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是和家人一起看的《流浪地球2》,自身感受是中国科幻电影的制作水平竟然已经达到了如此令人惊叹的程度,太空电梯、月球解体等画面带给我的震撼程度难以言表。毫无疑问,《流浪地球2》是中国科幻片的里程碑之作,其想象力和科学设定完全不输西方的科幻电影如《星际穿越》,甚至在情节复杂程度方面也可与之匹,看完我就有写影评的冲动。客观地来说,这部电影有8分(满分10)的制作水平,有许多值得深思和细究的地方,但同时也必须指出它仍然是有缺陷的。
相比我的感慨,我的家人反应都很平淡,表示没怎么看懂。我姐说她开头一个小时睡得挺香的,后面也没看懂。她和姐夫虽然都受过高等教育,但显然理解力在这里还不太够用。在他们看来,《满江红》的可看性比《流浪地球2》更高。在影院时,坐在我旁边的男生从头到尾几乎一直都在向他的女朋友解释电影情节,整个观影厅内的窃窃私语从未停过。
这似乎反映了一个现象:对于非科幻迷的普通观众来说,《流浪地球2》在情节层面是有些令人费解的,比如说,数字生命到底是什么?它有什么危害,为什么在法律层面遭到永久禁止?为什么数字生命的支持者要破坏移山计划?这两个方案必须二选一吗?
电影的创作者给出了自己的态度,人类文明不能没有人。数字生命只保留了人的意识,但那并非是完整的人。数字生命发展到后来就不再是人类文明,而是AI文明。根据电影中的描述,曾经有不少人支持数字生命,它好像是一种继续生存的办法。这似乎更符合现实,危难当前,人们想的是以各种方式活下去(继续存在),而非延续文明。那么究竟是文明重要,还是生命或者说存在重要?人类活着是为了延续文明吗?人类文明一定比AI文明更加优越吗?既然AI存在自主意识,那么AI会诞生类似人的情感吗?
还有一些比较抬杠的问题:负责去点燃核武器的宇航员为什么要守在月球上等死?核武器引爆装置不可以远程操作吗?2044年人们就已经制造出了直通太空的电梯,2056年已经造出了上千座行星发动机,但是却无法操控无人航天器把核武器放在月球?当然这些问题可能是由错过某些细节导致的。
除了情节层面外,电影里还有一些令人疑惑的表达。第一是民间的失声。当美国超过百分之九十一的民众支持数字生命,美国政府计划退出移山计划时,为什么中国仍然继续坚持移山计划?我看到了美国民众的态度,那么其余各国人民的态度呢?中国人民的态度呢?为什么电影里只有领航员(任务执行者)、科学家(任务研究者)和领导层(任务决策者)的视角,而没有普通人的视角?电影里呈现的普通民众,他们的喉咙似乎被扼住了,只剩旁观、害怕和欢呼,完全是被动的姿态。另一方面,他们中的一部分又是暴力、癫狂的,但始终没有辩论的机会。
第二是工具理性。生命的价值是可以衡量的吗?电影里对待生命的态度似乎有些反复无常,当联合国(或者美国政府,记不太清了)提出以抽签方式决定哪些人可以进入地下城的态度时,中方表示严重抗议,然后奇迹般地无效,直到危机来临,中方开放所有的地下城。这表明电影创作者的态度是:被拯救的不应该只是一部分人,而是所有人。所有人的生命都很重要。但是是同等重要吗?当沙溢饰演的角色铿锵有力地喊出“五十岁以上的人出列”时,本来一场自愿牺牲的选择,突然演变成了强制牺牲的绑架。年老的人必须为年轻的人一代让路,年轻人的生命比中老年人的生命更具价值,五十岁以上不愿意牺牲的人就这样被绑架着牺牲了。我非但没有感动,反而看到了一种冷冰冰的功利计算。电影本来是在宣扬大义和牺牲精神,到这却忽然变味了。
