恩施州信息化建设十四五规划

恩施州信息化建设十四五规划

目 录

第一章 发展基础与形势………………………………………4

一、发展基础…………………………………………………4

二、发展优势…………………………………………………5

三、存在问题…………………………………………………7

四、面临机遇与挑战…………………………………………8

第二章 总体要求………………………………………………12

一、指导思想…………………………………………………12

二、发展思路…………………………………………………12

三、发展目标…………………………………………………14

四、总体布局…………………………………………………15

第三章 信息基础设施建设……………………………………18

一、建设全新一代的网络基础设施…………………………18

二、构建开放共享的大数据基础设施………………………20

三、布局全域泛在的物联基础设施…………………………21

四、打造自主可控的安全基础设施…………………………22

第四章 产业发展重点……………………………………………23

一、优势领域做大做强………………………………………23

二、高端领域积极培育………………………………………26

三、新兴领域前瞻部署………………………………………30

第五章 重大工程…………………………………………………33

一、龙头企业培优工程………………………………………33

二、基础要素保障工程………………………………………34

三、产业精准招商工程………………………………………35

四、区域融合发展工程………………………………………36

第六章 保障措施…………………………………………………38

一、强化组织领导……………………………………………38

二、深化政策支持……………………………………………38

三、强化资金支持……………………………………………38

四、加强人才建设……………………………………………39

五、推进科技创新……………………………………………40

第一章发展基础与形势

一、发展基础

(一)产业集聚初步形成

“十三五”期间,随着高新区电子信息产业园、七里坪产业园、利川循环经济产业园、宣恩工业园等一批园区的建设,集群初具规模。全州电子信息制造业企业已超过60家,其中规上企业11家,电子信息产业实现从无到有、从小到大,呈现出良好的发展态势。

(二)项目招引卓有成效

恩施州主动“走出去、请进来”,广泛开展招商活动,高效开展线索搜集、双向考察、投资洽谈、签约落地和项目推进工作。2020年,新引进电子制造业企业20家以上,对接立讯精密、淳华科技、中信建发、浙商电子信息产业集群和深圳高端智能电子信息产业集群等,引入红利来智能科技、五谷鸟科技、腾音声学、星光无线、科亿电子等一批电子信息及配套项目入园落地。

(三)信息基础设施建设位居全省前列

截至2020年,全州4G网络覆盖率达到98%以上,行政村光纤通达率100%,规模自然村光纤通达率100%,自然村光纤通达率85%;固定宽带用户达到50.2万户,固定宽带普及率达到37.5%;5G网络建设全面加速,2020年启动5G基站建设,已建成5G宏基站1132个,微站9个,室分46处,城区每平方公里5G基站数量位居全省第一,实现州城城区5G网络覆盖;农村网络通信基础设施逐步完善,农村承载网能力倍增,乡镇出口带宽最低达到20G以上,较2017年底增加5—10倍。

(四)政策环境不断完善

州委、州政府先后出台了《恩施州推进数字政府建设实施方案》(恩施州政办发〔2020〕12号)、《关于支持地方经济社会发展的二十条措施》(恩施州政办发〔2018〕37号)、《恩施州高新技术产业园区招商引资八项政策清单(2018年)》(恩施州政发〔2018〕7号)、《恩施州加快推进科技创新九条措施》、《恩施州人民政府办公室关于加快推进5G通信基础设施建设及应用的通知》等一系列措施,强化产业发展要素保障,构建“4+N”产业发展集群,带动电子信息产业加快发展。

二、发展优势

(一)天然优势:生态环境良好,为产业绿色发展提供有力条件

恩施州拥有得天独厚的气候和地理条件,气候温润宜人,生态环境优美,森林覆盖率70.14%、湿地保护率80.4%。全州平均海拔1680米,冬无严寒、夏无酷暑,且地质结构稳定,远离地震带。自然条件与贵阳(中国“大数据之都”)、班加罗尔(印度“硅谷”)相似,气候凉爽符合精密制造业研究发展要求,是创新创业者的宜居选择。地质构造稳定,地震、台风等灾害罕见,信息网络设备的“安全系数”很高,对大数据产业企业和高智商、高知识、高投资、高收入群体的吸引力很强。

(二)后发优势:发展速度加快,为产业融合发展提供了新空间

“十三五”时期,恩施州加快打造“4+N”产业集群,经济加速发展,综合实力快速提升,农业现代化步伐加快,旅游业井喷发展,工业实力明显增强。电子信息产业具有高融合性和渗透性,且借助于互联网的平台,能够迅速扩大本地的品牌影响力、提升产业链低端环节。在此形势下,把握新兴经济形态孕育壮大带来的新机遇,利用“后发优势”来加快提高产业层次与水平,促进产业结构优化与经济协调发展,将助力恩施州打造新的经济增长极,实现跨越式发展。

(三)成本优势:人力成本较低,为承接产业转移提供良好基础

恩施州在地价、水电费用、劳动力等方面,拥有比长三角、珠三角核心区更低的成本优势,为承接产业转移提供了良好基础。同时,恩施州职业技术教育已初具规模,人力资源培养开发优势明显。

(四)政策优势:西部民族特色,为产业特色发展提供强力支撑

中央大力推进“一带一路”建设、长江经济带发展、乡村振兴、成渝地区双城经济圈建设等国家战略,为我州对外开放提供了有利条件。恩施州拥有多重特殊优惠政策,既享受国家西部大开发优惠政策,也可享受国家关于少数民族地区及扶贫开发优惠政策,招商引资优势作用明显。在新一轮西部大开发政策推动下,恩施州等西部地区正在从内陆区域转化为对外开放的前沿地带,为建立起区域性的本土化民族特色经济,构筑具有民族特色、区域特色的产业结构体系带来了广阔空间。

三、存在问题

(一)产业层次偏低,产业结构亟待优化

产业结构仍以传统电子材料、整机组装加工和元器件等附加值偏低的产品为主,核心技术少,经营状况受上下游产业波动较大;企业总体竞争力较弱,产业发展处于产业价值链中低端,产业关联度较低,纵向耦合的产业链未能有效形成,缺乏龙头企业和知名电子信息企业的带动;在规模企业中,大都是为终端产品提供零部件或者组装,生产电源适配器、连接线、线路板等,产品基本雷同,产业增值能力弱;消费类电子整机业比重过小,软件业还刚刚起步尚未形成规模;计算机、通信、集成电路等高端产品领域发展薄弱;大数据、云计算等新兴产业尚待培育。

