国新办就十八大以来农业农村工作进展有关情况举行发布会

国务院新闻办公室于2017年9月29日(星期五)上午10时在国务院新闻办新闻发布厅举行新闻发布会,请中央农村工作领导小组办公室主任韩俊、副主任吴宏耀,农业部部长韩长赋、副部长叶贞琴介绍十八大以来农业农村工作进展有关情况,并答记者问。

【国新办新闻发言人 胡凯红】女士们、先生们,大家上午好。欢迎大家出席国务院新闻办今天举办的新闻发布会。长期以来,党中央高度重视“三农”工作,农业、农村工作发展这些年取得了相当大的进展,今天我们很高兴的请来了农业部部长韩长赋先生,中央农村工作领导小组办公室主任韩俊先生,请他们向大家介绍党的十八大以来,农业农村工作的进展情况,并回答大家的提问。出席今天发布会的还有农业部副部长叶贞琴先生,中央农村工作领导小组办公室副主任吴宏耀先生。下面就先请韩部长作介绍。

【农业部部长 韩长赋】女士们、先生们,记者朋友们,大家上午好。感谢各位多年来对“三农”工作的关心和支持。金秋时节是收获的时节,很高兴在这个时候和大家就农业做一个交流。

党的十八大召开五年来,党和国家的各项事业蒸蒸日上,取得了巨大成就,一个根本原因就是由以习近平同志为核心的党中央坚强领导,由习近平总书记系列重要讲话和治国理政新理念新思想新战略的指引,农业农村发展也是如此。总书记高度重视“三农”工作,发表了一系列重要讲话,形成了具有鲜明时代特征的“三农”思想。各级农业部门学习贯彻总书记“三农”思想,紧紧围绕农业供给侧结构性改革主线,聚焦保供给、保收入、保生态,着力推进农业现代化。实现农业连年丰收,农民持续增收,农村和谐稳定,为稳定经济社会发展大局发挥了“压舱石”的作用。

十八大以来,农业农村经济的好形势概括起来有“六个新”,就是粮食生产能力登上新台阶,农业供给侧结构性改革打开新局面,农业现代化建设迈出新步伐,农村改革展开新布局,农业绿色发展有了新进展,农民收入实现新提升。

第一,粮食生产能力登上新台阶,连续4年稳定在1.2万亿斤以上。习近平总书记指出,中国人的饭碗任何时候都要牢牢端在自己手上,饭碗里主要装中国粮。我们始终把保障粮食安全和重要农产品有效供给摆在首位,大力实施“藏粮于地、藏粮于技”战略,调动地方重农抓粮和农民务农种粮的积极性,推动粮食生产在高起点上再上新台阶。2013年首次突破1.2万亿斤大关,已连续4年站稳这个台阶。今年也会保持在1.2万亿斤水平。我们用不到世界1/10的耕地生产了世界1/4的粮食,养活了世界近1/5的人口,这是对世界粮食安全的重大贡献。五年来,不仅粮食连年丰收,其他重要农产品也供应充足。肉蛋菜果鱼等产量稳居世界第一,人均占有量均超过世界平均水平。农业大发展,丰富了城乡居民的“米袋子”“菜篮子”“果盘子”“奶瓶子”,成就了“舌尖上的中国”。

第二,农村供给侧结构性改革开创新局面,供给体系的质量效益明显提高,习近平总书记指出,推进农业供给侧结构性改革,是当前和今后一个时期我国农业政策改革和完善的主要方向。我们坚持以市场需求为导向,以深化改革为动力,着力调整优化农业结构。现在生产结构更顺了,根据市场,减玉米、增大豆,籽粒玉米近两年累计调减了种植面积近5000万亩,大豆面积增加了1600多万亩。同时,畜牧业规模化率达到56%,渔业减量提质增效取得了明显进展。产业结构更优了,农产品加工业、休闲农业、农村电商竞相发展,农村一二三产业深度融合,2016年农产品加工业与农业的产值之比达到了2.2:1,农产品电子商务交易额达到了2200亿元,休闲农业和乡村旅游营业收入5700亿,绿色、生态、优质、安全的农产品生产和供给明显增加。区域结构更合理了,粮棉油糖产业集中度不断提高,生猪养殖向粮食主产区和环境容量大的地区转移。养猪大县和奶牛大县的产量分别占到全国的80%和60%。

第三,现代农业建设迈出新步伐,物质技术装备水平大幅提升。农业机械化水平明显提高,主要农作物耕种收综合机械化水平已经超过了65%,小麦基本实现全程机械化,玉米、水稻的机械化水平超过75%,这标志着我国农业的生产方式已由千百年来以人力畜力为主转到以机械作业为主的新阶段。科技化水平明显提高,农业科技进步贡献率超过56%,这标志着我国农业发展已从过去主要依靠增加资源要素投入进入到主要依靠科技进步的新阶段。良种化水平明显提高,主要农作物良种覆盖率稳定在96%以上,畜禽品种良种化、国产化比例也在逐年提升。规模化水平明显提高,家庭农场、农民合作社、产业化龙头企业等各类新型农业经营主体蓬勃发展,目前已经超过290万家,土地适度规模经营占比达到40%。设施化水平明显提高,建成5亿亩旱涝保收的高标准农田,农田有效灌溉面积占比超过52%,设施农业超过5500万亩,这表明农业靠天吃饭的局面有了明显改观。

