科幻电影,或许就是为了让我们接受外星人的存在

去年夏天,怪诞的事情正在美国上演。上百万名美国网友聚集在互联网,妄图直捣51区,救出外星人。

51区是什么,相信大家早有耳闻。表面上看,这是个位于内华达州的空军基地。但流行文化和阴谋论却告诉大家,这里不仅收容着飞碟残片和外星人尸体,还关押着活体外星人,随便拎出一个都是不可告人的秘密。

但是,美国政府对此却遮遮掩掩,先是不承认51区的存在,又解释51区只是个隐蔽的研究场所,这愈发引人怀疑。

而到了直捣51区活动当日,人们原以为世纪之谜即将揭晓。但这场声势浩大的活动却以一场土味蹦迪草草收场。

但值得注意的是,就在网友直捣51区前,美国海军却爆出一则惊人消息:

此前,互联网上疯传3个不明飞行物视频,美国海军一反常态,告诉大家这些视频为真实拍摄,并备注声明称这些视频“不应公开”。

科幻电影,或许就是为了让我们接受外星人的存在插图

简短的信息看似隐晦,但所含信息量极大。

那么,51区为什么会和外星人联系在一起?这就不得不提UFO学说中的重大事件——罗斯威尔事件。

罗斯威尔这个词汇,现在看总会带着一股地下室霉味儿。在蛮荒的互联网初期,你点开任何一个粗制滥造的猎奇网页输入外星人,几乎所有板块都在讨论关于“罗斯威尔”的真相。告诉这一事件中,不明飞行物坠毁残骸和地外生物尸体就藏在51区。

简而言之,罗斯维尔事件发生于1947年。当时,罗斯维尔下了一场大雷雨。一名农场主听到一声巨响,次日便在农场周围发现了许多金属碎片。军方开始介入调查。

几日后,一位土木工程师又宣称,自己发现一架直径约9米的金属碟形残骸,周围还有几个身型矮小的尸体分散在周围。随后,美国政府立即封锁了现场。

很快,美国政府就下令撤销了所有有关飞碟、外星人字眼的新闻,对外宣称这是一起气象观测气球坠毁事件。到了1997年,美军又补充了解释,称所谓的外星人尸体只是实验中使用的塑胶假人。

美国政府解释一变再变,亲历者不断爆料,民间质疑的声音不断,三方各执一词,这使得整个事件成为了一场罗生门。直到2013年,依然有21%的美国民众认为,美国政府掩盖了罗斯威尔事件的真相。

那么,关于罗斯威尔事件,美国政府到底隐瞒了什么?

2013年,一本名为《罗斯威尔真相》的奇书便带给了大家完整的解释。这本书的作者名叫莱恩·卡斯滕,是美国UFO调查委员会成员,同时也是一位个性强烈的自由撰稿人。

自2005年,一名自称“事件亲历者”的神秘人,不断向莱恩发送匿名邮件。邮件信息量极大,涉及到罗斯威尔事件之后,美国军方与外星人秘密合作的种种细节。莱恩将这些内容整理成册,终于把事情连成了一个完整的脉络。

书中解释,美国政府之所以竭力封锁有关于罗斯威尔事件的一切消息,就是因为有关的传言就是真相。1947年确实有一艘外星飞碟坠落在美国境内,而这艘飞碟所来自的星球文明也因此与美军取得了联系。

彼时二战刚结束,美苏争霸伊始,为了能够彻底超越老对头苏联,美国抓住这次机遇,关起门来与外星人深入沟通,借此获取高科技。

1964年,一艘飞碟抵达位于美国新墨西哥州的美军军事基地,驾驶这艘飞碟的外星人种自称“艾本人”(ebens)他们来自距离地球38.42光年的赛泊星。

这次会面是美军与艾本人的第一次交流,两个文明起草了一项协议:

艾本人可以带走他们坠亡于地球的飞行员尸体。因为艾本人并没有发展核能技术,他们也可以获得来自美国政府包括核能在内的科研成果。

而美国政府,不仅获得了优先于其他所有国家,直接接触艾本文明的特权,也会得到包括粒子束技术在内的众多艾本科学技术支援。

科幻电影,或许就是为了让我们接受外星人的存在插图11

△ 美军接待外星访客,图片源自电影《第三类接触》

当然,美军与艾本人的交流远不止于此。匿名者的来信还揭露了美国政府尘封67年的秘密。为了进一步获取外星科技,美国政府曾派遣一支由12人组成的远征军,与艾本人同乘宇宙穿梭机,前往母星进行深入文明交流以及考察,这就是“水晶骑士计划”

在1978年,这场为期13年,近乎残酷的星际远征,以仅有7人回到地球告于段落。他们带回了长达3000多页的任务报告书,并用了3年完成了最终报告。

看到这里,你可能会对这个“水晶骑士”计划有一种似曾相识的感觉。没错,这正是1977年,斯皮尔伯格导演的科幻电影《第三类接触》片尾的经典场景——外星人到访了美军在沙漠修建的临时军事禁区,并接纳了一个由12个美军士兵组成的地球科考团队,把他们带回自己的母星。

科幻电影,或许就是为了让我们接受外星人的存在插图22

《第三类接触》中的远征军成员

关于这个细节,作者也毫不避讳地指出。这和一种十分流行的阴谋论非常契合:为什么好莱坞会投拍大量关于外星人的电影?

原因就是美国政府有意为之。目的就是为了用大量的电影,将外星人变成流行文化,以此驯服民众,让人们接受并慢慢习惯外星人存在的事实

真正让美军下定决心执行“水晶骑士计划”,派遣远征军前往赛泊星调查的原因,是在1964年,美军与艾本人的那场会面中,艾本人给出了一份让人无法拒绝的礼物:一本蕴藏着宇宙真相的“宇宙天书”——即黄皮书(the yellow book)。

“黄皮书”是一个8×11英寸,约2.5英寸厚的屏幕显示器,由半透明的重材料构成。这本书的曲线是浅黄色,因此被称为“黄皮书”。据说,当阅读者开始观看时,文字和图片会突然出现,随着人的浏览逐渐变换展现出的内容。

这本书中永无止境地记叙着有关宇宙里的事件和照片,有关艾本文明和他们昔日的家园,以及宇宙的历史。它同样也包含了关于地球的历史和遥远的过去所发生的众多历史事件。

“黄皮书”中还记载,艾本人也曾参与地球人类文明演变的经过。人类历史上的许多重要历史,也多与艾本文明有着千丝万缕的联系。而地球,艾本星之外的种种历史、科学记录,更是多得数不胜数,一个人耗尽毕生的时间精力也不可能读完。

在这本《罗斯威尔真相》中,自“黄皮书”开始,故事就极具科幻色彩。有人怀疑,这是 一本彻头彻尾的科幻小说,但却难以证伪。因为就连作者本人也在书中表示,他只是收到了所谓“相关亲历者”的匿名邮件,更多的细节无从考证。

如果这本书纯属虚构,那么其中对于“黄皮书”的描写,无疑是迎合了人们的幻想。根据书中的描述,黄皮书的出现是在1964年。那是个计算机体型还十分硕大且笨重的年代,这本外星黑科技屏幕,便是突破了人类对于外星科技想象的极限。

与之对应的是,《罗斯威尔真相》的出版时间是在2013年。如果你对这一年还有印象的话,很容易想到,这是智能手机蓬勃发展的一年。智能而便捷的屏幕受到人们的追捧。

所以,如果我们仅仅把这本关于外星人的书,理解成一本带着阴谋论色彩的科幻小说,那么我们依然可以看出作者潜意识的台词:黄皮书这块屏幕,让外星文明与地球文明连接。因为在现实世界里,屏幕,就是两个世界之间的信息桥梁。