(二)产业规模较小,支撑能力有待增强

现有电子信息产业规模较小、缺乏龙头企业,且普遍缺乏具有自主知识产权和核心竞争力的技术和产品,电子信息制造业、软件和信息服务业支撑能力不强。全州电子制造业企业数量不多(电子制造业企业共90家,其中正常生产企业仅65家),规上电子制造业企业数量更是不足(目前仅16家),仅占所有规上企业数量的5%。电子制造业产值规模在整个工业经济产值中仅占1.76%。

(三)人才资源不足,吸引能力有待提升

在引进的企业中,中高层次、复合型人才缺乏,行业内领军人物寥寥无几;企业招工难、招技术熟练工更难;针对电子信息产业人才的培养及使用体系还未完全建立,培育人才的机制和环境有待优化。

(四)配套体系不全,发展环境有待完善

产业支撑环境有待进一步完善,产业配套、生活设施配套均较为落后,物流运输成本高、时效低。州内电子信息企业本地采购率低,导致企业从原材料、零部件采购,到生产制造,再到完成出货的周期较长。州内绝大多数电子信息企业生产所需原材料或零部件的本地采购率低于10%,多数企业生产所需的关键芯片、电子元器件、原材料多从珠三角、长三角等地区采购。以电子信息产业为主题的公共服务平台缺失,不能为相关企业和产品提供展示、测试、认证、评估、融资等专业服务,硬件建设亟待加强。

四、面临机遇与挑战

(一)发展机遇

1.新一轮技术革命蓬勃兴起,电子信息产业发展迎来新机遇。新一轮科技革命和产业变革蓄势待发,以大数据、人工智能、物联网、区块链等为代表的新兴数字技术日新月异。目前,恩施州已出现技术创新引领产业创新的趋势,未来将借助数字化和智能化深入推动传统制造业转变为以互联网为支撑的智能化、个性化定制生产,大幅提升传统产业发展能级和发展空间。同时,新一代信息技术、智能制造技术等将打破传统封闭式的制造流程和服务业业态,促进制造业和服务业在产业链上融合,新技术、新产品、新业态、新模式不断涌现,产业质量效益将获提升。

2.多重国家重大战略叠加融合,有利于全方位拓展发展空间。国家继续实施长江经济带、乡村振兴、新一轮西部大开发、东西部扶贫协作、民族地区发展对口帮扶等一系列重大战略,尤其是按照习近平总书记要求,中央和国家机关各部委继续加大对湖北的支持力度,帮助我省解决实际困难和具体问题。“双循环”发展格局加速形成,有利于恩施州发挥湖北在国内市场腹地、内需前沿、传统产业等方面优势,深挖市场潜力,扩大市场规模,提升市场质量,激发发展内生动力,打造强大中西部市场,融入以国内大循环为主体、国内国际双循环相互促进的开放发展新格局,助力全州工业经济转型升级。

3.湖北构建区域协调发展新格局,恩施迎高质量发展新篇章。湖北省委十一届八次全会提出,着力构建“一主引领、两翼驱动、全域协同”的区域发展布局。这是着眼贯彻习近平总书记对湖北提出的“建成支点、走在前列、谱写新篇”的重要要求,适应新的发展形势,对历届省委省政府区域发展战略的继承和发展。省委全会明确将恩施州纳入“宜荆荆恩”城市群建设,这是省委贯彻落实党的民族政策的创新之举,也是解决恩施发展不充分不平衡问题的务实之策。

4.川渝共建“电子信息产业经济走廊”,区域协同迎发展新契机。2020年10月16日,中共中央政治局会议审议通过《成渝地区双城经济圈建设规划纲要》,四川、重庆将共建电子信息产业经济走廊,携手进击世界级电子信息产业集群,打造全国重要的电子信息产业基地和全球电子信息高端研发制造基地。2019年,四川省电子信息产业主营业务收入突破1万亿元大关,重庆市也超过7000亿元,“合体”后的产业规模位居全国前列。恩施州应充分发挥紧邻成渝地区双城经济圈的区位优势,积极承接成渝优质产业转移,围绕补链强链环节,推动电子信息产业实现跨越式发展。

5.州委州政府高度重视电子信息产业发展,把工业经济摆在更加突出的位置。州委七届七次全会发出加快工业发展总号令,确立了全州大抓工业、走绿色发展之路的总基调,出台了《中共恩施州委、恩施州人民政府关于推动工业加快发展的意见》,制定了“十六条”含金量极高的政策措施,全力打造“4+N”产业集群。其中,电子信息产业作为“N”的首位产业,得到了州委州政府高度重视,形成了打造新兴产业集群的良好氛围。

(二)面临挑战

1.外部环境严峻复杂。“十四五”时期外部发展环境整体上将比“十三五”时期更加严峻复杂,受单边主义、贸易保护主义、新冠肺炎疫情等因素影响,世界经济增长的传统动能正在减弱,经济运行风险和不确定性显著上升,全球经济再平衡加速,我国面临制造业中高端向发达国家回流和中低端向发展中国家分流的双重压力。尽管中美贸易战让国内产业更加注重自主创新,但当下电子信息产业极大份额的核心材料和设备依赖进口,产业链前端环节薄弱,部分高端产品和关键领域核心技术受制于人的局面仍未根本改变。

2.产业资源竞争日趋白热化。电子信息产业是湖北省十大重点产业之一,目前产业集群格局基本形成,产业规模超过6000亿元,被视为引领湖北经济高质量发展的重要引擎。当前,区域竞争更加激烈,周边地区发展你追我赶。襄阳、宜昌、黄石、荆门、咸宁、鄂州、仙桃等地先后打造专业化的电子信息产业园,推动电子信息产业高质量发展。可以说,无论是在全省大局中的战略定位,还是区位优势等方面,恩施州都不占先不占优,面临越来越大的竞争压力。恩施州应结合本地的资源优势和产业基础,通过错位发展实现区域良性互动,进而抢占未来发展制高点,培育新兴产业集群。