第四,农村改革展开新布局,“四梁八柱”基本建立。党的十八大以来,习近平总书记主持召开38次中央深改小组会议,其中18次涉及农村改革议题,审议了24项涉农的改革方案,印发了土地“三权分置”、集体产权制度改革、发展适度规模经营、农垦改革等重要文件,可以说农村改革的“四梁八柱”框架基本建立了。特别是三权分置办法,是中央作出的充满政治智慧的制度性安排,顺应了农民保留土地承包权、流转土地经营权的愿望,理顺了“变”与“不变”关系,是继家庭联产承包责任制之后又一重大制度创新。农村集体产权制度改革是完善农村生产关系的重大举措,目的是为了明晰产权归属、盘活集体资产、增加农民财产性收入。农村土地确权登记颁证是农村改革的一项基础性工作,目前全国已完成确权面积10.5亿亩,占二轮家庭承包耕地面积的78%。

第五,农业绿色发展有了新进展,资源环境突出问题初步得到遏制。习近平总书记指出,推进农业绿色发展是农业发展观的一场深刻革命。我们推行绿色生产模式,坚决打好农业面源污染防治攻坚战,启动实施了畜禽粪污治理、果菜茶有机肥替代化肥、东北地区秸秆处理、以长江为重点的水生生物保护、农膜回收等农业绿色发展五大行动。农业资源利用的强度降下来了,农田灌溉水有效利用系数提高到0.55以上,退耕还林还草4240万亩,耕地轮作休耕制度试点扩大到1200万亩,农业生产力与资源环境承载力匹配性增强。农业面源污染加重的趋势缓下来了,全国农药施用量实现零增长,化肥使用量接近零增长,粮菜果茶等绿色防控技术应用面积超过5亿亩,畜禽粪污综合利用率、秸秆资源综合利用率和农膜回收率均达到60%以上。农业正在变绿,农村正在变美。

第六,农民收入实现新提升,生活水平明显提高。习近平总书记讲,检验农村工作的重要标准就是看农民的钱袋子鼓起来没有,这些年,农民收入增长较快。2016年农民人均可支配收入突破了1.2万元,这四年年均实际增长8%,累计增长47.4%,平均每年增加近千元。今年上半年农民收入继续保持较好的增长势头,增长了7.4%,全年有望突破1.3万元。城乡收入差距持续缩小,农民收入增速连年跑赢城镇居民,2016年城乡居民收入之比为2.72:1,比2012年下降了0.16。农村恩格尔系数从2012年的37.5%下降到2016年的32.2%,下降了5.3个百分点。贫困地区农民增收更快,年均增长超过10%,持续高于全国农村平均水平,年均减少贫困人口超过1300万。

回顾过去,成绩喜人;展望往来,信心坚定。我们将紧密团结在以习近平同志为核心的党中央周围,以推进农业供给侧结构性改革为主线,真抓实干,开拓创新,巩固发展农业农村好形势,以优异成绩迎接党的十九大胜利召开。

谢谢大家。

【胡凯红】谢谢韩部长的介绍,下面请中央农办的韩主任介绍。

【中央农村工作领导小组办公室主任 韩俊】女士们、先生们,各位记者朋友们,大家上午好。党的十八大以来,在以习近平同志为核心的党中央坚强领导下,我们坚持新发展理念,坚持把解决好农业、农村、农民问题作为全党工作的重中之重,推动“三农”工作实践创新、理论创新和制度创新。连续五年每年召开中央农村工作会议,并出台指导“三农”工作的中央一号文件,就全面深化农村改革、加快推进农业现代化和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深入推进农业供给侧结构性改革,加快培育农业农村发展新动能,作出了全面的部署,持续发出重农强农的政策信号。在全党全国上下的共同努力下,农业农村发展经受了各种风险挑战的考验,取得了历史性的巨大成就。

刚才,韩长赋部长用“六个新”对中国农业农村发展的好形势作了全面的概括。农业农村发展能够保持持续向好的势头,取得新的成就,关键在于不断加强和改善党对“三农”工作的领导。据公开报道初步统计,党的十八大以来,习近平总书记先后23次深入全国各地农村考察调研,广泛听取基层干部和群众的呼声,共谋农业农村发展大计。习近平总书记对“三农”工作怀有深厚的感情,对农村改革发展作出了一系列重要指示和重要论述,提出了一系列新理念新思想新战略,为我们做好农业农村工作提供了根本的遵循,指明了方向。

党的十八大以来,我们“三农”工作的经验主要体现在以下三个方面:

第一,坚持做好农村改革的整体谋划和顶层设计。党中央高度重视从全局上协调推进农村各项改革,党的十八大和十八届三中、四中、五中全会都对深化农村改革作了部署,中央深改小组审议了一系列农村改革文件。特别是制定了《深化农村改革综合性实施方案》,确立了农村改革的“四梁八柱”。围绕处理好农民和土地的关系这条主线,实行农村土地“三权分置”,开展农村土地“三项改革”试点,全面推进农村承包土地确权登记办证,稳步推进农村集体产权制度改革,强化对农民土地承包经营权、宅基地使用权、集体收益分配权的制度保障。围绕处理好政府和市场关系这个关键,不断深化粮食等重要农产品收储制度和价格形成机制改革。新疆棉花、东北大豆目标价格改革试点成效非常明显,玉米“市场定价、价补分离”的改革取得突破性进展。此外,还完善了农业补贴制度,推进涉农资金整合,创新农村信贷和保险机制,深化供销社综合改革,推进农垦改革等。

