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十四届中国长春电影节】用“爱”打通“任督二脉” 中国科幻电影未来可期
原标题:
9月2日,中国首届“蓝星球”科幻与电影高峰论坛在吉林省长春市举行。
央视网消息(记者徐辉 李文学)9月2日,第十四届中国长春电影节的一项重要活动——中国首届“蓝星球”科幻与电影高峰论坛举行。此次论坛以“穿越·连接·创造”为主题,与会嘉宾学者就他们心中的科幻电影、中国科幻电影的现状,以及中国科幻电影如何突围发表了各自的观点。
科幻电影突破现实存在,激励探索未来
科幻作家、2017年第七届全球华语科幻星云奖最佳短篇小说金奖得主江波。
什么是科幻电影?2017年第七届全球华语科幻星云奖最佳短篇小说金奖得主江波认为,科幻电影分为两种,一是科技时代的“神魔故事”,二是叫作“设计未来”的科幻电影。“科幻电影能够对我们现在的技术进行深度的思考,在这些思考的基础上可以不断对未来的发展提出自己的见解和观念。”
北京师范大学教授、北京大学生电影节创办人周星表示,科幻电影建立在科学技术、人类想象力、人类美好的审美等要素之上。科幻对于人类突破现实的存在和思维有巨大作用。英国研究者对著名科幻文学作品研究后发现,科幻作品中70%左右的设想如今都成为了现实。
新华网董事、副总裁申江婴表示,科幻与电影结缘联姻,诞生了奇妙的虚拟世界,这里连接了微观世界、太空宇宙与万物生灵,这里创造了新奇事物与思想火花,这个既充满神奇想象,又基于科学原理的科幻世界,通过高科技的手段和电影的艺术表达方式,呈现在我们面前,带来新鲜有趣的体验,加深我们对未来世界的思考,点燃我们改变世界的动力和决心。
科幻永远不能缺少的就是爱
中科院高能物理所研究员、中科院粒子天体物理重点实验室主任张双南。
对于如何拍出一部叫好又叫座的科幻电影,激发科幻电影发展的推动力量?嘉宾们不约而同地谈到了科技的发展和人文情怀的培养。
中科院高能物理所研究员、中科院粒子天体物理重点实验室主任张双南说:“科幻来源于科技,但是高于科技,科幻是对科技的审美创造。”
全球华语科幻星云奖终生成就奖得主王晋康表示,科幻的一大优势就是科学理性,以科学为基础,用理性来描述非现实。
申江婴认为,科技是科幻电影发展的助推器,要大力发展电影科技,艺术与科技是电影产业腾飞的两翼。新兴的云计算、大数据、人工智能、虚拟现实、3D、4K为科幻电影提供了丰富的表现力。
中科院自动化所研究员、复杂系统管理与控制国家重点实验室副主任侯增广认为,科幻电影是一个对科学、技术、艺术、美学,甚至哲学等多个学科的高端的完美的结合和体现,科幻电影应该是在现有的科学和技术基础上,对未来的一种可能性,甚至是一种挑战不可能的展现、展望。
周星表示,无论到星球,还是太空,永远不会缺少的就是爱。围绕这个主题,科幻才有生命力,才能真正赢得年轻人。
人机交互与认知工程专家、北京邮电大学刘伟教授认为,所有的科幻如果不接地气,不和科学结合,这种科幻是非常非常缥缈的,没有根基的。“如果没有爱的概念,人和机之间,人和世界之间就失去了所有的意义和价值。”
王晋康认为,搞科幻电影必须要走商业化道路,但是同时必须有情怀,没有情怀拍不出好的科幻电影。
中国科幻电影发展空间巨大,需打通“任督二脉”
第四届、第六届全球华语科幻星云奖获奖作者张冉。
著名编剧、导演杨骏认为,优秀的科幻电影有两个标准,一是科幻电影要有预言性,即预言将要发生的事情和科技方向;二是具备反思精神。对于目前中国的科幻电影现状,一些业内人士表示“发展空间巨大”。
侯广增认为,科幻电影的水平是一个国家科学和技术水平的体现,同时也和文学、艺术、哲学关联,是综合的一个平台。中国科幻电影的大发展需要打通科技与人文的“任督二脉”。
“95”后作家高歌表示,一部优秀的中国科幻电影应该具备中国本土文化、本土价值观,但同时又能展示世界性的人文情怀。另外,就是要接地气。科幻电影未必一定要有宏大背景,也可以从生活日常入手。
申江婴表示,中国科幻电影要走高科技自主创新的道路,不断创新和丰富制作手段,全面提升国产科幻电影的科技含金量,提升视频质量和观众的观影体验。
原文链接:https://news.cctv.com/2018/09/03/ARTIJzlipUoUxVEL4cuWTTJu180903.s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