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怪你过分美丽》心理解读:为何娱乐圈那么多明星选择吸毒?“封杀”他们有用吗?(怪你过分美丽)剧评

一年一度的国际禁毒日,拿几个吸毒的明星祭旗正时候。

2020年的国际禁毒日,首先是之前被曝光的脱口秀演员卡姆,他的案件详情公布,原来他并不是一个人,而是和一众娱乐圈同事一起吸的毒。

然后,是一位曾经红过、现在已经淡出人们视线的女星牛萌萌被曝光吸毒,经历一番“否认”之后,终于实锤。

每当看到这些新闻,大家就能自动联想娱乐圈中一大串吸毒明星名单。

在很多人眼中:

1、贵圈很乱:觉得娱乐圈中人,吸毒比例较高。

2、立马封杀:不想看到他们,如果让他们复出,就对不起牺牲的禁毒英雄。

然而,为什么娱乐圈中吸毒比例会这么高,封杀是不是有用的方式,恐怕还需要思量。

最近,有一部关于娱乐圈的行业剧《怪你过分美丽》正热播,我想用里面的一些剧情,从心理分析角度,解读一下这个问题。

要澄清一点的是,至少从目前我观看的前20集中,并没有明星吸毒情节。之所以引用其举例,是因为讨论现实中的明星难免会引来一些“争议”,这并不是这篇文章希望看到的。事实上,电视剧中的例子,在娱乐圈中都属于普遍现象,已经足矣表达我的想法。

1、心理学如何理解吸毒行为

很多人,一想到吸毒就觉得是一个不好的行为。但这个理解还是比较粗线条的,没有看到“不好”并不是一个精准的词汇,杀人放火可以是不好的,乱穿马路也是不好的,但这两个“不好”之间还是有着极大的差异。

吸毒当然是不被我们社会正面评价,但更精准的说,还属于自我堕落的表现。当然自我堕落也有很多类型,吸毒属于其中的成瘾性行为。

成瘾性行为,在心理学中,大体有两类:

1、物质成瘾。这是比较常见的,如毒品、酒精,准确的学术名词叫物质滥用障碍(substance use disorder),一般来说15%的人会有这样的情况。目前,物质使用障碍已经是仅次于抑郁的第二常见心理问题。

2、行为成瘾。如沉迷赌博、沉迷阅片、暴食,甚至“工作狂”、“购物狂”,也属于这种类型。

其实,如果你沉迷于刷手机,总是熬夜,其本质都是属于成瘾性行为,你也是在“吸毒”。

那么,一个人如何走上这条自我堕落的道路?

1、能快速带来满足感。

这些成瘾行为虽然类型不同,但有一点是一致的,那就是都能快速的让人获得一种满足感,这种满足感可以让人变得快乐。比如暴食,可以迅速满足一个人口欲;阅片,可以迅速满足一个人的性欲;至于毒品等,可以即刻刺激一个人的神经系统,让一个人获得愉悦感。

这相比要通过更复杂、耗时更长、更健康的方式获得满足,要容易得多。对于这种愉悦感的追求以及以上这些方式都比较容易快速实现,是习惯于此类成瘾性行为的主要原因。

2、成瘾行为的背后往往是心理痛苦。

那么,一个人为何要追求这样的速成快乐,却可能导致自己的身体出现危害?

现代心理学发现,成瘾行为往往伴随的是心理痛苦、心理创伤。具有成瘾行为的人,表面上是通过这些行为追求快感,其实质是内心痛苦到一定程度,已经无法用常规的方式解决,故而采用这些方式去处理内心痛苦。

创伤心理学中,用“自我医治”(self-medication)来形容这种成瘾和创伤之间的复杂关系,即人们是通过酒精、毒品这种成瘾行为来应对自己的心理问题,或者补偿某种缺失。

2、娱乐圈工作环境与吸毒成瘾行为关系

由此,我们便能更好地理解,为何那娱乐圈中人容易“中招”了。

1、工作强度极大。

《怪你过分美丽》瞄准娱乐圈经纪人是如何工作的。既然提到经纪人,就会描述艺人,剧中秦岚饰演的经纪人莫向晚有两个当红艺人,一是流量女星林湘,一是新晋小生徐陵。我仅以林湘举例。

剧中,她要连轴拍摄两部戏,还要同步广告、代言,休息时间,还要应酬。基本上一天的工作时间都是十几个小时,也很少有休息时间。

身体有病痛,医生告诉她要中医调理,她自己说了一句大实话:

调理的第一条,就是要有规律的作息,但对我来说,怎么可能有规律的生活?