第二章总体要求

一、指导思想

以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为指导,全面贯彻党的十九大和十九届二中、三中、四中、五中、六中全会精神,认真落实中央和省委经济工作会议部署,紧紧抓住我国实施制造强国战略、大力发展“互联网+”和推进“一带一路”带来的重大历史机遇,围绕我省“一主引领、两翼驱动、全域协同”的区域发展布局,贯彻落实恩施州“4+N”产业发展决策部署,以承接电子信息产业转移为抓手,以服务社会和经济转型为目标,以产业园区建设为载体,以完善产业发展环境、提高服务水平为保障,着力打造“一核两翼,全域协同”的电子信息产业发展格局,实现全州电子信息产业跨越式发展。

二、发展思路

(一)承接起步,规模化发展

抓住电子信息产业向中西部转移的有利机遇,形成承接广州、东莞、深圳、杭州、苏州、武汉、成都、重庆等发达地区信息产业梯度转移的突出优势。按照“非禁即入”的原则,培育和引进新的市场主体,实现国内信息产业、技术、产品、服务向恩施集聚。关注电子信息产业配套领域细分门类和新兴行业的“小巨人”企业,辅以“专精特新”的中小企业及创业中前期企业,与培育本地区优势产业相结合,形成合理分工、合作共赢的产业组织结构。持续加强对电子信息产业大企业、大项目的招引,通过行业领军企业,带动和辐射一批中小企业协同、集聚发展。

(二)应用牵引,融合化发展

顺应“互联网+”发展趋势,结合本地产业发展实际,以需求应用为牵引,从应用端切入,逐步扩展到产业其他环节。农产品与电子商务结合,增强本地农业等产业品牌效应;物联网与传统行业结合,推动智能农业、智能工业、智能交通、智能电网等领域发展。以应用端的发展,带动电子信息产业和其他产业间相互提升、联动发展的局面。

(三)龙头带动,集群化发展

深化推广“龙头企业—重大项目—产业配套—产业基地”发展经验,加快引进和培育一批经济效益好、带动能力强、技术水平先进、上下游辐射力强、行业影响显著的龙头企业,构建一批配套完备、优势突出、特色明显和效益显著的电子信息产业集聚基地。利用龙头企业的影响力,吸引相关配套企业入驻,增强产业规模,带动研发机构向恩施州集聚,形成电子信息特色、集聚发展的局面。

(四)开放合作,特色化发展

既要立足恩施州产业发展实际,着力解决发展不平衡不充分问题,也要积极融入国家战略布局,扩大高水平开放,深化区域合作,着力打造营商环境高地,提升恩施州在湖北省乃至全国发展格局中的地位和竞争力。主动对接“一带一路”、长江经济带等国家战略,率先融入全省“宜荆荆恩”城市群、成渝经济圈,主动融入湖北省“光芯屏端网”万亿级产业集群建设,强化跨区域交流协作,广泛拓展合作空间。

(五)提质增效,绿色化发展

贯彻落实省委关于“让生态绿色成为恩施永远不变的主题和主基调”的具体要求,坚定不移走生态优先、绿色发展之路,建立健全绿色、循环、低碳、安全的产业发展体系,加快培育新技术、新产品、新模式、新业态,激发产业发展新活力,创造新需求、新市场,促进形成新动能。

三、发展目标

到2025年,建成电子信息产业集群,产业规模显著扩大,创新创业主体活跃,创新能力明显增强,服务体系日趋完善,集聚发展格局形成,电子信息产业成为带动州域国民经济增长、产业结构升级的战略性、先导型产业。

——产业规模不断扩大。到2025年,全州电子信息产业总产值力争突破300亿元,成为全州经济发展新引擎。

——集聚水平明显提升。到2025年,打造一批具有影响力、特色鲜明、配套合理的电子信息产业示范基地和产业集聚区。力争建成一批产值过亿元的龙头企业群,实现上市企业“零”突破。主营业务收入超亿元企业达到20家以上,其中10亿元以上企业5家以上。

——创新能力持续提高。到2025年,力争在电子信息领域增加国家级、省级创新平台,集聚一批创新研发机构、研发中心、企业技术中心、重点实验室等。研发投入占主营业务收入比重不断增大。拓宽大数据、云计算、物联网、应用软件等应用范围,在智能终端、电子元器件等领域突破一批核心关键技术,争取获得国家、省级科技项目支持。

——营商环境进一步优化。到2025年,形成适宜电子信息产业发展的良好环境,能够较好承接东部沿海地区电子信息产业转移,成为中西部地区投资环境最好的地区之一,努力打造中西部电子信息产业重点承接地。

——信息服务能力增强。大力提升“智慧恩施”系统平台支撑能力,加快推进政府数据“聚、通、用”,大幅提升社会治理能力,全面提高公共服务水平。到2025年,培育一批大数据、云计算、物联网等新业态的软件和信息服务企业;面向制造业的信息服务能力和水平明显提升,满足全州制造业转型升级市场需求;云计算、物联网、大数据在重点领域应用水平显著提高,新业态、新应用形成规模效应。

四、总体布局

(一)产业空间布局

以恩施州空间布局指引为导向,立足目前电子信息产业发展基础,按照“规划先行、开发集约、产业集聚、绿色发展”的原则,以现有交通流、物质流和信息流为纽带,突出高新区、产业集聚区的优势功能、整体特色,加快形成“一核两翼,全域协同”的总体布局框架。

“一核”即以恩施市、恩施高新区和宣恩县为核心区域,三地占居全州经济总量的三分之一以上。利用高新区、产业集聚区的政策吸引力,打造辐射和支撑全州高端新型电子信息产业发展的创新高地。推进企业创新创业平台建设,先行布局和发展电子信息制造业和新一代信息技术新业态,重点推进软件和信息服务业发展。

图2-1 恩施州电子信息产业空间布局

“两翼”指巴东、建始、鹤峰为东翼,与宜昌对接,利川、咸丰、来凤为西翼,与重庆对接。重点发展电子元器件、智能终端、应用电子等具有一定规模的支柱门类。“全域协同”指全州一盘棋,支持各县(市)大力发展电子信息产业。

