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们扒了13款移动固态硬盘,强烈安利这3款

本文首发于微信公众号“有点用评测”(ID:youdianyong163)
作者 | 隧川 ,设计 | 杨波浪 士多啤梨

我们扒了13款移动固态硬盘,强烈安利这3款插图

用网络传输备份文件很快,这绝对是一个美丽的错觉。

你把文件压缩包拖进微信聊天界面,弹窗会温馨提示:

“发送的文件大小不能大于 200M。”

打开网盘客户端,一看上传速度……只有 1.5 MB/s。

即便花了钱,几十 MB/s 的速度在真正的大文件面前依然是杯水车薪。而且,你的重要文件还面临着被删除甚至泄露的风险。

实体的数据传输和备份依然很重要,于是很多人选择为自己添置一块移动固态硬盘。

但他们真的不会挑。

两种用途,

两种速度

99% 的人选择移动固态硬盘,都是因为它的快。

传统的机械移动硬盘,读写速度一般在 100-150 MB/s 之间 。而一块固态移动硬盘的读写速度,则能达到机械盘的数倍、甚至十数倍。

速度更快,自然更节省时间,体验更爽。

不过每块硬盘,其实都有两种速度:“连续”和“随机”。它们也正好对应了移动硬盘用户的两种用途。

大多数用户的需求,只是单纯的数据备份和存储:平时用来用来存影视剧集、照片、和重要的工作文件,或者在不同的设备间传递数据。

这类用户需要关注的速度,就是商品详情页上标注“连续读取速度”和“连续写入速度”:它们决定了拷贝和读取大文件的效率。这两个速度越高,读写文件的速度就越快。

这次我们一共挑选了 13 款移动固态硬盘作为对比选品,原则是有闪存芯片生产能力的原厂品牌优先,其次是本身就有知名度的第三方大品牌。一些在移动固态硬盘热潮中冒出来的小品牌,我们并不推荐。

13 款产品的连续读取/写入速度的排名如下:

我们扒了13款移动固态硬盘,强烈安利这3款插图11

排行的顺序优先参考连续写入速度,它很大程度上决定了拷贝大文件的体验,对备份用户来说更重要。

移动固态硬盘的高速,还带了来另一个体验优势:连上电脑后,它能够和系统无缝衔接,你几乎感受不到传统机械硬盘的那种迟钝感。

所以除了单纯的数据备份,很多人会购买移动固态硬盘来给自己的轻薄笔记本扩容:电脑开机状态下会始终连接移动固态硬盘,不止是存文件,还会在里面直接安装应用程序,用法和内置硬盘一样。

许多 MacBook 用户还会给移动固态硬盘安装 Windows To Go,靠外接硬盘就能实现双系统切换。

对于这类笔记本扩容用户来说,影响日常使用体验的除了上面提到的两个速度,还有另外的“隐藏参数”:“随机读取速度”和“随机写入速度”。

这两个速度决定了访问零碎文件的效率,以及打开应用程序的时间和流畅度。它们的常用单位是“MB/s”或“IOPS”,数字越大,安装在移动固态上的程序运行速度越快,体验就越好。

比如传统机械移动硬盘的随机读写速度只有几百 IOPS,但移动固态硬盘却能达到上万。前者加载照片的略缩图都很费劲,后者则是秒开秒读。

移动固态硬盘的商品页面上,很少会提及随机读取/写入速度。但不要紧,我们已经帮你统计好了:

我们扒了13款移动固态硬盘,强烈安利这3款插图22

同样的,我们更看重随机写入速度,因为在运行程序时会产生大量小的临时文件,所以这个数值更影响体验。

速度只是表象,

芯片决定一切

挑选移动固态硬盘只看速度就够了吗?

别着急,这里面的水比你想象的深。对比速度只是第一步,想要买到一款质量好、寿命长的产品,我们还得更深入一些,看芯片。

移动固态硬盘的内部结构其实特别简单:一块 PCB 电路板、上面是闪存芯片、缓存芯片、主控芯片、桥接芯片。

我们扒了13款移动固态硬盘,强烈安利这3款插图33
惠普 P700 移动固态硬盘拆解图 / 来源:tomsHARDWARE.com

对于普通消费者来说,闪存芯片最值得关注。

现阶段在固态硬盘领域大规模应用的闪存芯片,有 SLC、MLC、TLC、QLC 这几种。

在性能和寿命上,SLC>MLC>TLC>QLC。SLC 闪存的直接写入速度,比目前主流的 TLC 闪存高出一倍以上,寿命更是后者的数十倍;除了容量密度,SLC、MLC 芯片,完爆 TLC、QLC 芯片。

但鱼与熊掌不可兼得,高性能也意味着高成本。

在制造成本上,QLC<TLC<MLC<SLC。相同技术条件下制造的 TLC、QLC 芯片,比 SLC、MLC 芯片便宜许多——这都是厂商牺牲了性能和寿命换来的。

目前,采用更贵更好的 SLC、MLC 芯片制造的固态硬盘产品,基本只提供给企业用户;而我们普通消费者能买到的固态硬盘,普遍采用的是 TLC、QLC 芯片。

成本是降低了,可是固态硬盘的体验如何保证呢?

