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是79的,也算70后,我们小时候的游戏,那可多了,那时候孩子成群,没有勾心斗角,没有什么使坏的人,一玩起来,不到天黑不回家,不到饭点不回家。
踢毽子,打沙包,丢手绢,跳绳,弹玻璃球(我们那里叫弹琉琉),还有那个把胶底鞋的前脚掌剪下来,边角修理整齐,然后先在地上画一个圈,再在一定距离的地方画一条横线,参与游戏的人把自己的pia(四声)叽放在圈里,然后站在横线处,扔那个鞋底对着pia叽扔过去,打出圈外几个你就拿走几个,打不出去这把你就白玩,好像叫扔冲子,跳房子,还有我们这边叫“洮河”(没有具体字面上的名字,就这个发音的),就是通过手心手背淘汰出来最后输的那个人,他(她)面对一面墙闭眼睛查数,其他人找地方藏身,然后他去找,别的人就趁他离开那边了,想办法迂回过来摸到那面墙说一句“洮河”这个游戏她(他)就赢了。特别好玩。
还有跳大绳,还玩角色扮演,我记得我坐在苞米茬子(不是吃的玉米碴就是玉米杆的根部,刨出来把土磕净,留着烧火用)堆的顶尖,旁边插几根柳条,我假扮观音菩萨,别的小伙伴扮演我的小兵,玩的热热闹闹的时候,我低头一看,一只毛毛虫在我的大腿上,吓得我一边蹦一边大叫,把正在睡午觉的我爸吓得光着脚跑出来。
还有好多好多的小游戏,比现在的孩子过的多姿多彩。再也回不去了,很多时候我在想如果可以带着今生的记忆再重新活一次该有多好啊!
提起当年的往事每个人的年龄都接近60岁的老汉或老妈马纳:在那个年代的小孩玩的游戏主要表现为:小孩聚一起土语叫:墙门:跳方块抢城:跳绳等等这都是60一70年的小孩们玩耍的乐趣:
多了去了:
玩泥巴,捏泥人;滚铁环;弹珠子;打竹纸枪;打折纸;乡下棒球;乒乓球;跳绳(草藤);还有多了,不知道怎么形容。
丢手绢
这个离我太遥远了,我也就知道90后会丢沙包,滚铁环,抓子儿,弹弹珠,跳绳,下河摸鱼,上山砍柴。
出生农村的60后、70后,童年是劳累的。
每天放学后,要给家里做好饭,喂好牲畜;每天早上起床后,拾一大箩筐猪粪积肥;周末时,把牛赶到山上吃草,跟父母上山砍柴;农忙时节,帮他们上山里给红薯地锄草,下田间割稻谷插秧苗等等。
这些都是我们童年生活的主题,也是我如何做一个好孩子的梦想,劳累并快乐着。
我喜欢这样,当父母劳作一天回来后,一边吃饭一边说笑,我的心中就会有一种成就感。
我也喜欢这样,把牛赶到山头时,偌大的天地只属于我一个人,看飞机从头顶掠过,看白云从蓝天飘过。我可以随心所欲地掏出老师家长不让看的武侠小说,躺在草坪上爬到树梢上进入刀光剑影、铁胆琴心的境界。金庸、梁羽生、古龙和卧龙生成了我的偶像和精神食粮。《射雕英雄传》《云海玉弓缘》《多情剑客无情剑》等大量武侠小说,都是我在放牛途中阅读的。
放牛还能带来一种集体乐趣。在我老家,耕田劳作全凭手工,牛便成了农民不可或缺的一种家畜。那时家家户户都要养牛,我童年的伙伴会在放牛出发前,从家里带上米油酱盐,把牛赶到山头后,开始就地取材,埋锅做饭。
男孩子负责烧火,女孩子负责捡柴。山上的泉水甘甜清冽,烧出来的饭菜令人垂涎三尺。结果有好几次,等我们吃饱喝足后,发现牛群早已不见,傍晚太阳下山忐忑不安回家时,才知道牛偷吃了人家的农作物,于是免不了挨大人们的训斥。
但放牛做饭的乐趣又会让我们忘记了一切。有时我们还到田里偷地瓜,堆起篝火烧烤。大家发誓不准透露半点风声,如果谁当叛徒就拿谁是问云云。许是做贼心虚,地瓜的外皮烧得黑熏熏的,里头却无动于衷。但大家顾不上那么多,每个人都吃成包公一样的脸,还忍俊不禁。这种生活,让我忘记了贫穷。
童年里尽管我的物质生活非常贫乏,但在我的精神世界里,永远有一个美丽的后花园。我会在放学后无休无止地打纸拍,滚铁环,拉弹弓,放泥炮,看小人书,玩弹珠、香烟牌、跳绳,下飞行棋、陆战棋、象棋,然后和同伴们争得面红耳赤;周末到来时我们结伴去采野果,有时忘了归途。
那时没有玩具,我想入非非地用木材制作大刀、长剑、飞镖什么的,还大言不惭地在大刀、长剑和飞镖上“天下第一刀”“碧血剑”“小李飞刀”之类的字样。然后在放牛的山地里、草坪上,一边对照武侠小说的武功招式,一边横刀竖剑摆出相应的造型。那种痴迷,仿佛坚持下去,真能练就一身惊人的武功。
为了玩警匪游戏,我还学习他人,DIY制作了樟树籽枪和火柴枪(又名链条枪)。这两种枪曾经广泛流传于中国农村,是当时我们孩子们心目中的“神器”。
樟树籽枪
樟树籽枪的做法较为简单,选择内径0.5cm左右的细竹管一端留下竹节而另一端去竹节,在靠近竹节的那一端约1/4的位置将竹管截断。找一根竹筷,削成粗细和竹管内径相同,然后将削好的竹筷套上带节的1/4竹管,竹筷另一端的长都约比四分之三长的竹管短0.3cm左右。