(二)产业结构布局

加快新型基础设施建设步伐,优先发展电子信息制造业,抢先布局电子信息服务业,着力构建“4+5+4”电子信息产业集群,推动电子信息产业集聚化快速发展。

图2-2 恩施州电子信息产业“4+5+4”重点领域结构图

第三章信息基础设施建设

一、建设全新一代的网络基础设施

(一)提升高速宽带网络能力

推进千兆宽带建设。加快PON网络演进,支撑大数据、云计算和智慧家庭等新业务发展,打造双千兆能力。城市区域,加快10G PON升级,到2025年实现千兆网络全覆盖。乡镇及以下,EPON区域根据千兆业务发展按需升级10G EPON。

打通光纤接入“最后一公里”。高规格落实光纤到户国家标准。持续推进住宅小区、商务楼宇等光纤到户建设工作,扩大光纤宽带覆盖范围,实现千兆光纤入户、万兆光纤进楼。加快PON网络演进,支撑VR、云专线和智慧家庭等新业务发展,打造双千兆能力。推动移动网络扩容升级,针对机场、高铁、学校、医疗卫生机构、大型场馆、高密度住宅小区和大型商务楼宇等流量热点区域以及覆盖薄弱地区,进一步完善4G网络覆盖,加大载波聚合等4G演进技术的部署力度,满足人民群众日益增长的流量需求。推动电信企业提升服务能力,实现网络资费合理下降。

建设面向工业生产应用的信息化基础设施。加快制造业集聚区光纤网、移动通信网和无线局域网的部署和建设,实现信息网络宽带升级,提高企业宽带接入能力。全面推进下一代互联网与移动互联网、物联网、云计算的融合发展,开展网络新技术应用示范,提高面向工业应用的网络服务能力。

(二)提升5G通信基础设施建设水平

响应国家“新基建”要求,推动5G网络深度覆盖。支持移动、联通、电信、铁塔、广电五大运营商加快推进5G基础设施铺设,优先覆盖大型交通枢纽、重要公共场所、重点产业园区、景区景点等区域。到2025年,全州五家通信企业累计投资超过100亿元,建设5G基站10000个以上,实现州城主城区、县城建成区、乡镇建成区、行政村辖区、工业园区、3A以上景区、高速、国道、省道、县乡公路5G网络全域连续深度覆盖。

建立协同机制,推进共建共享。推动通信基础设施集约化建设,按照“政府主导、企业主体、开放共享、服务社会”的原则,合力推进5G基站铁塔及楼顶天面资源、室内分布系统、微站、管道及光交、局机房等通信设施的共建共享。党政机关、事业单位、学校、医院、国有企业等非涉密建筑楼顶屋面及公共区域,应向5G建设免费开放,其他市政公共设施、公共区域和公共场所应为5G建设提供便利;推动电力、市政路灯、交通监控等各类杆塔和管道资源,住宅小区和商业楼宇等资源,向5G建设开放共享。城市建设要为通信线缆入地创造条件,并提供管线、光缆线路的建设路由。

强化规划引领,加强审批服务。州、县两级政府将5G基础设施建设规划纳入国土空间规划及控制性详规,明确5G基站、铁塔、机房及城市管网等通信基础设施的规模、布局、用地安排及相关控制要求;协同相关专项规划,推进多功能杆塔资源合用合建。推动通信运营企业在规划的引领下,加快基站部署,加速推进5G网络建设和应用。

(三)推进IPv6规模部署

提升网络基础。在高新区和七里坪产业园等重点区域建设超高速、大容量、智能化全面支持IPv6的新一代网络基础设施。全面提升IPv6端到端贯通能力,聚焦促进IPv6用户规模及流量规模快速增长,有力保障IPv6网络及服务质量,并开展安全保障、技术创新等工作。

改造应用设施。加快IPv6应用及5G布局融合。加快推进网络建设,部署基于IPv6的下一代互联网,促进网络基础设施共建共享。推进政府相关网站IPv6改造,实现网络全面升级。在金融、教育、医疗等领域打造一批基于IPv6的下一代城域网示范项目。

二、构建开放共享的大数据基础设施

(一)集约建设大数据中心

坚持稳妥安全、有序推进,构建布局合理、规模适度、保障有力、绿色集约的数据中心体系,打造省内重要的大数据高地,提升全州数据计算力。引进国内先进云计算技术,着力打造高科技、低成本、绿色节能的云计算数据中心,为“智慧恩施”建设运营以及大数据应用发展提供支撑。

(二)完善大数据基础设施支持体系

建设并完善数据标准规范、开放共享、资产管理、安全保障体系,提升数据的准确性、流通性和安全性。探索州县(市)数据中心共建共享机制和模式,推进信息资源数据交换体系建设,加强数据中心互联互通。探索政企数据融合创新应用,健全政府、行业和企业数据共享机制。

(三)建设大数据能力平台

建立完善人口基础信息库、法人基础信息库、自然资源和空间地理基础信息库、社会信用信息库、电子证照库、共享材料库和各类主题库,通过元数据管理、数据标准管理等模块对数据共享交换平台采集、交换的数据进行治理、整合,形成完备的大数据能力平台架构体系,向社会开放公共数据资源。

三、布局全域泛在的物联基础设施

(一)基础设施感知网络建设

重点加强对市政基础设施、管网、环卫、园林绿化、房屋土地等领域城市部件感知化建设,加强电力、天然气等能源设施感知化建设,推进自来水厂、供水管网、水资源保护、排水和污水处理等给排水设施感知化建设,推进道路、隧道、公共交通、出租汽车、停车场、航空、铁路、长途汽车和高速公路等交通设施感知化建设。

(二)提升信息感知和管理水平

开展对视频感知、识别感知、位置感知设备的统筹部署,解决部件分散管理、信息分头感知的问题,实现城市感知数据的共享共用,提高城市管理水平。大力推动智能传感器、无线射频(RFID)、微机电系统(MEMS)、高清视频等物联网技术与产品在全市运行管理中的应用,满足全州公安、城管、交通、安监、环保、水务、质监等部门城市管理的需要,为智慧农业、智慧旅游、智慧交通、智慧安全、智慧社区、智慧医疗等应用的感知终端提供终端侧网络环境。

四、打造自主可控的安全基础设施

(一)加强安全基础设施建设

完善统一的信息安全应急指挥、电子认证、容灾备份、安全测评等信息安全基础设施。健全统一的网络信用体系,推动信息安全事件监测预警功能建设,搭建信息安全监测与监控平台,提供网络与信息安全突发公共事件应急监测预警服务。加快信息安全备份机制建设,按照国家信息安全保护管理要求,结合重要数据存储需求,加快数据容灾备份机制建设,建设重要数据容灾备份中心,提升重要数据资源安全保护能力。