我们坚持底线思维,明确了“不管怎么改,不能把农村土地集体所有制改垮了,不能把耕地改少了,不能把粮食生产能力改弱了,不能把农民利益损害了”这四条底线,确保了改革有序推进,蹄疾步稳。一系列农村改革举措的落地,为农业农村发展注入了强大的内生动力。

第二,坚持统筹城乡发展的基本方略。在国家财政收支形势趋紧的背景下,我们坚持把“三农”作为公共财政的支出重点,优先保障“三农”投入稳定增长。2013年到2017年全国一般公共预算农林水事物支出预计将会达到82839亿元。推动新增教育、文化、医疗卫生等社会事业经费向农村倾斜,不断提高农村基本公共服务的标准和水平。我们扎实推进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建设美丽宜居乡村,农村的安全用水、公路、电网、危房改造和信息化等工程建设大规模实施,以垃圾处理、污水治理为重点的农村人居环境整治全面提速,农村生产生活条件发生了显著变化。农村义务教育办学条件进一步改善,新型农村合作医疗和大病救助水平,以及农村低保、基本养老、特困人员供养保障水平得到提高,农村文化、体育事业进一步繁荣。拿新型农村合作医疗来说,各级财政人均补助水平今年达到450元,比2012年增长了近1倍,2012年只有240元。

截至今年8月底,城乡居民养老保险参保人数超过5亿人,这里面有4.88亿人为农村居民,60周岁以上领取养老金的人数已经超过了1.5亿人,我们坚持把增加农民福祉,作为农村一切工作的出发点和落脚点,把农民的“钱袋子”鼓起来没有作为检验农村工作实效的一个重要尺度,着力构建促进农民收入持续较快增长的长效机制。农民收入增速连续五年快于城镇居民,城乡居民收入差距2012年是2.88:1,到去年已经降到了2.72:1。我们实施精准扶贫、精准脱贫,到去年年底有5564万农村贫困人口实现稳定脱贫,贫困发生率由10.2%下降到了4.5%。我们在推进新型城镇化过程中,推进城市基本公共服务,对常住人口全覆盖。2012年至2016年全国有6000万农业转移人口进城落户,我们注重发挥农村的独特优势,大力培育农村电商、休闲农业和乡村旅游等新产业新业态,推动农村一二三产业融合发展。随着城乡统筹不断深化,农业农村开始有了吸引力,现在下乡返乡创业就业人员开始增加。农民工正在由原来的“孔雀东南飞”,现在向“春暖燕归巢”转变,农业农村正在成为一个可以大有作为的广阔天地。

第三,坚持绿色生态可持续的发展取向。我们树立“绿水青山就是金山银山”的强烈意识,把农村生态文明建设放在一个更加突出的位置,推进农业清洁生产。我们实施“藏粮于地、藏粮于技”战略,把中国人的饭碗牢牢端在了自己的手上,我们严守耕地红线,提出要向保护大熊猫一样保护耕地,全面划定永久基本农田。现在全国已经划定落实的永久基本农田面积已经达到15.5亿亩,我们改进耕地占补平衡制度,扎紧了耕地保护的篱笆,我们把山水林田湖作为一个生命共同体,大幅度提升生态保护的等级,推进耕地、草原、河湖的休养生息。实行耕地休耕轮作制度试点,扩大退耕还林还草范围。2014年到2016年,新一轮退耕还林还草面积达到3010万亩,今年又新安排退耕还林还草任务1230万亩。我们全面保护天然林集中治理农业面源污染和生态突出问题。

中国农村的改革发展已经站在了一个新的历史起点上,我们将紧密团结在以习近平同志为核心的党中央周围,锐意进取、改革创新,巩固好形势,迈开新步伐,谱写新篇章,以优异的成绩迎接党的十九大胜利召开。

我就跟各位朋友介绍这些,谢谢。

【胡凯红】谢谢韩主任,下面开始提问,提问之前请通报一下所代表的新闻机构。

【中国国际广播电台记者】近几年,社会各界非常关注下乡返乡创业,还有农村的新产业、新业态的发展情况,请问韩主任介绍一下这方面的情况,另外在政策支持方面会有哪些的举措和措施。

【韩俊】刚才,韩部长和我在介绍当中都提到了这方面的情况。我想大家都可以直接感受到,最近这些年,乡村旅游、休闲农业、农村电商等新产业新业态蓬勃兴起。农民工、企业主,甚至包括一些大学生下乡返乡创业形成新的热潮。现在这个势头刚开始,我们认为这种新产业新业态发展和下乡返乡创业经过引导培育,可以形成燎原之势,有希望成为我国农业供给侧结构性改革的有生力量,有希望像当年乡镇企业“异军突起”一样,形成新的“异军突起”,成为我国农村改革发展的一个新亮点。

这些背后是什么原因呢?我们分析主要有三个方面:第一,城乡居民有需求。过去大家对农业的需求就是吃饱,现在不仅要吃饱,还要吃好,还要吃的安全、放心,不但吃的放心,还要游的开心。随着城乡居民收入水平提高、生活改善,对农业农村发展提出了新要求。第二,农村有优势。农村的优势在哪里?现在很多村庄环境非常优美,没有PM2.5,生态非常良好,绿水青山,农村生态优势越来越明显。很多村庄文化底蕴非常深厚,有独特的建筑、独特的民俗、独特的地域文化、民族文化,独特的生活方式,可以说乡村的文化魅力是非常突出。现在农村的生态优势、文化优势价值正在显化提升。第三,发展有条件。农村新产业新业态,包括创业不是突然冒出来的。大家可以感受到现在农村的交通越来越方便,通达性越来越好。互联网和信息技术在农村越来越普及,现在城乡之间的距离显著缩短。物流配送体系也开始迅速进入农村。这些为农村新产业新业态发展奠定了非常好的基础。