如果要写一部中国科幻电影史的话,《流浪地球》系列无疑会在其中占一定分量,其技术成熟度完全不输好莱坞电影工业,剧本的完成度也较高,但我们也应该看到,中国科幻电影相比西方还有很长的路要走。
无论是科幻电影还是科幻小说,在严格意义上都是艺术形式。艺术和其他科学一样最终导向的是哲学,但不一样的是,艺术具有强烈的人文色彩,衡量艺术的标准必定包括“美”这一维度。科幻电影追求的不应该是“硬核的设定”“严谨的科学论证”“复杂的情节”,而应该是哲学反思和艺术美感。科学元素始终是披在哲学和艺术外面的一层皮。很显然,《流浪地球2》在这一点上有了努力,总体差强人意,但还有比较大的提升空间。
首先,就哲学层面而言,《流浪地球2》讲述了人类如何在灾难面前自救的故事,其中涉及了显性主题和隐性主题。显性主题无非是责任、团结和大义,更多是在承担意识形态输出的功能,没有值得深挖的东西,更谈不上思维容量,政治色彩比较浓厚。也正是这个显性主题让《流浪地球》最终还是比《盗梦空间》《星际穿越》等高分科幻电影低了一个层次。这也许是主创方就商业票房和电影审核而言做出的取舍,但仍然是个遗憾。
《流浪地球2》的隐性主题涉及到人类文明延续的问题。没有人的文明还算不算人类文明?电影中马兆说,只有人参与的文明才是人类文明,实际上是在提醒图恒宇,利用计算机复活的女儿终究不是真正的女儿。结尾Moss提到延续人类文明必须毁灭人类。这意味着或许整个系列的电影都建立在“必须延续人类文明”这个底层逻辑上。为什么《流浪地球》如此痴迷于人类文明?我想人类文明只是个幌子,再往深处挖,其实隐藏着人类生存与存在(existing and being)的本能。这样,无论是显性还是隐性,最终都指向了人类生存和存在这个母题。这个母题很宏大,包含了无数值得思考的问题。
恰如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告诉我们,事物是处于不断运动变化中的。人类与人类文明都处在变化运动中,最终可能因为一场灾难突然消失,也可能随着岁月更迭演变为另一种形式。到那时候,人可能已不再是如今百科上定义的人,而成了另外一个物种。无论如何,人类和人类文明都在走向自我的末路,相比“和平演变”,我们似乎更惧怕因为灾难一夜之间毁灭,恰如曾经的地球霸主恐龙,因此衍生出了无数人类在灾难面前自救的故事。科幻艺术的创作者也在思考,人类能否成功渡过灾难?若能,是什么使得人类成功延续?若不能,是什么导致人类毁灭?这里又要引用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引起事物运动变化的根本原因在内部。毁灭人类的根本原因不在于外部事件,而在于人类自身。那么究竟是人类自身哪一部分会使得人类延续或导致人类毁灭?这个思考题就来到了哲学层面,可以引申出无数的答案,不同的答案实际上体现的是创作者的思维深度。可惜的是,《流浪地球》给了我们一个浅显的、政治正确的答案,一个人人都懂、几乎没有什么思维深度的道理,这注定其意识形态色彩会大于哲学色彩。
生存和存在的母题还包括了人类生存的困境。随便开个脑洞:生存的欲望其实是生存的阻碍。人类为了生存,必定会发挥自己的智慧和创造力造出东西保护自己,可是,谁也不能保证人类造出的某样东西最终会毁了自己;而人摒弃生存的欲望,不思考,不创造,就和动物没有区别,在灾难面前就无法存活,最终仍然走向消失。人类好像处于一种进退两难的境地,看似有选择,实际上没有选择。当然,这个命题太丧了。