这样做好之后,用竹管子一头塞一颗樟树子,再用筷子去顶,因樟树子基本填充了管子内部形成了高压,当樟树子顶不住高压时会弹出来,我和同伴就喜欢这带攻击性的玩具,成群结队的你弹我,我弹你。这种樟树籽枪只能单发,还有一种高级的做法是,在枪上面安装一个体积约60立方厘米的竹筒子作为子弹匣,在子弹匣里放置几十颗樟树籽就可以连发了。只是这种樟树籽枪我不会制作,结果因为武器装备不精良而“挨打”。
火柴枪是由自行车零件打造的玩具枪械,制作过程相对复杂。先用粗铁丝拧成枪架,在枪架上串着5-8节自行车链扣,链扣并成一排,上面的孔供枪栓活动。最前端的链扣需要打入一个自行车辐条顶端的螺帽,以恰好留出一个火柴棍大小的孔。整串链扣和枪栓分别用从自行车内胎剪下来的橡皮筋箍好,使用时掰开最前端的链扣,将火柴棍塞入螺帽形成的孔并向外拉出,而火柴头上的火药则留在螺帽内。扣动扳机,枪栓高速撞击火药,从而产生能让我们无比满足的巨响和烟火。
火柴枪
因为过于陶醉其中,我真的把自己当成了孤胆英雄,以至于当时就树立了最大的理想是当一名解放军特种兵,一腔孤勇一身绝技,为国为民,匡扶正义。
那时农村的精神文化生活极端匮乏,全村只有两三户人家有黑白电视,每天晚上他们家的院子里都挤满了人。记得那年暑假正在热播电视剧《霍元甲》,很多人都在下午顶着烈日去地里干活,为的是早点赶回来,以免错过这难得的盛世文化大餐。农家的院子里站满了人,每每看到霍元甲打败侵略者的时候,就会有人欢呼,有人鼓掌,用最朴素、最原始的方式表达着自己对英雄的敬仰和对家国的热爱。那场景,真的是如今信息时代的儿童无法体会的。
起先的露天电影,需要隔上三五个月才由县放映队排班来村里放映一次,那时候,学校的操场便人头攒动。若是哪天轮到邻村,我便不顾路远天黑,相约着同伴一起去,一起回,雪雨天也阻挡不住我们的脚步。后来村里建了一个电影院,虽然天天放映,但要凭票进院。我没钱买票,只能和同伴一起偷偷爬上电影院的窗台翻进电影院。电影院很快出台措施,对翻越窗台逃票者,抓住了要罚双倍票价,我便吓得不敢了。
再后来,一些高年级的学生用黄泥自制了一个电影放映器。电影放映器状如手电筒,在里面装上电池和小灯泡,出口不断变换一张张像照片底片那样的带有图案的胶片,在黑暗中接通小灯泡的开关,墙壁便会出现各种对应的图像,只是没有声响。看这样的“电影”也要买票,起初我是用自己喜爱的小人书交换的,不久小人书用完了,就拿废纸张去买票,再不久,废纸张也给我用完了,我便连这样的“电影”也没得看了。
我在不甘寂寞里,用水彩笔在玻璃片上画下了一张张图画,直接放在太阳光下“放映”。地面上、墙壁上映出了我画出的人物和场景,让我兴奋不已。这是我亲手“导演”的“电影”,我可以按照自己的主观感觉安排主人公的结局,可以把坏人直接枪毙,可以让好人终有好报。
童年的游戏里,樟树籽枪和火柴枪及放“电影”,藏着我们朴素的英雄梦,伴我们成长。
图片来自网络,侵权联系删除。
我们小时候的游戏,那可多了,那时候孩子成群,没有勾心斗角,没有什么使坏的人,一玩起来,过家家,不到天黑不回家,不到饭点不回家。
跳皮筋
丢手绢
捉迷藏
滚铁环
弹玻璃球
还有斗鸡,挤暖暖,跳房子,踢毽子,拍皮球,丢沙包,
抽陀螺
拍香烟壳、火柴壳等
还有叠纸飞机、小船等,下军棋,用纸叠东西南北,玩弹弓,老鹰捉小鸡,打钱墩,
捉虫子(蜜蜂、知了、天牛、蜻蜓、蝴蝶等)
还有打雪仗,扳手腕,推手平衡
玩呼啦圈
吹肥皂泡
掏螃蟹(骑自行车)
还有玩泥巴,放风筝,捏黄泥巴
拾子儿
玩纸弹枪、火柴枪
还有下河洗澡,玩打仗,滑冰等等。
我儿子是90后,他们童年最喜爱打游戏、玩卡片、玩溜溜球等。
现在的10后最喜爱玩什么?手机呗。当然了,现在手机既是实用工具,也是全民玩具。
(部分图片来源于网络)
记忆最深的有,打纸牌,走高翘,上树掏鸟巢,上山采野果,总之其乐无穿!
没手机电视前,农村童年玩的多,丢手巾,躲迷藏,跳绳,跳房子,(在地上画房形格),滚铁环,踢羽毛键子,可是有多少时间玩呢?放下书包就是帮队里拾稻穗,帮家里拾柴,扯猪菜,做一些力所能及的家务事,那时虽苦但有乐趣,人心都在情理中,不像现在,捧着手机玩,坐在电脑玩游戏,身体坏了,眼睛迷糊了,连心理都变了,动不动就争吵,从小就认钱不懂礼节,长此下去,人性不知去想像了。
原文链接:http://www.51din.com/258174.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