农村发展不仅需要有绿水青山,作为我们的底色资本。既要有绿水青山,又要有人才青年,所以我们鼓励农民工、企业主、大学生等各个方面人士到农村创业,发展农村新产业新业态。今年的中央一号文件就这个问题也做了全面部署,中央一号文件明确提出一些需要落实的政策。尤其是在用地、金融和培训等方面要求加大支持力度。在用地方面,明确要求完善新增建设用地保障机制。也就是说,新增建设用地要拿出一定比例用于支持农村新产业新业态发展。中央一号文件明确提出,允许通过村庄整治、宅基地整理等节约的建设用地,通过入股、联营等方式,重点支持休闲农业、乡村旅游、养老等产业和农村一二三产业融合发展。要整合落实支持农村创业创新的市场准入、财政税收、金融服务、用地用电、创业培训、社会保障等方面的优惠政策,鼓励各地通过建立返乡创业园、企业孵化基地、创客服务平台、开放式服务窗口,提供“一站式”服务,通过这些途径支持创新创业,支持农村新产业新业态发展。

总之,我们认为,只要我们拿出当年抓乡镇企业那鼓劲头,抓农村新产业新业态,抓返乡下乡创业,一定能够形成一次新的“异军突起”,我们把这个称为“中国乡镇企业2.0版”。谢谢。

【韩长赋】我补充一个数据。到目前,农民工返乡创业以及其他方面的人士到农村创业已经超过了700万人,我们欢迎更多的农民工返乡创业,也欢迎城里人到农村和农民一起创业增收。

【中央电视台记者】今年已经是2017年了,距离2020年只有不到三年的时间,不少农民其实现在还并不富裕,增收在前几年持续快速增长的基础上现在面临了很大的难度。请问,接下来将采取哪些具体有效的措施,来帮助这些农民尽快的增收致富,让他们和全国人民一道迈入全面小康。谢谢。

【韩长赋】近两年,由于受国际农产品市场价格影响,农产品价格增长不多,农民经营性收入增长不多;农民打工收入也在增长,但是增幅有所减慢。怎么使农民收入增长有后劲,确实是一个问题。你讲到很快就要到2020年了,习近平总书记强调,小康不小康,关键看老乡。所以,我们还要把农民增收作为“三农”工作的核心任务,抓住不放。

我想,保持农民增收好势头有几点:第一,要稳定家庭经营收入的基本面。具体来说,一是抓提质增效,要把优质、绿色、生态、安全的农产品生产摆在突出位置,要培育农产品品牌,使好产品再卖出好价钱。二是节本增效。节本就是增效、就是增收,要结合农业绿色发展,大力推广节水节药节肥节电节油技术,降低农业生产资料、人工、流通等成本。三是规模增效。要引导发展适度规模经营,通过扩大生产经营规模来增加农民收入。

第二,拓宽农业增收新渠道,把农业多功能价值发掘出来,包括培育休闲农业、乡村旅游、创意农业、农村电子商务等新产业、新业态,还有农民工返乡创业,刚才韩俊主任已经比较详细的说明了这个问题。

第三,赋予农民的更多财产权利。现在农村里还有很多资产处在沉睡的状态,还没有转化为农民的收入。我们要落实中央部署的农村集体产权制度改革措施,扩大集体产权制度改革试点,把这些资产确权量化到户、到人,盘活农村资产,实现资源变资产、资金变股金、农民变股东,让更多农民享受到改革的红利。

第四,要推进特色产业精准扶贫。促进贫困农民增收更为关键。贫困地区虽然生产设施条件差一些,但是有山青水美污染少的优势。所以贫困地区因地制宜发展特色产业,比如说蔬菜、瓜果、茶叶、桑蚕、食用菌、中草药等等,通过发展特色产业来带动贫困人口脱贫增收。通过这些措施,我们还是有信心、有办法能够保持农民收入持续稳定增长。我们的目标还是“两个高于”,就是让农民收入的增幅高于GDP、高于城市居民收入的增幅。谢谢。

【路透社记者】我有两个问题。第一,今年环保新规实施以来,很多省划定禁养区,上半年大概有20万农场被关停,请问目前实际减少的猪有多少头?今年年底环保行动结束后,预计生猪的存栏会有什么样的影响?第二,关于乙醇的政策。本月中国宣布计划2020年全国范围内基本实现燃料乙醇汽油全覆盖。请问,中国要实现这个目标的话,预计需要消化多少玉米?中国是否将有足够的玉米,或者如有很多人预测,需要进口玉米和进口原料乙醇。谢谢。

【农业部副部长 叶贞琴】处理生猪养殖污染问题很重要。农业部在这方面贯彻落实中央决策部署,主要在四个方面做文章,目的是处理好生产发展和环境保护的关系。第一个是“禁”,在集中饮用水水源保护区、风景名胜区等重点地区,包括一些教育、科技园区等,划定禁养区。国家有明确的政策,农业部和有关部门也出台了技术指南。

第二个是“限”。对南方一些水网密集、养殖量比较大的地区,承载力不够的地方禁限养。

第三个是“转”。把生猪养殖向环境承载容量较大的地区转移,如到东北地区,那里有玉米,土地也比较多。

第四个是“治”。采取生态养殖、资源化利用等方式治理畜禽粪便、治理环境污染。通过这四个方面能够处理好生产发展、保障供应、环境保护、生态友好的关系。目前来看,东北容量环境比较大的地区,接纳了南方水网地区不少的生猪养殖。我想这个可能是一个趋势。同时,我们要提醒在禁养的过程中,不能简单的一禁了之,必须科学划定,严格控制禁养范围,维护好农民利益。

