的维护期,到2017年3月22日结束。两年期间,按照行业惯例,谷歌定期发送产品更新,并向授权客户提供技术支持。
现在大限已到,谷歌如约开源。
苦心多年,终成弃子
至于GEE为何会被关闭?一度被解读为经济原因。曾有谷歌员工透漏,GEE项目需要大量的周转资金及精力,却对于公司财务贡献寥寥无几。
业内一些资深人士对泰伯网记者说,谷歌被迫放弃GEE,一方面是因为企业级市场体量太小,这与他们玩规模化市场的商业模式背道而驰;另一方面,ESRI在地理信息市场的老大地位难以撼动。所以继微软之后,谷歌也选择了战略放弃企业级市场。
同样遭遇尴尬处境的不止GEE一条产品线。随着GEE的关闭,谷歌地球和谷歌地图产品线上的EarthAPI(2015年12月),MapsEngine(2016年1月),MapsCoordinateProduct&API(2016年1月)都纷纷停止服务。
实际上,这似乎并不难理解。
一方面,谷歌在开发地理信息产品时,功能冗余很常见。虽然谷歌在不断整合,但数据较为分散、维护难度大等诸多现实因素,使其不得不以壮士断腕的勇气舍弃部分产品线。
另一方面,谷歌希望GEE的用户将其实例转移到其云平台(GCP)上来,而非用传统的内部部署企业服务器来运行实例。
声明中有一句话十分抢眼:我们认为将GCP中的一些工作量纳入到GEE中的好处将变得越来越明显。
对于许多客户而言,GCP提供了可扩展且可负担的基础设施服务,他们可以安全地运行GEE。其他GEE客户将能够在离线的环境中继续操作软件。
足见,谷歌对云平台的重视。而这其实涉及到了谷歌的另一个战略布局,利用云计算,来在语义网络和知识图谱这两个领域发力,即将用户的查询和他们所期待的内容更为智能地连接到一起。谷歌深谙位置数据的重要性,这两者的结合又将擦除什么样的火花?值得期待。
开源的道路上,有得有失
产品开源的现象不仅出现在地理信息产品线,谷歌自带的“开源”属性也不容忽视。从某种角度而言,谷歌就是构建在开源软件的基础之上的,因此极力倡导开源。谷歌的“创意休息时间(Innovation Time Off)”政策,即允许工程师花20%的工作时间做自己想做的事情,以此来激励更多的创新,使得Google的工程师有足够的时间来参与开源贡献,比如Chrome浏览器的开发思路都来自谷歌的底层员工。
加之,谷歌内部在开源项目上的审批周期非常短,导致越来越多的项目迅速诞生。目前,其产品线已经多到估计连他们自己都数不清。
尽管大部分产品都很优秀,但由于缺少人员维护运营,谷歌每年都要进行几次例行的大扫除——对产品进行关闭或整合。近两年,谷歌累计关闭或整合了数十个产品,包括曾推出了众多创新产品的谷歌实验室(Google Labs)。
进行一系列大刀阔斧的整改之后,谷歌可以更集中精力发展当前主要产品,追逐利润最大化。
采用特有的“开源”文化,谷歌可以让这些弃用的产品重生,继续发挥价值。将其放在开源网站上,既免去了后续的维护成本,而开源的高性能、稳定性和安全性等优点,也许还会为GEE以及GEE的客户带去一些新的惊喜。
这次在Github上开源的有近47万行代码。谷歌提到,“我们感谢GEE合作伙伴在迁移到GitHub代码库过程中的帮助。这有很多工作,没有他们,我们不可能完成这项任务”。
在这一道路上,谷歌已是轻车熟路。在用开源软件赚的金盆满钵的时候,谷歌还会把大笔资金捐赠给开源社区。这既是一种社会回馈,也是为产生良性循环而进行的一笔投资。
原文链接:http://main.sgg.whu.edu.cn/info/1341/1611.ht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