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艺观潮】
作者:张斌(上海大学上海电影学院教授、副院长)
随着2023成都世界科幻大会的日益临近,中国的科幻氛围直接“拉满”。截至8月14日,大会购票渠道仅仅上线两天,已有近3000人购票线下参会。与此同时,社交平台再次掀起一股对科幻文化尤其是科幻影视发展的讨论热潮。作为未来想象的影像表达,科幻影视创作是影视工业水平、文化价值观、艺术叙事能力和未来想象力的高度集成,因具有较大的生产难度,一度成为中国影视生产创作的薄弱环节。近年来,随着电影《流浪地球》系列、《三体》动画版和电视剧版上映播出,中国科幻影视创作突飞猛进,逐渐成长为中国影视走向世界的新生力量。它们的成功实践,为我们考察中国科幻影视的发展路径提供了具有参照价值的分析范本。
《独行月球》海报
硬核科技为科学想象赋能
在科幻影视的发展历史中,技术是一个关键性因素。尤其是数字技术进入电影制作领域,极大拓展了科幻影视生产的边界,使创作者能在更广阔的科幻宇宙中遨游,建构瑰丽奇幻的艺术世界。从某种程度上讲,科幻创作有赖于一个国家的影视技术发展水平。
近年来,中国科技水平的全面进步,以及影视产业的迅速发展,给影视技术水平快速提升提供了广阔空间。有的制作公司在为外国科幻片生产提供技术支持的过程中不断学习科幻影视的制作流程,从中获得相关实践知识;还有的制作公司在诸如《封神三部曲》、“白蛇”系列动画电影以及大量仙侠剧等玄幻、魔幻题材生产过程中不断积累经验。这些影视工业层面软、硬实力的积累提升,使中国影视创作者在较短时间内掌握了制作科幻影视作品的技术能力和流程规范,逐步形成了能够制作科幻影视作品,甚至是科幻大片的实力,实现了从“五毛特效”的初级状态,向以《流浪地球》《三体》等为代表的较为成熟状态的跨越。
《流浪地球》中行星发动机启动、冰封地球等场景,《流浪地球2》中的太空电梯、数字生命,《三体》中宇宙闪烁与古筝行动,《独行月球》中一人一鼠的月面世界,都是在影视技术水平提升的基础上,建构出来的具有强烈科幻感的“未来世界”图景。虚拟制作、人工智能等前沿科技进入影视制作行业,将为创作高质量的作品提供更新颖的创制思路、更完善的运作机制、更丰富的表现手法。技术短板的补齐甚至超越,将为中国科幻影视生产打开更广阔的想象空间。
科幻文学大胆描绘未知世界
科幻影视的想象力不是毫无根据的幻想,而是对科学探索和技术发展成果的艺术化呈现,以及对事关人类未来命运重大问题的超前探索。其发展与科幻文学的发达关系密切。
虽然中国1938年就出现了具有科幻元素的电影《六十年后上海滩》,新中国成立后也涌现了《十三陵水库畅想曲》等作品,但它们的创作主旨多聚焦于科学教育或现实批判,科幻想象力相对匮乏。1979年,《科幻世界》杂志创办,培养了刘慈欣、韩松等一大批优秀科幻作家,记录他们对未知世界的大胆想象。这些作品不仅为中国科幻影视发展打下了坚实的故事基础,还让科学精神、科幻文化逐渐深入人心,为科幻影视作品培育了庞大的观影群体和肥沃的发展土壤,逐渐形成了一股科幻文化热潮。在这个过程中,科幻影视创作也渐渐摸出了门道。1980年,改编自科幻小说家童恩正同名小说的电影《珊瑚岛上的死光》上映。影片围绕保卫和掠夺“高效激光科技成果”展开,描绘科学领域内正义与邪恶的斗争,以一束射向海面的红色激光,为中国科幻影视创作开启了想象力之门,成为中国第一部真正意义上的科幻题材影视作品。