总而言之,我们通过“禁、限、转、治”四个方面处理好生猪生产发展和环境保护的关系。

【韩长赋】我补充两个数字。第一个数据,就是现在猪的饲养量。存栏量应该说有一点减少,但是总体还是稳定的,存栏量和出栏量加在一起,全年大概在12亿头左右。第二个数据,就是现在生猪的规模化养殖,500头以上的规模化养殖已经占到接近一半左右。这有什么好处呢?一是控制疫病方便,二是治理粪物也方便。

【韩俊】刚才你讲到用玉米来加工燃料乙醇,会产生什么样的影响。前不久,我国15个部门联合发布了这方面的规划,提出要把燃料乙醇产能再增加800万吨。现在用粮食生产燃料乙醇只有260~270万吨,也就是说,这个规划如果实施到位的话,产能将会达到1000万吨。这是一个什么概念?每3吨粮食可以加工1吨燃料乙醇,如果全部用玉米进行加工生产,1000万吨的产能就要用3000万吨玉米,即600亿斤。提出这个规划,一个重要考虑是玉米过去连年丰收,积累了全世界最庞大的库存。玉米储存期比较短,库里的粮食要找到出路。现在是多渠道积极消化政策性粮食库存。据国家有关部门测算,以现在库存粮食总量来说,现在扩大燃料乙醇产能短期内不会对粮食供求造成大的影响。通过消化库存,将使得玉米能够在三五年之内逐步恢复到供求基本平衡状态。现在我们也不是只用粮食来加工燃料乙醇,大家可以看一下15个部门发的规划,是要采取多种方式发展燃料乙醇。除了直接用玉米来加工燃料乙醇以外,还积极用作物秸秆等原料来加工燃料乙醇。

从我国国情来说,发展燃料乙醇,政策导向是非常清楚的。那就是,不能与粮食争地,不与人争粮。中国人多地少,首先要保证吃饭问题,这是我们一个基本方针。你讲到中国发展燃料乙醇会不会从国外进口玉米,很多人都跟我提这个问题。刚才实际上我已经回答了这个问题,我们现在发展燃料乙醇扩大产能,首先是为了消耗库存玉米。我想,从我国的国情来说,通过大量进口国外玉米来发展燃料乙醇这个产业,不大符合实际。

我就回答这些。谢谢。

【人民网记者】 今年中央一号文件提出了坚持把推进农业供给侧结构性改革作为主线,台上两位领导也作了介绍,目前进展如何,能否再进一步做一些介绍。谢谢。

【中央农村工作领导小组办公室副主任 吴宏耀】刚才韩长赋部长、韩俊主任对农业供给侧结构性改革都有介绍。我想,农业供给侧结构性改革就是用改革的办法推进农业结构调整,使农业供给更好契合需求变化,更好满足消费需求,使农业强起来、农村美起来、农民富起来。近两年来,各地区各部门认真贯彻落实中央一号文件精神,深入推进农业供给侧结构性改革,取得了积极进展和明显成效。主要表现在“三个调”和“三个激活”上。

一是农业生产结构不断调优。优质特色成为农业发展的导向。过去我们以产量论英雄,现在大家靠优质特色来打品牌、闯市场、促增收。中央一号文件提出的粮食生产功能区、重要农产品生产保护区、特色农产品优势区等“三区”建设全面启动。现代农业产业园、农业科技园区、返乡创业园等“三园”创建深入展开。全国优质专用、特色农业发展迅速。畜禽养殖布局加快调整,这方面刚才韩部长也作了介绍,渔业产能不断优化,农产品和食品质量安全形势持续向好。

二是农业发展方式持续调绿。绿色生态成为农业发展共识,刚才韩部长和韩主任作了介绍,我这里不展开了。

三是农村产业结构加快调新。特别是农村一二三产业融合、农村新产业新业态蓬勃发展,为农业农村发展注入了新动能,也成为农业农村发展最突出的亮点。总体看,田园的价值、农村的价值,包括生态价值、文化价值,还有休闲旅游、观光体验、养生康养等功能和价值正在被重新认识,农村正在成为投资兴业的热土。从统计数字看,全国固定资产投资第一产业这几年都持续高位运行,高于二产、三产的增幅。

农村这片广阔天地,是可以大有作为的。一些地方提出,农村要让城市更向往。我们认为,以后会有更多的农村让城市更向往。

农村改革方面,主要是“三个激活”:一是激活市场。粮食等重要农产品收储制度改革取得了显著成效,特别是玉米“市场定价、价补分离”改革,棉花目标价格改革等成效好于预期,初步建立了农产品价格市场形成机制,激活了全产业链市场主体,保障了农民的基本收益,提升了农业综合效益和竞争力。进口玉米价格现在和国产玉米价格基本保持一致,各方面的市场主体积极踊跃参与玉米收购。从去年玉米收购形势来看,改革取得了非常重要的成果。

二是激活要素方面。农村土地“三权分置”改革、农村集体产权制度改革、农村土地“三项改革”试点全面展开。通过改革,农村资源开始盘活,农村要素开始流动,农村潜力正在逐渐地发挥出来。

