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先元气君要帮你区分下硬盘的分类,SSD是固态硬盘、HDD是机械硬盘、HHD是混合硬盘。SATA和SAS分别是链接电脑主板的接口类型。根据个人需求的不同,这三种硬盘类型各有优点。如果你追求读写速度最好的就是SSD硬盘,如果你想要价格便宜,HDD则是最佳选择,HHD硬盘则性价比相对高一些,读写速度要比HDD快一些但价格相差并不太多。
硬盘是什么?
想用专业术语解答,又(qi)害(shi)怕(wo)各(ye)位(bu)看(zhi)不(dao)懂,那还是来点通俗易懂的吧。我们可以把这货理解为很硬的盘子,只不过形状(方铁块)和我们装食物的普通盘子不太一样而已(用来存储数据),但都有着固定容量,当装满后不进行清理则无法再继续使用。
目前常见的硬盘大可分为三类:机械硬盘(HDD)采用磁性碟片来存储,固态硬盘(SSD)采用闪存颗粒来存储,混合硬盘(HHD)是把磁性碟片和闪存集成到一起的一种硬盘。
目前常见的硬盘大可分为三类:机械硬盘(HDD)采用磁性碟片来存储,固态硬盘(SSD)采用闪存颗粒来存储,混合硬盘(HHD)是把磁性碟片和闪存集成到一起的一种硬盘。
目前常见的接口方面又分为SATA、SAS、MSATA、M.2。
在此我们需要主要介绍一下SATA接口,是一种基于行业标准的串行硬件驱动器接口,是由Intel、IBM、Dell、APT、Maxtor和Seagate公司共同提出的硬盘接口规范。从2001年出现开始已经有多个版本规范了,目前常见的3.0版本可以达到带宽6Gb/s,传输速度可达600MB/s。
机械硬盘主要为SATA和SAS接口,目前家用类别的移动硬盘多为SATA接口,SAS接口则为企业级应用。SAS可满足高性能、高可靠性的应用,SATA则满足大容量、非关键业务的应用。
固态硬盘常见接口分为SATA、MSATA、M.2三种,理论上SATA和MSATA尽在硬件大小上存在区别,本质上是相同的,出书速率也基本一致;M.2则是用来代替MSATA的新型接口规范,相比之下该接口类型的设备体积更小,传输速度更快,普通接口理论速写速度分别能达到700MB/s和550MB/s,高性能版带宽最大能到32Gb/s。
硬盘尺寸
目前的硬盘尺寸主要为1.8英寸、2.5英寸和3.5英寸三种。这儿英寸是根据对角线得来的,由于各厂家在设计方面有着不同的标准,所以我们没办法给出一个具体的长、宽的参考尺寸。不过按照尺寸划分1.8英寸多为SSD移动硬盘;2.5英寸的为笔记本硬盘和HHD移动硬盘;3.5英寸的则为台式电脑硬盘。
千万别别跟我说你已经看懂了,反正我第一次选硬盘的时候心里只有一个声音“这些都是什么鬼”。别怕,不懂就要问,我的回答是不收费的哦。
机械硬盘(HDD)
作为最早的硬盘类型,机械硬盘1956年的时候就已出现,到如今也算历史悠久了。该硬盘为磁碟型,所有数据都存在磁碟内,磁头通过旋转的磁碟来进行数据的读写。
我们不用了解太多,只要记住几个点即可。机械硬盘怕磕碰,尽量固定好。相同条件下选择高转数、大缓存的型号。评测君以自己的购买经验给大家一个小参考,1TB价格约在300-400元,2TB价格400-500元,3TB价格500元以上,移动的机械硬盘在这个基础上还要再贵一些。
固态硬盘(SSD)
从名字上来看,就会觉得固态硬盘显得更高级一些。事实上也正是如此,是一种用固态电子存储芯片阵列而制成的硬盘。虽然比机械硬盘发展的晚一些,但同样有着几十年的历史了。
挑选固态硬盘的时候一定要留意下闪存颗粒(存储单元)类型,目前市面上常见的有SLC、MLC、TLC三种闪存颗粒类型,这三种存储单元在价格和使用寿命上有着一定的差异(依次降低)。如果你经费充足可以考虑MLC颗粒的固态硬盘,更追求性价比的话不放入手TLC颗粒的固态硬盘。
除此外在同级别条件下,并非容量越大的固态硬盘越好。因为闪存是由读写寿命的,在使用一段时间后可能会有数据出错的情况发生,厂家多会留有一定的空白冗余空间,以便在SSD局部出错的情况下依然能够正常读写。虽然这部分空间平时无法使用,但关键时刻能保护数据的安全,这部分空间越大,SSD的容错能力也就越强。
至于其它的细节方面问题,大家可以忽略不计了。评测君更推荐品牌固态硬盘,虽然价格会稍贵那么一些,但保障也多那么一些。至于价格么,120-128GB参考区间为300-600元,240-256GB参考区间为400-1300元,480-512GB参考区间为800-1900元。
混合硬盘(HHD)
混合硬盘就要相对简单一些,是机械硬盘和固态硬盘的结合体。我们可以理解为其就是两块硬盘,固态区域多为8GB、24GB或32GB容量,用于休眠和文件高级缓存,另外一块大容量的机械硬盘用于保存大量的数据用。
简单的说这种硬盘除了会影响到开机和某些运行速度外,貌似对读取和写入文件的速度并没有什么明显提升。如果你预算不足,又不甘心纯用机械硬盘不妨可以考虑一下这类混合硬盘。
原文链接:https://blog.51cto.com/u_14286115/502763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