克拉克三大基本定律是英国著名科幻作家积累有关科学文化方面的经验提出的。
定律一:如果一个年高德劭的杰出科学家说,某件事情是可能的,那他可能是正确的;但如果他说,某件事情是不可能的,那他也许是非常错误的。
定律二:要发现某件事情是否可能的界限,唯一的途径是跨越这个界限,从不可能跑到可能中去。
定律三:任何非常先进的技术,初看都与魔法无异。
亚瑟·查尔斯·克拉克爵士,CBE(Arthur Charles Clarke,1917年12月16日-2008年3月19日),英国作家、发明家,尤其以撰写科幻小说闻名。他与艾萨克·阿西莫夫、罗伯特·海因莱因并称为二十世纪三大科幻小说家。
克拉克最知名的科幻小说作品是《2001太空漫游》。本书由导演斯坦利·库布里克于1968年拍摄成同名电影,成为科幻电影的经典名作。
克拉克于2008年3月19日在斯里兰卡去世,享年90岁。他在临终前刚完成最后一本书《The Last Theorem》的校对工作,该书计划于2008年出版。
在《新科学家》杂志上刊登他的讣告:“阿瑟·克拉克爵士去世,我们已经失去了一个太空时代前的最后一个有远见,最雄辩的梦想家。”
2008年3月25日,遵照大师遗嘱,葬礼简单朴素,无任何宗教仪式。克拉克的墓碑上写道:“阿瑟·克拉克在这里长眠。他从未长大,但从未停止成长。”
以上来自百度词条,看完两个多小时的殿堂级作品《2001太空漫游》之后,去填补知识的空缺,作品的震撼与编剧至关重要,当然也离不开导演库布里克的伟大成就。因为篇幅,今天主要以编剧克拉克为主吧。
相信《人类简史》系列也受太空漫游影响,只是站在巨人的肩膀上,1976年出生的尤瓦尔·赫拉利更科学,黑石代表着一切无法解释的神秘力量,其实论起石头砸骨头里的骨髓更容易理解人类的早起发展历程。
尤瓦尔·赫拉利(Yuval Noah Harari),1976年生于以色列,牛津大学历史学博士,青年怪才、全球瞩目的新锐历史学家。
即便如此,电影可是在1968年上映的,1964年就开始拍摄了,且不说后面太空漫游阶段的宇宙飞船的先进程度,电影开头的古猿之间的争斗就可以给无数人以人类起源的科学联想了。在动物的尸骨中,偶然被一个古猿捡起一段大腿骨,这个偶然的发现,成为人类使用工具的开端。工具首先用来敲碎头盖骨还是防御以及攻击敌人,不得而知。总之手里多了一件工具或者叫兵器,对自我的安全起到了巨大的帮助。不仅可以帮助自己,也为自己的群落家族带来安全的保障。
这部电影的开头,回答了人类几千年的终极问题,我们从哪里来?
我们为什么区别于其他动物?
智慧从什么地方与什么时候开始的?
我想电影给了我们答案,从偶然的捡起腿骨砸其他肋骨,从争夺与守护一块水源,从自己与群落的安全保护出发,能够做到如何守护这些东西开始,智慧开始了。
古猿能吃到别的动物吃不到的东西-骨髓和脑,因为别的动物有肉吃,没有生存危机,古猿只能夹缝生存,偶然拿起了腿骨,这里想到另一部电影《荒岛余生》,椰子如何被打开?你必须打开椰子,将椰子丢向石壁?最终也是偶然见到了锋利的石头边缘,这与《2001太空漫游》的开端有异曲同工之妙。这就是方法的来源,古代靠偶然,进化到现在的我们,主动思考已经成为人类的日常习惯,但是,现在地球70亿人口,有多少人每天还在主动思考或者反思的?所以类人猿-我们的祖先那一次次偶然的思考与小小开悟是多么的难能可贵!