三是激活主体方面。新型农业经营主体、服务主体不断发展壮大,多种形式农业适度规模经营稳步有序推进。与此同时,各地区各部门高度重视小农生产、扶持小农生产,通过加强联合与合作,强化服务和利益联结,正在逐步将小农生产纳入农业现代化轨道。谢谢。

【经济日报记者】我关心的是种业问题。现代种业是农业现代化的一个显著标志,近年来,国家对发展种业作出了一系列部署,请具体介绍一下中国种业的发展情况?谢谢。

【韩长赋】我来回答这个问题。我们是农业大国、人口大国,我们很多农产品的产量都是世界第一,所以我们必须得有自己的种业。习近平总书记强调,一定要下决心把民族种业搞上去。

近些年来,在种业方面我们坚持科技创新和体制机制创新的“两个轮子”一起转,两手发力推进种业发展,有了明显的变化。概括起来有四个显著变化:一是种业创新能力明显增强。2016年申请的种业知识产权新品种比五年前翻了一番。我再说一个概念,现在一些机收玉米、节水小麦、优质大豆新品种选育上实现了突破。还有一个概念,就是现在我国主要农作物自主选育品种面积占比达到了95%,水稻、小麦都是我们自主选育品种,蔬菜品种大家都关注,全口径统计的蔬菜品种,“洋种子”份额已经由五年前的20%降到了13%,当然单个品种可能市场份额会高一些。

二是企业发展实力明显增强。大家都知道,过去搞育种研究的主要是科研单位、大学,现在主要是企业,这是我们通过政策扶持企业来搞研发的结果。同时我们也支持鼓励企业兼并重组,加大研发投入,目前前五十强种子企业研发投入已经达到了销售额的7.4%。这五十家企业的新品种申请权比五年前增长了1.2倍。现在企业数量减少了,但是个头上去了,开始做大做强了。2016年我们国家种子企业的数量比五年前减少了一半,净资产一亿元以上增加了2倍多,种业小、散、乱状态在明显的改善。

三是种子生产和用种保障能力明显增强。过去都是育种很分散,农民都搞自留种,现在是搞种子育种基地,哪个地方有优势就在哪儿搞。国家层面我们已经建立了甘肃、四川、海南这三大基地。同时,建设了53个制种大县为骨干、49个区域性基地为补充的种业基地,这都是“国家队”。现在杂交水稻和玉米基地规模已经占到全国的70%、80%,种子质量是有保证的。

四是依法监管能力明显增强。前不久国家修订了《种子法》,还修订了九个配套规章和规范性文件,现在种子法律体系进一步完善。我们开展了打假护权行动,推行委托代理经营,建立种业大数据平台,覆盖所有的种子企业和种子门店,实现了种子监管可追溯。

下一步,我们将紧紧围绕把民族种业搞上去的目标,突出绿色、优质、节本的方向,突出打造有国际竞争力的企业,让我们民族种业能够强起来。我想,这还有一个过程,但是为期不远。谢谢。

【中国新闻社记者】我想请问一个问题,农村土地征收、集体经营性建设用地入市和宅基地改革试点已经进行两年多的时间,请问这项改革的试点进展如何?在改革中如何保障农民的权益?谢谢。

【韩俊】农村土地征收、集体经营性建设用地入市和农村宅基地制度改革,我们把这三项改革称之为农村土地制度“三项改革”。这个改革任务是十八届三中全会提出的,具体由国土资源部牵头,中央农办、农业部参加。改革的政策性文件是2014年12月份正式颁布的,到2015年6月份确定方案,在全国33个县开展“三项改革”试点。两年多过去了,中间也作了一些调整,比如集体经营性建设用地改革,一开始是15个县,征地制度改革只有3个县,现在这两项改革已经拓展到所有的33个县,宅基地制度改革还是限定在15个县。因为中间作了调整,有的县扩大改革内容以后,又重新制定了方案。这三项改革原计划到今年年底结束,现在调整到2018年底。从两年多的改革试点来看,最主要的就是取得了一批制度性成果,改革目的是为了进一步完善农村土地制度。征地制度改革可以说已经进入了实际操作阶段。集体经营性建设用地入市改革,可以说已经形成了相对成熟和完善的规则体系,这方面改革成效非常显著。

农村宅基地制度改革大家非常关注,也很敏感,这方面也有非常明显的进展,在保护农民宅基地用益物权方面取得了明显成效。

比如浙江德清县,集体经营性建设用地入市的第一锤就是在这儿敲的,第一宗土地在这里正式进入市场交易,我专门去了那个村,到那个点看。去年调研时,德清县集体经营性建设用地入市已经有49宗将近400亩,成交额1.04亿元,集体经济组织和农民获得收益8755万。德清的同志告诉我,现在全县范围内12个乡镇150个行政村可以入市的集体经营性建设用地还有1180多宗,累计超过1万亩。这1万亩如果都上市交易的话,可以卖多少钱呢?大约26个亿,农民和集体经济组织大概有20亿元以上的收入。这个改革给农民带来看得见、摸得着的收益。更重要的是,这1万亩土地入市,为当地农村新产业新业态发展,为很多人下乡返乡创业提供了土地支撑。农村集体经营性建设用地入市,目标就是要实现同地同权同价,建立城乡统一的建设用地市场。从德清的例子可以看出来,这个改革释放出了巨大的红利。