(二)强化网络安全防护能力

完善网络安全监测评估、监督管理和标准认证体系,严格按照国家信息安全等级保护制度,明确数据资源的管控体系、交换共享标准、采集清洗责任和开放交易原则。健全网络和信息安全应急管理机制,加强重点网站运行安全监测预警和应急处置,形成全州各重点保障单位应急保障常态化机制,开展网络与信息安全应急演练,提升信息安全事件的应急处理能力。

(三)加强网络空间内容监管

推动网络与信息安全执法队伍建设,强化公共无线网络安全保护,加强信息化环境下维护网络空间秩序与社会稳定的力度,严肃查处违法违规行为,提升网络空间管理能力。

第四章产业发展重点

一、优势领域做大做强

(一)电子元器件产业

把握电子信息产品及应用智能化融合发展趋势,面向5G、人工智能、物联网等领域,重点发展新型连接器、电子连接线、柔性线路板、微电机、电磁阀线圈等新型电子元器件,布局发展5G天线、射频器件、无线充电等新产品。至2025年,建成中西部地区重要的电子元器件生产基地。

1.电子线材。

围绕现有电子线材产业集群开展招商,持续引进线材产业建链、补链、强链项目,以立讯精密、捷昆电子为核心,大力发展笔记本电池连接线、电脑连接线、耳机线和高端接口线缆等产品。推动产业转型升级,着力解决企业产业链不完整、不齐全问题,打造中西部线材产业基地。

2.电子连接器。

以立讯精密为龙头,吸引、衍生相关企业加速聚集。积极面向消费电子、电脑、通讯设备和汽车产品等领域,重点拓展电源连接器、电脑连接器、汽车连接器、通讯连接器和高端消费电子连接器领域。

3.印制电路板(PCB)。

聚焦环保型和高端化发展需求,重点发展多层高密度、双面、多层柔性、柔刚结合及特种印刷电路板设计制造,拓展玻纤布、覆铜板等上游关键环节。配套方面,发展高熔点、高耐热板材、高频、无卤无锑的阻燃型覆铜板,开发新型金属基板、陶瓷基板、复合基板,加快薄型电子玻纤布产业化,稳步提升本地配套能力。积极引进PCB废水、废液处理企业,实现集中化、规模化处理,解决PCB企业发展后顾之忧。

4.微电机。

聚焦家电、工业、信息、汽车、武器和医疗等下游产业发展需求,依托立讯、兴龙电子等企业,重点布局无刷直流电机、直流伺服电机、电动助力转向系统等各类产品。

5.电源。

积极引进开关电源、电源适配器、电源充电器、大功率电源、新能源汽车充电器、电源板、LED驱动电源等电源产品项目。面向公众对电源产品安全性、舒适性、功能多样性等需求,推动电源行业向更安全、更高效、更智能的产品结构转型和技术升级。

6.电磁阀。

聚焦自动化、智能化、多功能、高效率、低消耗的产品发展方向,大力发展蒸汽电磁阀、水用电磁阀、空心电感等各种电磁阀,不断丰富产品种类。

(二)锂电新能源产业

抢抓全球锂电池需求快速增长机遇,着力引进锂电池电芯等生产线,提升锂电池生产、装配能力。在做大做强磷酸铁锂电池等锂电池基础上,积极横向拓展,发展新型储能电池,形成以锂电池为主的多种储能电池竞相发展格局。至2025年,建成锂电产业园区,打造成为中部地区重要的储能电池集聚基地。

1.锂离子电池。

围绕动力、储能、3C产品应用,着力推进锂电池终端产品发展。重点发展用于新能源储能及新能源汽车动力应用的磷酸铁锂电池、钴酸锂电池、锰酸锂电池产品。动力电池方面,重点引进新能源汽车、电动自行车、电动三轮车等领域专用电池企业。3C电池方面,重点发展笔记本电脑电池、手机电池、电动工具电池、数码相机电池、数码摄像机电池等电子数码产品及电动工具专用锂电池,通过区域合作实现与东部消费类电子产品市场的产业配套。储能终端产品方面,依托光伏储能和通信基站储能的快速发展,强化与储能应用企业的对接,瞄准中西部省份需求,同时辐射全国市场。

2.锂电池关键材料及部件。

围绕锂电新材料产业链和市场需求,大力发展锂电池基础材料和相关配套产业。正极材料领域围绕高性能、低成本要求,重点发展磷酸铁锂、磷酸锰锂、镍钴锰、镍钴铝等材料,形成一定的生产能力。负极材料方面,重点发展活性石墨、活性二氧化硅、钛酸锂等材料。隔膜领域围绕轻薄化、高耐热性、高安全性和低成本要求,发展多层微孔膜材料研究和应用。电解液环节围绕高功率、大容量及更安全锂电池制造要求,重点发展与新型正、负极材料相匹配的电解液材料,包括新型溶剂、离子液体、添加剂、新型锂盐等。

3.新型储能电池。

为适应未来多种储能电池类型竞相发展态势,结合储能电池及动力电池发展趋势,重点布局铅炭储能电池、锌镍单液流电池、钠离子电池、镁基电池等新型储能电池产品。

二、高端领域积极培育

(一)新型显示产业

积极融入川渝鄂新型显示产业集群,以绿色照明和新型显示为切入点,重点发展平板显示配套、液晶显示模组配套、LED照明等。

1.显示配套材料。

围绕川渝鄂地区京东方、华星光电、天马等重大平板显示项目,积极发展液晶显示模组及相关配套产品,积极引进高端氧化铟锡(ITO)导电玻璃基板、大尺寸高精度掩模板、高性能液晶、玻璃滤光膜、偏光片、靶材、光刻胶、封装材料、驱动IC等生产企业,提升本地化配套能力。

2.LED及半导体照明。

围绕本地需求,以特种应用为重点方向,发展景观、隧道、矿山、铁路等LED特种照明产品。重点瞄准国内外高端LED细分市场,大力发展智慧照明、智慧路灯、智能显示、可见光通信(LiFi)等智能化、高端化的通用LED照明产品,小间距LED、Mini LED等显示产品,以及紫外灯、深紫外灯、红外灯、垂直腔面发射激光器等特种应用产品布局。结合本地大健康产业和富硒农业发展趋势,积极发展LED非视觉照明应用,拓展LED非视觉照明在医疗光通信、智能家居、医疗保健等领域的应用。