除了生存母题之外,其实还有很多主题,视角也可以不再聚焦人类,而聚焦人类之外的生命体。这也是我所希望的中国科幻电影的发展方向,不再局限于生存母题,可以反向思考,也可以向外拓展,从经济基础到上层建筑,总之要拓宽自己的思维边界,增加哲学深度。
其次,艺术美感。看到结尾Moss与图恒宇对话的场景,很难不让人联想到《星际穿越》,而这恰好是艺术美感的杰出代表。前文说过,《流浪地球2》在故事情节和设定的复杂程度方面完全不逊于《星际穿越》,二者也都涉及了人类生存的母题,但前者看上去像是灾难片,而后者却像部人文情感片。《流浪地球2》有大量轰炸、解体、撞击的场面,太阳是躁动不安的,月球是面目全非的,地球则是岌岌可危的,每一次巨响都让我觉得经费在燃烧,可能体现了一种暴力毁灭的美感。《星际穿越》所有的画面和配乐在营造一种孤寂安静的氛围。太空令人窒息地美丽,却充斥着无边无际的孤独,连主人公也处在一种孤独的状态中,反而给人一种真正的流浪漂泊的感觉。但就个人观点而言,在美感方面《星际穿越》显然更胜一筹。
人物塑造方面,《流浪地球》人物塑造方面最出色的应该是图恒宇,这个角色虽然仍称不上立体,但显然比刘培强和周喆直要好得多。为了给女儿完整的一生,他与马兆做交易换取继续参与研发550c后续智能量子计算机的机会,不顾牢狱风险坚持数字生命之路。他被Moss称为“变量”,实际上指向科学在文明延续中的作用。他姓图,或许也有致敬计算机科学之父图灵的意思。
第二部丰富了刘培强的人物线,讲述了他与妻子和师父的故事,补充了他前半段的人生经历,看起来好像让人物更加丰富了,但私以为并无太大的用处。刘培强称不上有什么个性,吴京的演绎让他看起来跟冷锋、伍千里并无区别,把他丢到《战狼2》和《长津湖》也不违和。刘培强性格里最鲜明的特点无非就是大义和牺牲精神,但是对他前半生经历的补充也不能解释他为什么具备这样的精神。他妻子和师父的故事似乎除了煽情也没有太多其他作用。
至于周喆直,他显然是一个功能性角色,俗称工具人,是观点的传声筒,承担了电影的说教部分,其人物个性完全是缺位的,女助理晓晞也差不多。演员演这种角色应该比较轻松,因为完全不需要演技。
总体上来说,《流浪地球2》的人物塑造比第一部有了进步,但水准其实还在同一水平线。演员演技都是在线的,这是因为《流浪地球》的人物深度和复杂度都不高,演砸了反而让人质疑,请李雪健和刘德华也颇有点“杀鸡焉用牛刀”的意思。
在情感表现方面,《流浪地球2》与《星际穿越》都刻画了一对父女,但显然《星际穿越》对Cooper和女儿Murphy之间情感的刻画得更加细腻动人,Murphy从一开始对父亲的等待,到失望、不满和误解,再到最后接收到来自父亲的信息,依靠与父亲的默契找到了拯救世界的方法。Cooper和Murphy存在鲜明而强烈的纽带,两个人的情感都如此深厚。相比之下,图恒宇与图丫丫这对父女之间的情感刻画太过单薄。当然这个问题不止出现在这对父女身上,《流浪地球》里刻画的爱情、亲情、师徒情谊都很单薄,倒是有点为煽情服务的意思,这一是因为重点不在这上面,没有那么多空间留给情感,二是创作者功力欠缺,做不到寥寥几个镜头就刻画出深厚复杂的情感。这也给我们一个启示,科幻片不应该单单是刺激的,也可以是美丽而细腻的。
私心希望未来的科幻片可以走向更广阔的人文空间,探索更丰富的主题和多样化的呈现方式,可以不必再追求硬核复杂的科学设定,过于复杂的情节反而会将普通观众拒之门外,从而形成叫好不叫座的现象。就目前科幻电影发展的情况来看,科幻电影创作者最好还是从简单流畅的表层故事入手,做好细节把控,将自己的哲学深度和艺术美感都隐藏在这个表层故事之下。
原文链接:https://movie.douban.com/review/14929777/