再比如说宅基地制度改革,成效也非常明显。比如江西的余江县,宅基地制度改革取得了超乎预期的成效。这个县一户多宅的占到将近40%,法律规定是“一户一宅”,这个县农村的宅基地有9.24万宗,但是空闲的农房有2.3万宗。这些空闲的农房怎么盘活?短短两年时间,全县退出的宅基地就达到了2.8万宗。释放了多少宅基地?3800亩。这3800亩的宅基地可以满足未来10到15年全县农民建房的需要。退出的这2.8万宗宅基地大部分都是属于不合法、不合规的、一户多宅的,81%的面积无偿退出。大家想,这在农村的工作难度是很大的,他们最重要的经验是发挥了村民自治、村民理事会的作用,通过创新农村社会治理解决农村宅基地管理使用中存在一些突出矛盾。

征地制度改革现在面临的问题是,征地范围太宽,补偿标准偏低,征地程序不够规范。在改革试点中也在摸索这方面的经验,为修改有关法律提供支撑。农村土地“三项改革”一开始就提出来,边试点、边总结、边推广、边修法。现在我们是边总结、边推广。比如宅基地制度改革的一些经验,现在已经推广了。今年中央一号文件明确提出,要认真总结宅基地制度改革试点的经验,充分保障农户宅基地用益物权,在防止外来资本侵占控制的前提下,落实宅基地的集体所有权,维护农户依法取得的宅基地占有和使用权,探索农村集体经济组织以出租、合作等方式盘活利用空闲农房及宅基地,增加农民的财产性收益。现在北京、武汉都在进行这方面的改革探索。中央农办将配合国土资源部等有关部门进一步把试点工作做好,最大限度释放这项改革的制度红利。谢谢。

【胡凯红】时间关系,再提最后两个问题。

【中央电视台聚焦“三农”栏目记者】中央电视台聚焦“三农”栏目记者:这些年来,食品安全一直是社会关注的热点之一,尤其是让中国的孩子、婴幼儿都能喝上安全、放心的国产奶粉,一直是大家非常关心的一个问题。所以请韩部长介绍一下,这些年来农产品质量安全和国产奶业振兴的一些举措和进展。谢谢。

【韩长赋】农产品质量安全问题我也回答过多次了,这个问题是大家关心的。吃得安全是人民群众的期盼,农产品质量安全是基本的民生,所以农业部门有责任把农产品质量安全搞上去。应该说,近年来这些方面变化很大,我们这五年连续的抽样检测,农产品的种植业、畜牧业、渔业总体产品质量安全抽检合格率都在96%以上,今年上半年是97.6%。当然还存在问题,一方面,因为还是大量的小生产,规模比重还不够高,风险隐患比较多。另一方面,我们的执法还要进一步完善和加大力度。农产品质量安全一个是要“产出来”,一个是要“管出来”。从监管角度讲,有三个变化还是很明显的。

第一,标准更健全了。这些年修订了农兽药残留限量标准6000多项,农业行业标准5000多项,基本有标可依了,有了标准才可以更好管,才能够更好的执法。另外,我们的新型经营主体可以更好的按标生产,有了规模化,就比较容易做到标准化。

第二,监管更有力了。十八大以来,中央加强了食品安全管理,现在自上而下,包括到乡镇都建立了农产品质量安全队伍,全国有15万人在做这个事,基本上村里有人看、镇上有人检、县上也有人管,应该说执法监管已经由过去季节性的、运动式的专项整治转变为常态化、专业化的市场监管。

第三,责任更明确了。强化了地方政府的属地管理责任和生产者的主体责任,这是很明确的。同时,我们在搞农产品质量安全县创建,创建县要保证质量安全。

说到奶业,我想给大家讲一个概念。我们的奶业包括奶粉,应该说质量安全水平五年前比八年前有了明显的提升,我们现在已经有了几个品牌得到了欧盟认证,有的产品已经进入香港市场。从工作上来说,一个是推进奶业养殖规模化,现在饲养规模100头以上的已经占到了54%,大的有几千头饲养的牧场。二是挤奶的机械化,现在的规模农场,都已进入工业化生产过程,尤其制奶粉的鲜奶奶源都是机械化挤奶。三是奶业的生产标准、监管标准、产品标准都很健全。奶业一个现代化程度比较高的产业,是一个很长、很完整的产业链,所以监管问题也在加强。

总之,我们现在有了一个很大的变化,已经有了一个很好的基础,我们有信心振兴中国的民族奶业,让我们的孩子能够喝上优质的、安全的、中国自己的奶粉。谢谢。

【第一财经日报记者】我有两个问题。第一,请问韩部长,2013年中央文件提出用五年时间基本完成农村土地承包经营权确权登记颁证工作,您刚才又提到全国完成了确权面积比例占78%,在这几年过程中,确权工作取得了哪些经验,又面临哪些困难,这剩下22%又将怎样推进?第二,请问韩主任,从昨天开始安徽、湖北、四川启动了2017年中晚稻最低收购价执行预案,通过中晚籼稻、粳稻每一百斤比2016年分别降低了2元、5元。而此前小麦的最低收购价与2016年持平,早籼稻降低了3元,那么,小麦价格持平和稻米价格下降是出于什么考虑?未来是不是会继续执行改革?