(二)智能终端产业

充分利用整机制造、零组件生产现有基础,积极承接产业转移,主动配套成渝地区电子信息产业集群,合力打造产业联动区。大力发展智能手机、笔记本电脑、智能家居、智能安防、智能可穿戴设备等新型智能终端产品,丰富智能终端产品体系,全面构建智能终端产业集群。至2025年,建设成为省内具有一定影响力的智能终端产业集聚区和成渝智能终端产业协作配套基地。

1.笔记本电脑。

主动配套成渝地区笔记本电脑产业链,重点发展整机及关键零部件等产业。支持各县(市)工业园区采取“总部+基地”“研发+转化”“头部+配套”等互动模式,与成渝地区合作共建专业产业园。

2.智能手机。

引进智能手机制造企业,不断完善本地手机生产配套,形成产业链的良性互动。积极发展壮大本地品牌,争取引进华为、中兴、小米、VIVO等智能手机企业以及和硕、伟创力、华勤、闻泰等智能手机代工企业,重点发展面向下一代移动互联网,以及特定用户需求的差异化、定制化新型智能手机。

3.智能可穿戴设备。

围绕信息娱乐、运动健身、医疗健康等应用领域,大力发展智能手环、智能手表、智能防丢设备、智能眼镜等消费类可穿戴产品,壮大消费类电子产业集群。

4.智能家居。

重点发展智能家具、智能车库、智能卫浴、智能安防产品、智能家居可穿戴设备等。积极拓展服务于家电控制、照明控制、电话远程控制、室内外遥控的智能家居配套环节,发展控制系统、智能开关、智能灯具等产品。扩大智能家居应用场景面,发展具备家庭能源管理、空气监测净化、监控报警、智能温控设备和人体感应等功能的智能家居产品。

5.智能终端配件。

——外观结构件。以手机玻璃、智能手机底壳、后盖和外壳等外观结构件产品为发展重点,提高适用于5G通讯的智能终端玻璃、聚碳酸酯(塑料)、陶瓷及工程塑胶结构件材料的工艺水平。鼓励企业提升外观结构件相关模具的设计能力,增强本地配套能力。

——声学器件。面向智能手机音频、智能汽车音频、智能家居/办公、智能无线穿戴等发展需求,积极发展耳机、音箱及智能声学类产品以及关键声学零部件的研发设计和制造,全方位多角度打造智能声学产业。

(三)应用电子产业

充分挖掘下游市场需求,以恩施州及周边区域汽车、安防、医疗教育等行业应用需求为导向,重点发展汽车电子、安防电子、医疗电子和教育电子等产品。

1.汽车电子。

围绕湖北省、成渝地区两大汽车产业集群配套需求,依托博宇科技等骨干企业,重点发展电动汽车充电桩、车辆防盗装置、警报器、转换器、汽车行驶状态记录仪、车载智能导航仪等电子产品,积极布局车用电子元器件及软件、智能交通管理系统及设备、车载电子控制系统、车身电子控制系统、新能源汽车关键电子产品以及车联网汽车电子技术等。

2.安防电子。

结合政府一系列政策引导与“平安恩施”“雪亮工程”“智慧城市”等项目建设实践,从视频监控、智能传感器等领域切入,着力发展摄像机、门禁系统、记录设备、对讲设备、防火防盗报警器等安防电子设备,重点突破实时监控视频传输与分析技术,并逐步向金融、电网、工控、加密等领域拓展。

3.医疗电子。

重点围绕量大面广领域,发展电子血压计、血糖仪、数字体温计、心肺健康实时检测仪等便携产品,积极培育可穿戴生命体征检测等智能穿戴式健康电子产品。基于“互联网+健康”思维,推进生物医药产业集群建设,打造具有全国影响力的“华中药谷”。

4.教育电子。

实施“信息强教”战略,推进智慧课堂、名师工作室、课程社区等教育信息化新模式的应用。结合恩施州教育信息化工程建设,重点围绕智能演示板、网络多媒体、在线教材、电子阅读器等产品,积极开发可实现多方在线的互联网教学系统,推进一批教育电子设备更新换代。建成“恩施州教育云”平台,提高教学信息化应用水平。采取“云+网+端”架构模式,实现数字校园全覆盖。推进“教学点网校”“同步课堂”试点建设,打造一批教育信息化应用典型课题和案例。

三、新兴领域前瞻部署

(一)重点发展方向

牢牢把握新一代信息技术升级趋势,跟踪前沿风口,抢占未来产业发展先机,在大数据、云计算、物联网等领域不断培育形成电子信息产业新的增长点,增强电子信息产业发展活力和产业持续更新能力。

1.物联网。

深入推进物联网全面发展,统筹利用4G、5G、NB-IoT(窄带物联网)和光纤等接入技术,打造支持固移融合、宽窄结合的物联接入能力。加快NB-IoT网络建设,加快实现州城深度覆盖、县城普遍覆盖,引导新增物联网终端向NB-IoT和Cat1(速率类别1的4G网络)迁移,有序退出2G、3G网络。大力发展传感器、电子标签(RFID)、数字通信等物联网基础产品,加快发展集软件嵌入、数据采集、数据传输、智能控制、系统集成、网络应用与服务于一体的物联网基础技术产业。面向恩施州经济社会发展需求,重点推进物联网在智能工业、智能农业、智能旅游、智能物流、智能交通、智能电网、智能环保、智能安防、智能医疗、智能家居等领域的应用。在智能制造、智慧政务、智慧医疗等智慧城市建设领域打造一批行业应用示范项目,促进产业链上下游合作对接、互动发展。

2.软件。

紧抓工业化和信息化深度融合契机,围绕软件和互联网,重点发展智慧城市运营服务、电子商务服务、移动互联网信息服务、信息服务外包等互联网信息服务领域,发展面向旅游、电商物流等领域的重点行业应用软件。瞄准传统制造业转型升级、应用电子应用等高端领域,发展智能制造软件、行业应用软件、嵌入式软件等。瞄准生态文化旅游及大健康产业,发展影视动漫、数字媒体等信息内容业。服务大数据战略,发展大数据清洗、分析等数据服务业。积极引进全国百强信息产业龙头企业,全力扶持和培育本地企业,不断壮大软件和信息服务业市场主体。