她的腿因为受伤,本应卧床休息,但为了拍摄进度,不得不吃止痛药硬撑。从某种程度上,这已经是一种药物成瘾。

林湘的状态,可能还是好的。最近三联生活周刊采访了演员许凯,他讲述自己刚刚出道的时候表示,片场对新人的容错率极低,也没资格像林湘这样谈工作时长,常常是没日没夜地工作,并且不断被骂。

这是许多996工作群体都没办法想象的一种生活节奏。在这样高压之下,他们迫切希望寻找一些途径释放这种压力,也就不难理解。

2、精神包袱巨大。

徐陵代表的则是另一种压力。

他作为流量小生,时刻为自己的前途忧心。他自我剖析道,别人都以为他现在的地位多光鲜,却不知道,他无时无刻不处在焦虑中,每天都在关注各种打榜数据,看自己粉丝数量的增长情况,担心自己不知道什么时候,就被别人取而代之。

我们在职场中,也会关注kpi考核,但是,对大部分人来说,还不至于达到他们无时无刻都在被人考核的状态。娱乐圈是一个竞争极其激烈的工作状态,这背后就是每个人都在承受着巨大的精神压力。

当然,还有一点是徐陵没有提的。

事实上,大众明星的另一重精神压力来自于社交媒体的各种评论。对普通人来说,上司或同事的一句评论,我们可能也会念想一阵,内心有所波澜。可是,他们只要一打开评论区,便能见到各种形形色色的评论,表扬的还好,但是如果有不少是负面的评价,甚至如果有一些突发事件发生,整个舆论场都是对他个人的抨击,对其造成的精神压力都是巨大的。

《怪你十分美丽》中,经纪人莫向晚就遭遇过这样的网络攻击,其经纪人的竞争对手就评价道,如果在我身上发生这样的事情,我恐怕都想去死。可以说,这句话也代表了相当一部分明星遭遇类似事情的心态。

因此,如此大的精神压力就会转化为心理痛苦和创伤,进而有了成瘾行为的可能。

3、巨大落差后的心理冲击。

当然,前面说的,还是发展还算不错的明星。但是,就像徐陵担心的,明星工作和其他工作不一样的地方是,这是一个职业生命非常短暂的工作,可能你自己都不知道,过了一段时间,你就处于“半失业”的状态,没人关注你,没人找你拍戏了。

电视剧中,惠英红饰演的老牌影后阮荔华就是一个例子。她过去曾是拿过大奖的影后,有地位,但是已经中年,只能出现在一些活动场合,基本上已经没有人找她拍戏。给她一个角色,也只是看在她资历老的份上的一种“施舍”,可以说这种职业的落差感是巨大的。

大多数的职场人,总体而言还是逐级向上的发展,会达到一定的瓶颈,但也不至于一下子就像“云霄飞车”一样,向下滑落。但是,像娱乐圈的明星,就可能马上人走茶凉,形同陌路,那些多少年后的“翻红”,都是少见个案。

事实上,这些年有不少娱乐圈明星吸毒的案例,我们都可以看到他们多数都是这种有过一段时间辉煌,但是已经基本沉寂的情况。

你也许会说,那他们为何执着于吸毒,而不是其他的成瘾行为?

这里补充几句:

首先,因为吸毒才会被公权力介入。其他的成瘾行为,国家管不了。所以并不是没有,而是我们不知道。

其次,娱乐圈的生活状态,无形中拉高要满足他们快感的阈值,也就是说那些对普通人来说的“快乐水”,对他们而言就是“白开水”。

比如,你可以一天到晚刷微博、超话,看明星八卦来减压,对他们而言,这就是每天的生活,怎么会感到释放?所以,他们会寻求一些阈值更高的刺激,也就不难理解。

还有就是,娱乐圈行业特殊性,他们比一般人而言,有足够的资金和渠道支持他们这么做。对一般人来说,你的压力往往就是你的压力,你身边的人可能过得挺惬意的。但是对娱乐圈来说,可能绝大多数人都是这样的生活状态,那么,他们就很可能“抱团取暖”,相互借鉴经验,只要有一个人有类似举动,其他人也比较容易跟随。

