科普有多重要?国家有哪些支持?这篇文章都说清楚了

本文作者: @袁岚峰

最近,科普界有一个喜大普奔的好消息:中共中央办公厅、国务院办公厅印发了《关于新时代进一步加强科学技术普及工作的意见》,要求各地区各部门结合实际认真贯彻落实。下面,我们来看看其中有趣的新信息。

Q:科普工作面临哪些困难?

“党的十八大以来,我国科普事业蓬勃发展,公民科学素质快速提高,同时还存在对科普工作重要性认识不到位、落实科学普及与科技创新同等重要的制度安排尚不完善、高质量科普产品和服务供给不足、网络伪科普流传等问题。”

《意见》指出了很多问题,这些问题在现实生活中确实存在不少。

例如“对科普工作重要性认识不到位、落实科学普及与科技创新同等重要的制度安排尚不完善”,曾有一位热心做科普的医生说过,他前一年在医院的业绩评比中得了倒数第一,为什么呢?院长说他花了太多时间做科普……

又如“高质量科普产品和服务供给不足”,常年从事科普工作以来经常产生的一个感觉就是:这事对社会这么有价值,好像早就应该有人做过了,但实际上就是没有!例如中国在量子信息领域取得了很多成果,量子通信和量子计算成为少见的中国在整体上处于领跑地位的科技领域,然而有一段时间网上充满很多批判文章。他们或者认为量子力学是假的,或者认为量子信息是假的,或者认为中国的这些成果是假的,中国的这些研究者是骗子。在民科群体中,“量子信息是假的”几乎成了一个“常识”,成了他们批判中国科技体制的一个常见的“论据”。这在一定程度上,就是因为缺乏对量子信息解释得很清楚的科普。大量的相关科普或者是不得要领,或者是比喻过当,许多读者看了以后不但不明白原理,甚至可能反而产生怀疑,怀疑这东西整个是骗局。

我近年来科普讲得最多的就是量子信息。量子力学是一个物理学基础理论,量子信息是一个蓬勃发展的交叉学科,它们的正确性是经过多年的研究证实的。所有那些貌似一句话就可以驳倒量子信息的说法,都是因为没有理解清楚量子信息是什么而产生的误解。

再如“网络伪科普流传”,一个典型例子就是量子力学中的双缝干涉实验,许多所谓“科普”说它推翻了唯物主义,让我们的世界观崩塌了等等,播放量还都挺高。实际上这个实验在量子力学教科书上早就解释得清清楚楚,完全不是那么回事,只是那些抓眼球的自媒体就喜欢语不惊人死不休。

Q:科普工作到底有多重要?

《意见》在第一部分总体要求的指导思想中提到“推动科普全面融入经济、政治、文化、社会、生态文明建设”,在工作要求中提到“构建政府、社会、市场等协同推进的社会化科普发展格局”。

这些新提法把科普的重要性提升到了新高度,它意味着科普不仅仅是做报告、参观展厅等传统交流,而且会渗透到生产和生活的方方面面。例如一个高科技企业要想发展好,就必须做好科普,包括自己的员工做科普和跟外部专家合作做科普,如人工智能、自动驾驶、量子科技、集成电路、新能源、新材料、新医学。又如一个政府要想发展好,也必须做好科普,向社会传播自己的理念、特点和愿景,例如合肥市的产业集群“芯屏器合,集终生智”。

国际社会要想发展好,也必须做好科普。例如气候变化的真实性与节能减排的必要性、迫切性。这些需求会创造一个巨大的产业,对社会发挥巨大的推动作用。

Q:都有谁搞科普?

《意见》在第二部分强化全社会科普责任中提到“各级党委和政府要履行科普工作领导责任。落实科普相关法律法规,把科普工作纳入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规划、列入重要议事日程,与科技创新协同部署推进。”

这是说,科普成为各级党委与政府明确的KPI,是必须要做的,不做是不行的,这是非常明确的进步。

提到“企业要积极开展科普活动,加大科普投入,促进科普工作与科技研发、产品推广、创新创业、技能培训等有机结合,提高员工科学素质,把科普作为履行社会责任的重要内容。”

这个表述也非常有意思,以前说到企业的社会责任,第一反应就是做公益,向贫困地区捐款等等,现在科普也成为企业的社会责任了。许多大企业有专门的社会责任部门,现在请注意,你们有新的KPI了!