3.云计算。

立足恩施州的工业转型升级和新兴产业加快培育的发展需求,积极推进行业云平台建设,特别是在农业云、工业云、物流云、旅游云、政务云、医疗云等方面的应用。鼓励本地企业(含软件企业)积极对接“万企上云”工程,不断推动企业转型升级。坚持云计算与物联网、大数据等领域融合发展,发挥云计算对电子信息产业的资源支撑和集聚作用,重点招引虚拟化、容灾备份、负载均衡、通用服务器、存储器、网络设备、能源管理、环境管理等环节的企业。

4.大数据。

强力争取长江经济带大数据中心、湖北省行政政务大数据中心、华为大数据中心等项目落地,提升云计算服务、数据存储能力,积极争取纳入全国一体化大数据中心布局。鼓励硒食品、旅游等我州优势行业争取建设国家工业互联网大数据中心行业级分中心。建立面向中西部地区的大数据研发、创新中心,为行业提供高等级、高安全的大数据存储和容灾等服务。加强重点领域信息资源整合,通过集中存储和管理,加快环境保护、健康医疗、就业、社会保障、能源、住建等重要领域数据库建设,形成各类决策分析数据。

第五章重大工程

一、龙头企业培优工程

(一)做大做强龙头骨干企业

按照孵化一批、创办一批、引进一批、转型一批、提升一批、壮大一批、上市一批的总体思路,以完善电子信息产业链为基础,努力培育全州配套及关联企业,全面提高电子信息企业的竞争能力,逐步形成核心层企业、配套层企业、相关层企业紧密衔接的产业集群。抢抓广东、上海、江苏等地产业转移和武汉对口支援的机遇,招引一批投资规模大、产值规模高、带动作用强的电子信息产业重点企业。鼓励开展技术创新、业务拓展、兼并重组和产业链整合,推动形成一批省内乃至国内具有一定影响力的龙头企业,提升企业竞争力、研发创造力、品牌影响力和产业链控制力。

(二)培育壮大优质中小企业

关注成长性较好的中小微企业,加大“专精特新”中小企业培育力度,形成一批细分行业单项冠军,强力推进工业企业“小进规”工程。为初创企业和高成长性企业提供赋能服务。在整合现有政策资源,对入库企业给予优先支持的基础上,针对科技型初创企业和高成长性企业,通过搭建助力初创企业快速成长的赋能式平台,整合风险投资、专业咨询、一站式服务、高效共享的研发实验室和检验检测平台等职能,支持企业大力瞄准前沿关键技术、战略支撑技术、终端消费革新等开展定向创新、做精做强,培育“专精特新”产品企业、独角兽企业。

二、基础要素保障工程

(一)提升园区载体功能

加速构建完善的基础设施网络,着力提升高新区电子信息产业园、七里坪产业园、利川循环经济产业园、宣恩工业园等园区的公共服务配套水平,形成优势互补、互动发展的园区新格局。加快各园区道路、工业污水厂、电力、管网等基础配套设施建设,加快完善各种功能配套,不断增强园区承载能力。各县(市)园区争创省级承接产业转移示范区,高新区创建国家级承接产业转移示范区。

(二)保障项目用地供给

加速推进征地拆迁各项工作,工业用地达到净地出让标准。完成“七通一平”,做到功能完善,不断加快招商引资项目落地进程。全面推行标准地出让,采用“3+X”模式(工业用地亩均投资强度不低于300万元/亩,投产后亩均税收不低于25万元/亩,新增工业用地容积率不低于1.0,“X”控制性指标主要参考单位能耗标准),实现拿地即可开工。

(三)优化政务服务环境

强化配套服务,加快搭建综合服务平台、公共信息服务平台、知识产权服务平台、创业投融资服务平台、技术转移及科技成果转化平台等,全方位地为企业提供服务。加快推动信息归集共享,着力形成全州“一张网”“一朵云”,确保州、县政务服务事项网上可办率达到100%。开辟涉企服务绿色通道,对入园企业,由园区管委会实行手续全程代办制度,强力推行行政服务事项“一网打尽、一次办好”,切实加快项目落地进度,提高行政办事效率。建立“最多跑一次”“一次不用跑”清单,推动更多事项通过自助设备和移动端办理,打造“24小时政务服务大厅”。

(四)优化金融服务环境

创新完善投融资方式。研究设立州级电子信息产业引导基金和直投基金,支持州内重点领域的企业及项目。探索设立恩施州电子信息产业搭建投融资信息对接平台,引导各类资金投向电子信息产业。完善州内政府性担保体系建设,促进政银企对接,逐年增加放贷规模。

三、产业精准招商工程

(一)编制产业招商地图

全面梳理恩施州电子信息产业链重点,排出“产业链路线图”,找准产业链建链、补链、延链、强链的关键环节和核心要素,为产业招商提供明晰的产业链“资源分布图”和“招商攻坚图”。深入谋划、编制、包装、评审招商项目,编制招商专案,建立招商项目库。编制产业招商地图,明确重点招商企业名录、关键招商人物等具体招商资源,规划建设“智慧招商”信息管理平台,建立行业内龙头企业、产品线、专利等方面的专题数据库,进行点对点招商,做到有的放矢,提高招商效率。

(二)积极推进多元化招商

针对重点产业制定招商引资计划,出台相应的招商引资政策,配备相应的招商引资队伍,适时举办招商推介活动和知名企业恳谈会。以各地恩施商会为纽带,综合运用产业链(集群)招商、资本招商、乡情招商、以商招商、驻点招商、会展招商、“互联网+招商”等多种招商方式,组建专业化招商队伍,实施以强龙头、补短板、优配套为目标的精准招商。建立项目联动招商体系。精准对接龙头企业发展需求,实行“一企一策、跟踪服务”,着力引进与其配套合作或有供应关系的产业链上下游企业,形成重大项目联动招商体系。制定招商引资奖励政策,建立一抓到底的招商引资责任制,加强签约—落地—投产—达效全程跟踪服务,提高招商引资资金到位率、项目落地率。