中国科幻影视真正实现高速发展,则始于2019年《流浪地球》的上映。这部作品从硬科幻维度呈现当代中国科幻影视想象力的飞跃式成长。紧接着,动画和电视剧《三体》播出,以及《流浪地球2》《独行月球》等上映,又在中国科幻影视发展之路上树立多座里程碑。这些作品的思路不再局限于当下和现实,而是真正指向了未来和想象:《流浪地球》故事设定在地球将进行2500年宇宙流浪的超长时间中;《三体》展现了人类文明和星际文明之间的复杂关系;《独行月球》则在地月两个时空中,将个人的自我救赎和集体的地球救援相结合,呈现中国式末日营救。这波科幻影视作品也大多改编自中国科幻文学IP,说明成熟的科幻文学是科幻影视想象力发展的重要母体。而科幻文学与科幻影视联动,也助力科幻文化进一步传播普及,将科幻种子植根于更多人心中,对未来中国科幻的健康发展产生长远影响。
体现别具一格的中国气质
科幻文化虽然发轫于西方,但其在中国的发展应该体现鲜明的中国性。具体到中国科幻影视创作,则必须为包括中国观众在内的全球观众提供科幻的中国叙述,否则就会沦为外国科幻创作的复制品或空洞的高科技影像堆砌,既得不到国内观众的认可,也无法吸引外国观众。
因此,中国科幻影视应体现中国的文化特色和价值主张。这种特殊性要着眼于中国与世界,现在与未来,人类与自然、技术等更高的关系维度,为解决人类社会面对的诸如资源短缺、气候变化、疾病传播、太空探索等共同挑战,提供来自中国的想象性解决路径,从而打通从中国到世界的文化通道。这鲜明体现在《流浪地球》系列中。电影将地球的未来命运这一人类面临的共同问题作为核心故事动力,创造性地用“集体主义”替代了“个人主义”,用“带着地球去流浪”的浪漫想象超越以往科幻电影中的“末世情节”,体现具有鲜明中国特色的家园意识。《三体》更是将中国悠久的历史文化,与深远的宇宙探索、现代的游戏虚拟结合起来,建构了恢宏壮丽的科幻世界。这些国产科幻影视作品正在为世界提供来自中国的独特创意。正如英国知名电影学者裴开瑞在评论《流浪地球2》提到的那样,该片“具有全球价值和中国价值两个系统,具备了在全球市场上传播的所有必要条件”。
电视剧《三体》海报
在发展硬核科幻的同时,中国科幻影视也没有放弃对软科幻创作的开发。目前,硬核科幻影视创作逐步形成了一套类型范式和生产制作模式,构成了以高概念IP开发为核心的跨媒介产业链。这种方式有其合理的一面,但长此以往也会形成路径依赖,制约科幻影视的创新发展。应该看到,国产科幻影视创作除了《流浪地球》《三体》这样的硬核类型外,还有以《疯狂的外星人》《独行月球》《外太空的莫扎特》《宇宙探索编辑部》为代表的软科幻作品,尝试将喜剧、亲情等元素与科幻进行嫁接,并在其中融合对中国文化的深刻思考。这种软科幻类型既具有独特的美学风格,也体现了一定的思想深度,为中国科幻影视创作面貌的丰富多样作出贡献。
中国科幻影视未来前景广阔。据不完全统计,目前已立项或制作完成待上映播出的作品约20部,其中既有对科幻小说的改编,也有原创科幻作品,相关主题涉及虚拟世界、末世拯救、人与AI关系等具有现实话题性的内容,且在类型设定上出现将科幻和悬疑、爱情等类型元素融合的创新趋向。相信中国科幻影视将为世界科幻文化的多元发展提供更多来自中国的智慧和经验。
《光明日报》(2023年08月30日 15版)
(来源:光明网-《光明日报》)
原文链接:https://baijiahao.baidu.com/s?id=1775815917775969040&wfr=spider&for=pc