在罗斯威尔真相讲述的60年代,屏幕还不是人人都能用得起的信息获取渠道。但今天你可能已经离不开屏幕,每天工作、娱乐获取信息几乎都要举着手机。

但遗憾的是,在很长一段时间里,多数手机厂商在屏幕上并没有投入太多关注,仅仅只是点到为止。就像,尽管人眼识别的帧率是没有上限的,但是手机厂商的帧率却始终停留在60Hz。这也就是说,手机的屏幕刷新率为每秒显示60张不同的画面。

直到2019年5月,一加推出了全球首款搭载了90Hz 2K+流体屏的手机。一经问世,便引发了全行业和用户对高帧屏的关注。很多人在使用了90Hz手机屏幕后表示,90Hz与60Hz的对比,就像蓝光和720P一样强烈。

科幻电影,或许就是为了让我们接受外星人的存在插图33

15、30、60、120Hz对比

然而,一加对“最佳屏幕体验”的不懈追求却远不止于此。最近,一加已经完成了120Hz刷新率屏幕的研发。拥有着每秒120次刷新的超快速度,这块“比更快还要快”的手机屏幕,离我们越来越近了。

好马配好鞍,有了这么快的屏幕硬件,手机的软件调教自然也不能拖后腿。为此,一加研发了高刷新率的独家调教算法,并将其命名为“Smooth Chain”。

简单讲,就是打通了屏幕显示的每个环节,并逐一进行深度优化。从对触控的感知,到显示内容的驱动,再到最终的画面呈现,每一步都做了针对性优化。提升屏幕响应速度,让画面稳定不掉帧,帮助这块120Hz的屏幕体验真正流畅起来。

这还没完,这款屏幕还自带神助攻。一加为这块屏幕上定制了MEMC芯片,实现了高端电视才有的运动补偿技术(MEMC)。借助这种技术,它可以把原本低帧的内容提升成为高帧内容。也就是说,即使原画并不顺畅,这块屏幕还能“搭把手”,把画面变得更为流畅。

科幻电影,或许就是为了让我们接受外星人的存在插图44

速度快固然很好,但是止步于此可不行。老板让你写个报告,你三下五除二写给写好了上交。但是如果这报告数据不准,漏洞百出,速度再快,也不能戴罪立功。

同理,在一加这块120Hz屏幕上,2K+的超清分辨率不仅被继续沿用,它还将会是全球色准标准最高的手机屏幕,JNCD<0.8。在行业内,JNCD<2就已经是公认的准专业屏幕水平了。

再搭配上能够显示10.7亿种颜色的色彩表现,这款屏幕能让画面呈现出贴近肉眼可见的真实、自然。你在这块屏幕上看口红色号,让它显示雅诗兰黛最美枫叶色,它绝对不会给你呈现兰蔻橘调胡萝卜色 。

流畅和准确固然重要,但是一块屏幕最重要的使命,是被人观看。因此,自然舒适的屏幕显示,也是每一块屏幕诞生的初心。

这块一加的120Hz屏幕亦是如此。通过细腻程度达到之前4倍的自动亮度调节功能,不论在哪种手机使用场景,这块屏幕都会通过优秀的亮度和色温调节,给用户带来最极致的屏幕体验。让你看了还想看,用完更想用。

科幻电影,或许就是为了让我们接受外星人的存在插图55

我至今还记得小时候,我们家里装上了第一台电脑。那台电脑有着厚重的显示屏,以及不那么理想的音效。但是瑕不掩瑜,我知道那台电脑能给我带来千里之外的知识和信息,不论外边刮风下雨,他都能回答的我十万个为什么。不到十岁的我那时就隐隐意识到,透过这块屏幕,我能看到未来的模样。

上高中那会儿,未来,又有了新的面貌。通过第一款全触屏手机,我不需要借助网线,也不需要鼠标,仅仅通过指尖的拨动,就能把新闻、邮件和短信放到到我眼前。

而这一次,未来又有了更清晰的面貌,更快的速度,以及更丰富且温暖的色彩。而且,未来与我们指尖的距离,也越来越近了。

原文链接:https://baike.baidu.com/tashuo/browse/content?id=ab7fe12617543eec1002930b

© 版权声明
THE END
喜欢就支持一下吧
点赞13 分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