Q:科普能力如何加强建设?

《意见》在第三部分加强科普能力建设中提到加强科普作品创作,“依托现有科研、教育、文化等力量,实施科普精品工程,聚焦‘四个面向’创作一批优秀科普作品,培育高水平科普创作中心。鼓励科技工作者与文学、艺术、教育、传媒工作者等加强交流,多形式开展科普创作。运用新技术手段,丰富科普作品形态。支持科普展品研发和科幻作品创作。加大对优秀科普作品的推广力度。”

这就是很多科普作家们正在做的,这令我们深受鼓舞,这正是我们的目标!

在壮大科普人才队伍方面,“培育一支专兼结合、素质优良、覆盖广泛的科普工作队伍。优化科普人才发展政策环境,畅通科普工作者职业发展通道,增强职业认同。合理制定专职科普工作者职称评聘标准。”

这是一个关键进展。在不久前科技部、中国科协举行的网络科普工作座谈会上,我就说过,为了让科普事业发展壮大,需要“三个环境”:一要创造支持科普的社会环境,让科普工作者在社会上获得尊重,有成就感;二要创造支持科普的市场环境,让他们能赚到钱,至少能养活自己,让社会普遍接受科普作家是一个正当的职业、一个值得考虑的职业前景;三要创造支持科普的工作环境,让他们有职业上升通道,能跟其他专业工作者平等相处。现在国家的文件明确提出“合理制定专职科普工作者职称评聘标准”,可喜可贺,希望尽快落到实处,功莫大焉!

在推动科普产业发展方面,“推动科普公共服务市场化改革,引入竞争机制,鼓励兴办科普企业,加大优质科普产品和服务供给。鼓励科技领军企业加大科普投入,促进科技研发、市场推广与科普有机结合。加强科普成果知识产权保护。”

这也是新的有趣的提法。有朋友说过一个非常深入的观察:只图赚钱的事做不大,不赚钱的事做不久。鼓励兴办科普企业,正是我前面说的三个环境中的第二个,可喜可贺!

Q:都有谁需要科普?

《意见》在第五部分强化科普在终身学习体系中的作用中提到,“强化对领导干部和公务员的科普。在干部教育培训中增加科普内容比重,突出科学精神、科学思想培育,加强前沿科技知识和全球科技发展趋势学习,提高领导干部和公务员科学履职能力。”

钱学森曾有个表述,科普可以根据对象分为几类,对青少年的科普、对领导的科普、对农民的科普等等。其中有趣的一点就是,他把对领导的科普单独列出来。因为对他来说,这有强烈的需求。比如你想建个风洞,要花很多钱,你就需要在三分钟内对领导说清楚风洞是干什么的,为什么值得花这么多钱,这种能力是战略科学家必须具备的。

Q:如何才能激励更多人投身科普?

在文件的最后一部分“加强制度保障”中,提到“各级党委和政府要保障对科普工作的投入,将科普经费列入同级财政预算。鼓励通过购买服务、项目补贴、以奖代补等方式支持科普发展。鼓励和引导社会资金通过建设科普场馆、设立科普基金、开展科普活动等形式投入科普事业。依法制定鼓励社会力量兴办科普事业的政策措施。”

这里的新提法是“科普基金”,政府购买服务已经见过了,科普基金是第一次见。如果有企业或社会机构建立科普基金,来支持科普作者和科普机构,那会是更加上层次的大好事。

在完善科普奖励激励机制方面,“完善科普工作者评价体系,在表彰奖励、人才计划实施中予以支持。鼓励相关单位把科普工作成效作为职工职称评聘、业绩考核的参考。”

以前经常听到类似这样的说法:科研单位的年轻人不要搞科普,因为你能否留下来完全取决于你的科研而不是科普。我们也没法说它不对,只能说这会导致对社会不利的后果。现在有了这个明确的改革方向,希望能鼓励更多人投身科普。

最后,我想科普界的同仁以及各行各业的相关人士都对这个《关于新时代进一步加强科学技术普及工作的意见》深感振奋。大家共同努力,推动时代前进!

举报/反馈

原文链接:https://baijiahao.baidu.com/s?id=1745050517348728023&wfr=spider&for=pc

© 版权声明
THE END
喜欢就支持一下吧
点赞0 分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