我们可以把采用 TLC、QLC 芯片的固态硬盘理解为一个水瓶:无论它的容量多大,往里灌水(写入数据)的速度,都会受限于瓶口大小(闪存芯片的写入速度上限)。

厂商们的办法,是给水瓶加个漏斗——SLC 缓存区。

漏斗的口径远大于瓶口,水流(数据)会优先高速灌入漏斗中,然后再以相对缓慢的速度流进瓶子里。只要水流不超过漏斗的容积,高速的体验就可以保证。

但缓存区的容量是有限的,一旦短期内的写入数据量超过缓存区大小,就会发生非常影响体验的“掉速现象”:比如你拷贝一部 4K 电影时,可能前面的 3GB 都是以 500+ MB/s 的高速写入的,但是突然间速度暴降到 100+ MB/s,甚至还比不上机械硬盘。

这就是因为高速缓存容量耗尽,固态硬盘“原形毕露”,俗称“爆缓存”。

我们统计了选品的闪存芯片种类,和面对真正的大文件拷贝任务时的平均写入速度。

即便是同一条生产线上的芯片,品质也有优劣之分。原则上,只有原厂品牌才能用上质量最好的闪存芯片,所以我们优先推荐。

而存储芯片的性能越好,厂商的技术实力越强,则“爆缓存”后的平均写入速度越快,整体体验也越好——毕竟,一次性塞下大量文件,才是移动固态硬盘最常见的使用场景。

我们扒了13款移动固态硬盘,强烈安利这3款插图44

无论是日常备份用户,还是容量扩展用户,我们都更推荐闪存芯片更好的硬盘。

教你怎样算清容量和寿命

除了速度和质量,你最关心的当然就是容量和寿命了。

硬盘的容量,可真的是个坑。

在容量的折算上,硬盘厂商们一贯喜欢玩文字游戏:出厂时,厂商的容量是以 1000 为进制单位计算的,1TB = 1000(GB) x 1000(MB) x 1000(KB) x 1000(Byte) = 1,000,000,000,000 字节。

但是上过小学信息课的我们都知道,到了电脑上,系统会以 1024 为进制单位来计算容量,这就造成了很多人买回来后,发现硬盘容量“缩水”了。

就拿 1TB 容量的三星 T5 移动固态硬盘举例,它的实际容量是 1,000,000,000,000 ÷ 1024 ÷ 1024 ÷ 1024 ≈ 931 GB。

我们统计了目前常见的硬盘容量档位,并计算了相应的实际容量,希望对你有所帮助:

我们扒了13款移动固态硬盘,强烈安利这3款插图55

相比硬盘在容量上的坑,普通消费者对寿命的感知就没有那么直观和迫切了。

固态硬盘一般用 TBW(Terabyte Written,可写入 TB)这个数值来标称写入寿命。但实际上,硬盘厂商为了保证口碑和降低售后成本,一般都会保守地标一个较小的数字——但就连这个数字,99% 的普通用户都用不完。

例如一块固态硬盘的标称写入寿命是 600 TBW,而用户每天下载 5 部 4K 分辨率的电影,写入量约为 50 GB。那么,理论上需要 600 x 1024 ÷ 50 ÷ 365 ≈ 33.7 年才会耗尽写入寿命。

这个计算并不严谨,但也足以说明问题。

移动固态硬盘的工作强度,远低于电脑的内置固态硬盘,在保修期内耗尽 TBW 基本不可能,所以厂商也并不将寿命作为卖点。

在我们挑选的 13 款产品中,也只有致钛木星 10 在商品规格中注明了 340 TBW 的写入寿命。

移动固态硬盘单品推荐

如果你是单纯的数据备份用户,我们认为持续读写速度更高、闪存芯片更好、缓存更大、性价比更高、同时还有密码保护的单品,会有更好的体验、和更长的寿命。

如果你的移动固态硬盘,主要用来给笔记本电脑外接扩容,那么随机读写速度更高、接口协议更新、更小巧便携的单品,会更适合你。

好产品,往往能同时满足这两类诉求:

我们扒了13款移动固态硬盘,强烈安利这3款插图66

比较特殊的是摄影师群体。除了陪着主人翻山越岭,整理时用作素材备份,移动固态硬盘还会接在录机上用于高质量视频的拍摄。既然是干活,那么我们建议你闪迪家的产品顶配拉满。

尽管移动固态硬盘抗摔抗冲击,在安全性方面比机械移动硬盘强很多。但在使用中,还是提醒大家要小心,毕竟数据是无价的。

最重要的是,弄坏了之后,固态硬盘的数据,恢复起来可比机械硬盘难多了。

原文链接:https://zhuanlan.zhihu.com/p/364811733?utm_medium=social&utm_oi=605868989629599744

© 版权声明
THE END
喜欢就支持一下吧
点赞6 分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