这也就是为何卡姆案件中,那么多他的同事也参与其中的原因。如果你仔细去探究过去被曝光的一些案例,会发现几个明星一起吸毒,好像是比较常见的一种现象。这是因为,他们都处在类似的心理状态,自然容易“一拍即合”。

当然,必须指出,并不是说一个人有较大的心理压力,就一定会成瘾,更不能等同于就会吸毒,这是不可作此推论的。

但是,对于娱乐圈从业者的心理问题,确实需要放在比较重要的位置去关注。这些年,一些明星曝光自己身患抑郁症,甚至有些明星走上了自杀的绝路,究其根源,也是源于这种职业带来的生活状态。

因此,在作为吃瓜群众看他们的起起伏伏的时候,也请大家把他们当做一个个活生生的人,他们有喜怒哀乐,也有其不幸,本质上是一群承受巨大压力下还在取悦我们的劳动者。

3、娱乐圈特殊的生存法则容易被人恶意利用

那么,该如何对待这些人才好?

应该说,中国这些年的禁毒工作力度很大,这么多明星被查出来就是一个例证。但是,必须指出,我们之所以把娱乐圈拿出来说事,是因为这些人更有知名度一点,但在现实生活中,吸毒并非罕见现象。特别是今年以来,因为疫情和经济因素,导致更多人陷入心理痛苦之中,吸毒等成瘾行为可能会呈上升趋势。这是需要引起警惕的。

那么,怎么做才能有效打击吸毒?

这些年好像已经形成约定俗成,吸毒艺人就是最劣质的艺人,官方也好,舆论也罢,采取的是一致的“封杀”态度。这样做,可以实现这个目标吗?

我们一起来分析一下。还是借用刚才提及的成瘾性行为产生因素作为分析框架。

首先,是毒品的获得性

这是禁毒工作者一直在做的,也就是不让毒品那么容易获取,减少毒品的来源,这也是做的最有成效的地方。

其次,是吸食毒品的深层次因素

然而,为何毒品屡禁不绝,总有人铤而走险?其根本原因,还是因为有数量庞大的群体,他们的心理压力是持续存在的,并且陆续有新人加入到这样的压力群体中,尚未找到更好的释放渠道。所以,只要存在深层原因,毒品总是有市场的。

因此,要真正意义上消灭毒品,需要治标(打击贩毒),更需要治本(为解除心瘾做大量工作)。

从治本的角度来看,我们怎么对待这些人,包括这些娱乐圈明星会更好?

首先,要深刻理解娱乐圈的生存法则。

客观地说,作为普通大众,我们对于娱乐圈的理解是表面和肤浅的,这导致了我们往往是从自身职场和人生经验的角度出发去理解他们的生活,往往容易犯错误。

娱乐圈工作,竞争激烈,对于艺人来说,不能有任何负面信息,一旦有风吹草动,对他个人的影响就非常巨大。其实,都不用是吸毒,剧中的两个顶流明星,一个爆出床照,一个爆出早年进过少管所,都差点毁掉了他们的整个演艺事业。而这些事情被曝光背后,有着娱乐公司相互争斗和内部争斗的大背景。

也就是说,很多事情也没有我们旁观者看到的那么单纯,以为事情暴露出来,就只是事情浮出水面的一部分,而实际上,有更深层的原因,我们往往不得知。那些吃瓜群众以为自己在吃瓜,却没有想到,其实有更大的吃瓜群众在那边看着自己,利用你的吃瓜精神,实现自己的目的。

他们的目的,是把社会舆论,也就是把操弄普通网友作为自己的一种手段,用以实现自己不可告人的目的。

明星的主要价值体现在社会影响力和口碑,利用负面信息,甚至可能是捕风捉影的负面信息,毁掉明星的声誉,降低其社会评价,那就实现了自己的目的。

如果一个明星有黑料其结果就等于“封杀”,最有利的并不是类似禁毒工作本身,而是为这个恶性的生存法则提供了背书。

而且,可以说,只要这种模式依然是奏效的,那类似这样的事情其实不会中断。

甚至不能排除对家利用明星心理压力比较大这点,安排某些人引诱他们吸毒的可能性存在。

千万不要觉得我是在大开脑洞,危言耸听。有一些职业经验的人就会明白,职场上千万不能用太单纯的眼光看问题,往往你的身边人不见得是你的自己人,甚至你的自己人可能就是要对你下狠手的。

《怪你过分美丽》对此也有相关剧情的展现,莫向晚作为经纪人之所以被赶下台,表面看起来是林湘粉丝胡闹,其实是对家娱乐公司和本公司竞争者的一次联合狙击,只是把粉丝推在前面做杀人的刀子罢了。

所以,当我们洞悉这一点之后,便要谨慎使用“封杀令”,千万不能让自己成为别人棋盘上的一枚棋子。

4、“封杀”不如发挥文艺工作真正的影响力

那么,该如何对待这些人才好?