【韩长赋】我来回答第一个问题。农村的承包地确权登记颁证,我前面讲了是一项基础性工作,是什么基础性工作呢?是农村改革的基础性工作,是土地承包关系稳定的基础性工作,也是我们实行土地“三权分置”的基础性工作。首先,地是集体的,所有制不能变,同时又是家庭承包的,承包权也不能变,那就要把承包权落实到地,搞清楚究竟是多少,然后是谁承包的。包括我们这次把土地的地籍、地力,有条件的地方也在把它搞清楚。这项基础性工作搞好了以后,对于进一步完善改革农村土地承包关系,应该说是有重大意义的。习近平总书记讲,农村改革的主线仍然是处理好农民和土地的关系。

中央下发了文件,提出用五年时间基本完成土地确权登记颁证工作,就是到2018年,当然是基本完成。有些边远地区、民族地区、个别大一些的地区可以往后推一推。现在已经有五个省基本完成了,全国已经完成78%了。虽然叫“试点”,叫“不断地扩大试点”,主要是为了做得细致、深入、慎重、稳妥,但是基本所有的县,有条件的农业县都已经开展了。

要说经验,经验很多,但是我以为最重要的经验可能是两条:一是领导重视。现在各级党委政府,包括市县的党委政府重视这件事情,按照中央的政策来组织落实、组织实施,然后支持提供工作条件,特别是领导深入基层调研,去了解情况、去解决问题、化解矛盾,这可能是一项非常重要的经验。我以为搞的好的地方,这一条是共同的。

二是依靠群众。承包地确权登记颁证是中央给农民办的一个大好事,是给农民的一个“定心丸”,所以农民的事一定要依靠农民办,让农民有积极性,现在农民很有积极性,你给他发一个证,证拿在手里,这块地长期承包,就不变了,他心里有底了,他也放心流转了。那么,新的经营主体流转到这个土地他也心里踏实。但是客观来说,因为土地承包已经从1978年算下来,快接近40年了,也会有一些地方的实际情况,甚至也不排除有的村组有一些矛盾,有一些群众之间的不同诉求,地多和地少的肯定诉求不一样。但是,要依靠群众来解决,所以各地从本地的、本县、本乡、本村的实际出发依靠群众,来开展土地承包工作。我们的基层有创造,群众有觉悟,各级干部也有智慧,这项工作做得还是比较稳妥的。这么大一个国家、这么多农民、这么多耕地,没有出现大的矛盾和社会不稳定的情况。我想,这两点非常重要,当然可能还有其他经验。

按照中央的部署,今明两年是比较关键的两年,我们要组织实施好这项工作,关键是落实好中央的政策。我们相信,这项基础性的、带有历史性的工作,一定会做好,一定会为今后的农村改革特别是土地制度的改革打下一个坚实的基础。谢谢。

【韩俊】 刚才问的问题,实际上是这几年一直在推进的一项重要改革。韩长赋部长和我都讲到,粮食等重要农产品价格形成机制和收储制度改革,取得了重要进展。这方面我们确定的总的改革思路,就是“分品种施策、渐进式推进”。过去,玉米实行临时收储制度,2016年就取消了,实行“市场定价、价补分离”改革,对农民进行生产者补贴。玉米为什么要这么改?因为,玉米临时收储价格不断地提高,2014年达到1.2元/斤。因为国内的玉米定价太高,国内的加工企业和饲料企业都不用国内的玉米做原料。2013年到2016年这4年,进口的玉米替代品主要是高粱、大麦、玉米酒糟和木薯多达1亿吨,即2000亿斤,每年相当于进口了500亿斤玉米的替代品。这些替代品进来了,导致“国货入库、洋货入市”,直接后果是国内政策性玉米库存越来越庞大。2016年下决心要实行“市场定价、价补分离”改革,给农民直接补贴。农民种玉米的基本收益可以得到合理保障的。过去,1.2元的收购价是不可持续的。小麦和稻谷是口粮,重要性和玉米不一样。刚才讲到小麦连续三年最低收购价稳定,过去每年都在涨。小麦最低收购价为什么要保持稳定?在三大粮食作物当中,小麦供求基本平衡。2016年数据显示,小麦供求基本平衡,有200万吨左右的缺口。今年小麦供求基本平衡,大概有五六百万吨供大于求的剩余。现在政策性小麦库存拍卖财政不用贴钱,没有价差损失补贴,其购销关系在三大粮食作物中是比较好的。大家知道,麦子可以存比较长时间。稻谷从今年开始,也要做调整。现在我国大米或者说稻谷,供大于求的压力越来越明显。稻谷不像小麦可以存那么长时间,也不像玉米产业链那么长,所以库存的压力非常大。现在也要研究怎么消化政策性稻谷库存。

今年早籼稻、中晚籼稻和粳稻,分别下调了每斤3分钱、2分钱、5分钱。为什么要下调呢?就是要发出信号,稻谷已经是出现了供大于求问题。要分品种施策,今年中央一号文件明确提出,小麦和稻谷要坚持和完善最低收购价政策,合理调整最低收购价水平,形成合理比价关系。今后怎么改,我们正在研究。总的思路,还是要保留基本的政策框架,但是要增加政策的弹性。也就是说,要让今后价格更加准确的体现市场供求关系。如果价格信号过度扭曲,将来就像玉米一样。要遵循市场的规律,基本政策取向是稳定政策框架,增加政策弹性。无论怎么改,必须要保护农民种粮的积极性,必须要保护地方重农抓粮的积极性,必须要保障农民种粮的基本收益。这是确保国家粮食安全的基础,如果农民的积极性受到损害,国家的粮食安全就难以得到保障,必须要处理好这个关系。谢谢。

【胡凯红】今天发布会到此结束。谢谢四位发布人,谢谢各位记者朋友。

原文链接:http://www.changyuan.gov.cn/sitesources/cyxrmzf/page_pc/xxgk/zfxxgkml/xwfb/article199c21d664754153badcfd60ddd1092a.html

© 版权声明
THE END
喜欢就支持一下吧
点赞0 分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