(三)强化项目跟踪服务

提高服务意识,创新服务方式,及时做好重点招商项目跟踪服务,全力推进重点项目建设。做好外来投资决策前的政策、项目审批等咨询服务。建立签约项目档案、外来投资商信息库,采取与企业座谈、上门走访、电话跟踪等形式了解掌握企业投资动态、项目建设进度,协调解决项目建设中遇到的困难问题,确保招商引资项目快速落地建设,顺利投入运营。

四、区域融合发展工程

(一)积极融入两大城市群

全面落实主体功能区战略,支持东三县(建始县、巴东县、鹤峰县)率先融入“宜荆荆恩”城市群,推动设施共联、产业共兴、市场共建,加快一体化发展。支持西三县(利川市、咸丰县、来凤县)加快对接成渝城市群,深化产业发展对接协作、资源要素双向流动,积极承接成渝地区智能终端、新型显示、电子元器件、汽车电子等产业,打造成为成渝地区产业协作配套基地。支持成都、重庆、武汉等中心城市在恩施建设发展“飞地经济”和“科创飞地”。

(二)加强区域产学研合作

积极搭建创新平台,集聚科技创新资源。鼓励引导区域间加强创新要素对接流动,以区域内高校院所为重点,拓展与州外高校院所合作,打造集科研、科技成果转化、高端人才培养、科技企业孵化于一体的产学研合作平台。鼓励电子信息龙头企业牵头组建产业技术创新战略联盟。打造“千企联百校”活动升级版,深入推进校企合作,开展“双向互动、精准对接”,鼓励企业承接科技成果转化,支持企业委托高校院所开展技术研发活动并进行合同登记备案。

(三)深入推进两化融合

以“万企上云”培训和两化融合试点示范申报为抓手,推动重点行业企业积极参加省级两化融合示范试点申报,力争每年新增省级两化融合示范试点企业8家。

第六章保障措施

一、强化组织领导

成立州电子信息产业发展领导小组,领导小组主要负责电子信息产业发展的统筹指导和综合协调,根据需要做好产业政策、发展规划、空间布局等事项研究,协调解决产业发展过程中遇到的重大问题,确保产业发展有序推进。建立电子信息产业统计调查、信息管理制度,完善统计调查方法和指标体系,提高综合管理能力。制定电子信息产业绩效考核办法,实行分类考核,确保责任到位,任务落实。

二、深化政策支持

加大对电子信息产业重点载体和项目建设的支持力度,吸引更多的社会资金投资商进入电子信息产业领域。积极落实全州对电子信息产业的扶持政策,针对电子信息产业发展的重点区域和重点行业,出台更加开放积极的创新人才引进政策、招商引资鼓励政策、优惠电价政策、财税优惠政策、投融资政策等。对成长性好、发展潜力大、带动性强的本土电子信息企业,在网络、市政配套等方面加大政策倾斜力度。对属于产业发展重点领域(如大数据、新一代互联网、物联网等)且为产业链缺失环节的重点产业化项目,予以用地、资金等方面的重点支持。

三、强化资金支持

统筹利用各类财政专项资金和引导基金,积极推进财政性涉企资金基金化运作,发挥政府引导性基金的杠杆作用,改善恩施州的投融资环境。重点支持投资于符合国家产业导向的优质企业及电子信息关键技术研发和产业化、公共服务平台、试点示范应用等项目。支持发展天使投资、风险投资、私募股权投资等创业投资形式,鼓励向种子期、初创期、成长型企业提供投融资服务;建立上市培育投融资体系,鼓励有条件的企业在国内主板、中小板、创业板上市融资和全国中小企业股份转让系统挂牌融资,对新增上市企业给予一定金额的一次性资金奖励。继续开展“金融支持恩施经济发展早春行”“银企对接会”等活动,推动中小企业与银行的良性互动,共同解决中小企业“融资难”“融资成本高”的问题。探索建立多元化风险补偿机制,推动银行和金融机构创新信贷产品与金融服务,加大贷款投放力度,更好满足中小微企业、创新型企业和个人的投融资需求。鼓励采用政府购买服务方式,开展电子信息领域前瞻性研究。

四、加强人才建设

加强高端人才引进。深入实施“硒谷英才计划”,以电子信息领域研发和产业发展为载体,重点引进一批优秀领军人才。支持信息产业人才优先入选恩施州创业创新领军人才和重点创新团队。鼓励用人单位采用股权激励等措施吸引高端人才,并在住房、户籍、子女就学、职称评定等方面给予特殊照顾。

加强技术人才培养。实施高技能人才培养计划,鼓励湖北民族大学、湖北恩施学院和恩施职业技术学院根据电子信息产业发展需要调整或增设专业,建立“订单定向”培养机制,开设职业技能培训,建立实习实训基地、就业见习基地。加快恩施州职业教育集团筹建工作,推进全州职业教育高质量发展。深化与湖北工业大学、武汉轻工大学的战略合作,探索建立校地双向人才交流长效机制,推动干部人才双向挂职,鼓励科技人员或研究生到恩施州任职实践,将科技转化为恩施绿色发展的新动力。

加强管理人才培养。实施企业经营管理人才培养计划,继续实施“恩施州123企业家”培训班,每年组织电子信息相关企业经营管理人才到国内知名大学、跨国企业接受高端研修或培训,对培育对象实行周期跟踪培养。围绕产业发展配备、使用干部,培养提拔熟悉电子信息产业的干部。

五、推进科技创新

完善以企业为主体、市场为导向、政产学研用相结合的创新体系,加强电子信息领域协同创新平台、公共检测中心、产业联盟建设,汇聚整合资源、创新体制模式、突出协同配合,提高企业创新能力,对有一定影响力以及公共服务能力的各类平台给予资金支持。鼓励电子信息企业创新组织体系和运行机制,完善鼓励创新、宽容失败的经营业绩考核机制,建立促进创新成果转让的收益分配、工资奖励等制度,激发员工创新、创业热情。支持有条件的企业创建省级以上产业创新中心、技术创新中心、制造业创新中心、工程研究中心、企业技术中心、重点实验室等创新平台。加强电子信息领域知识产权创造、运用和保护,营造良好的技术创新环境。

原文链接:http://www.hbjs.gov.cn/xxgk/dfbmptlj/xz/xkjj/FDZDGKNR/GHXX/202207/t20220712_1312459.shtml

© 版权声明
THE END
喜欢就支持一下吧
点赞0 分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