那么对于吸毒艺人本身,“封杀”这样的举措悬在头顶的话,能不能成为一个有用的教训呢?我个人觉得其实不见得,而且有可能起到一定的反作用。

对于吸毒人人员,最要紧的是防止复吸。大概有以下这几种方法:

1、就是斩断毒品的来源,我前面已经讲过了,你无论如何大的力气,都不太可能阻断毒品的来源,各种新型毒品也层出不穷,因为真正的毒品来源是我们内心的心魔。

2、因此,最主要的是还是处理心理问题。这当然主要还是要本人愿意面对。对其他人而言,可操作的部分是,帮助其恢复正常的社会功能,有工作和生活的能力,能够比较好的调节情绪。

对于普通大众而言,恢复社会功能相对要容易一些,他们可能不能在原来公司工作,但换个地方,找个适合自己的工作,还是有可能的。但对于大多数明星而言,由于其知名度关系,去找一份没人认识他们的工作,并不容易。而且,他们所擅长的社会技能,往往也具有局限性,“封杀”其实也让他们没办法从事本来可以养活自己的工作。而且即便在舆论场露出点声音,部分网友的激进言论,实际上也会冲击他们的内心世界。

事实上,对其他的吸毒人员,戒毒之后,定期到专业机构复查即可,一般而言,是不会让他因为吸毒而曝光于社会,并且因此受到情绪干扰的。因为这类的“歧视”,无助于他们的康复。然而,对于明星群体,这其实是有难度,不容易能够做到,他们可以说是躲无可躲的。

所以,就其结果而言,把这些明星“封杀”了,看起来是对他们非常严格的惩罚,但其实并没有对他们真正意义上戒除毒瘾发挥什么作用。从效果角度分析,这并非明智之举。

当然,我非常理解很多网友的“封杀”心理。

他们内心大约是这样想的:

一个吸毒者,依然能活跃在荧屏上,其实是在变相鼓励和支持这种行为。

这句话听起来不错,但仔细分析,其实里面有一定的逻辑漏洞。

因为这句话里暗含着一个意思,那就是从事文艺表演工作是一种奖励,一种荣誉,因为有了这个含义,上面这段话才符合逻辑。

我不清楚这个推论是如何而来的,在我看来,从事文艺表演,也就是一份工作而已。一个人会唱、跳、rap,当然不容易,但也不代表就有多了不起。更不存在因为你演了一部戏,或者唱了一首歌,获得大家的肯定,就等于肯定了对方所有的行为。

事实上,这本来应该是常识。

但是,令人感到遗憾的是,对于很多网友来说,他们往往并不认同文艺表演工作者有多么崇高,总认为科学家、医生等职业才是更应该被社会推崇的,他们往往也是反对粉丝群体崇拜明星的支持者,认为不要把这些人捧得那么高,但是他们没有意识到,自己其实内心也认同了文艺表演就是与众不同,就是一种需要捧得高点的职业。

所以,他们才提出了“封杀”,因为他们心中认为文艺表演这么崇高的事情,如果让他们继续从事,这是在鼓励和支持他们。

其实,文艺表演工作和科学家、医生等,都是人类职业的一种,不分高低贵贱,都没必要神话,也没必要贬低,采取平视的态度,才是正确的态度。

文艺表演工作,唯一具有特殊性的地方是,这是一种传播媒介性质的工作。其特点就是,发挥得好,可以影响更多人,发挥不好,也会误导很多人。

从这个角度看,如果希望可以影响更多人,在禁毒这件事上,其实应该做的是什么?

1、认识到这个群体具有非常真实的巨大心理压力,如何帮助他们减压,如何帮助他们以正确的方式去处理压力,这是我们现在需做的事需要去做的事情。

每一个热爱他们偶像的粉丝,第一位要做的事情,除了大力宣传自己的偶像,还需要加一个任务,就是帮助、盯着自己的偶像,减轻压力,让他们用正确的方式处理压力。当然,更不要用不必要的事,影响他们本来就比较焦虑的心理状态。

2、任何一个人都会犯错,如何对待一个犯错的人,可以通过娱乐圈向社会展示。

一个人犯错,然后马上给这个人判“死刑”,不给他任何的机会,还是允许一个人犯错,同时给他机会改正,这两种完全不同的价值取向。

当然,要知道,对待这些明星的态度,其实也会影响普通人对待自己身边人犯错的态度。

我们希望社会的导向什么样的,我们自己要想清楚想明白。至少我个人更赞同的是,“惩前毖后,治病救人”。

试问自己,难道你就没有犯过错?

自己犯错的时候,也是期待别人给自己判给死刑,不给一条出路吗?

另外,更重要的是,本来就不存在完美人设。《怪你过分美丽》中,两位流量明星,人前人后差异都很大,特别是林湘这个角色,完美地呈现了什么是人造的“人设”。

当然,从心理学角度出发,社会大众,特别青少年需要这样“理想化”的人物,来满足自己对于理想形象的心理需求,进而让自己能够朝着“理想化”方向迈进,因此我们没必要声讨“人设”,“人设”本身是有积极的心理作用的。

但是我们也要清醒地认识到,这种“人设”只能存在于荧幕之前。对于他们荧幕之后的生活,不宜过度关注,更不宜用荧幕前的形象去要求他们,这反而会成为新增的心理压力,诱发更多的成瘾行为。

3、一个犯错的人怎么改正,然后站起来,这也是我们需要向大众进行示范的地方。

一个完美主义的明星形象,可以满足大家对于完美人物的幻想,但这对于社会大众而言借鉴价值并不大,因为回归现实,包括明星本人,都是普通人,我们更需要的是学习如何犯错后纠正错误,如何重新出发。

《怪你过分美丽》中,流量小生徐陵因为被曝光曾经进少管所的经历,一下子跌落谷底。

在经纪人莫向晚的操盘下,他首先向社会大众致歉,另外曝光出他多年来一直接济那位被他打伤的男同学,根据他经济实力的变化,从一开始的几十块到后来的几万,最后这位男同学也现身道歉现场,两人冰释前嫌,徐陵被成功“洗白”为励志小生。

这一段情节,我认为是编剧也在发出善意的呼喊,呼吁给予这些“犯过错”的明星以出路。

在现实生活中,我觉得即便如此,也很容易让人理解为“作秀”。因为,我们目前的舆论生态,对于犯错这件事有点过于严苛,而且往往搞错了一件事:

允许一个人继续保持原来的工作和生活,并不表示对他过去错误的认可,而是对他有所反思、跌倒能够爬起来的认可。

而这一点,对于具有巨大心理压力选择吸毒等成瘾行为的人也好,对于其他人也好,其实都至关重要。因为,他们恰恰是欠缺对此的深刻理解,才一直犯错误。

因此,假如要起到更好的作用,允许改正者能够继续,比一味“封杀”,其实可以起到更大的影响。

最后说几句。

有些人会说,我写这些就是“洗白”,想回应两点:

至少站在提出“洗白”的人的角度,确实如此。因为,在“洗白”者的视角里,世界是二元的,不是黑就是白,更不存在什么辩证法。会使用“洗白”这个词的人,大概看不到世界其实是五颜六色的,甚至白也分很多种,黑也分很多种。此其一。

另外,用“洗白”来反驳他人的观点,说明语言系统比较匮乏,思想也比较浅薄。你看,我即便是“洗白”,也要用大量的理论和论据作为支撑,写上7000字,而你就用2个字就搪塞过去了,这太粗糙和简陋了,态度也不够端正,如果你想反驳没问题,也请认真以对,这样才能获得别人的尊重。此其二。

作者 | Arthur Chen 国家二级心理咨询师

简介:心理圈稀有性别男颜值高咨询师,长相年轻、内心成熟的代表人物。座右铭:惜时惜人。咨询小时数:3000小时,研究方向:职场心理、婚恋两性、身心疾病、朋辈心理辅导。近期关注:要事第一、正念减压、网络时代人际沟通。

编辑 | 一杯咖啡全媒体编辑部

联系 | 一杯咖啡全媒体编辑部邮箱 coffeepr@qq.com

原文链接:https://movie.douban.com/review/12682403/

© 版权声明
THE END
喜欢就支持一下吧
点赞13 分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