这可以解释战争为什么到现在还依旧存在的原因。人类的智慧就是在争夺之中开始的,保护自己的本能扩展到保护群体以及后来出现的国家区域的本能,这些又加入了部落图腾与文化,人类群体的发展到“法不责众”的非正义地步。人足够多的去做一件事,法律与正义全然无效了,比如战争。你见过那场战争是遵循法律和善良与正义的?但是战争在人类中间去不了,这是人类的本能,世界和平主义者和反战同盟皆致力于消除战争,希望他们与一切爱好和平的人共同研究消除战争的方法,代替战争的方法,去除区域保护的本能,这才是根本。
人类的终极问题分为两套。
一套是唯心三个问题:
1、我是谁?
2、我从哪里来?
3、我要到哪里去?
一套是唯物三个问题:
1、如何更好的认识宇宙世界、并解决关于宇宙的问题。
2、如何更好的认识人类社会、并解决关于人类的问题。
3、如何更好的认识自我人生、并解决关于人生的问题。
这两套问题的三个点都是相通的,只是角度不同而已。
漫游里给了我们很多的启示,大家更多关注克拉克成功预言了人类登月以及卫星通讯,其实哲学命题的回答才是电影表达的初衷。
影片说的传染病一事一直保密,真相是瘟疫席卷地球,人类无一生还。影片最后只剩下一个人独自用餐,独自变老,这是人类的最后一个人。他死后变成婴儿具象的原子,在黑石的神秘力量下,开始寻找人类的另一个星球。回到原点,人类智慧的开端。
影片的故事留给观众太多想象的空间,没有最终具象的答案,可以让人去思考,人类到底是怎么回事?
生命是元素组成的,元素不同组合成不同物种,加以进化,改变有了新物种以及不断的灭绝,直至人类的出现,世界因为人类而改变。人类利用智慧与协作向太空探索,科技不断创新,物理世界不断被打破,1968年电影里的人工智能已经成为现实,人类下棋已经下不过阿尔法狗。语音识别系统与人脸识别技术都成为现实。
吃饭依旧是人类获得元素能量维持生命的方法。
食品行业的冬天一定不会来临。
你可能不健身,不看电影,不读书,不上班,不去旅行,就是在家打游戏,但是你一定吃饭。
所以物流快递的冬天也一定不会到来。人工智能快递需要等到电池革命的到来,太阳能和核能蓄电池的革命,到那时,人工物流会逐渐消失,但快递依旧存在,快递公司没有冬天。
大量的无用人可想而知。
影片中的传染病就是解决这一问题的终极武器,一战时期德国使用的毒气,二战时期日本研究的活体实验,二战结束时美国接手的日本731全部资料,结合这部影片的故事,不要恐慌,恐慌是人类最没有用的东西。
影片开头,古猿没有拿起腿骨的时候,是用恐吓对方,让自己得到水源。
谁害怕,谁就将会灭亡!
当对方有了武器,你没看到这一点,或许你太渴了,冲了上去,你被先进武器-一根腿骨击倒在地,这是你的不够冷静与细心,你没看见对方手里的大棒骨吗?
所以二战之后,美苏进入了冷战时期,军备竞赛,造武器。
有了先进武器才能跟人对抗,所以世界五大常任理事国都是具备核能力的国家,而且拒绝其他国家研究制造核武器。朝核和伊核问题就是案例。谁有武器谁说了算,如果都有了核武器,都说了算,物极必反,也就是谁说了都不算了。平衡打破,世界又将进入到战争状态。
为什么还要争来争去?难道世界的粮食不够吃的吗?物质不够丰富吗?衣服不够穿吗?车不够开吗?
分就是了!
如果谁都能分到,那岂不是很多人不那么努力了,不上班了,谁来创造社会价值?
人类秩序就混乱了,世界依旧进入重新建立秩序的过程中。
周而复始,人类啊!
我就作为一只小甲壳虫,看看世界,写写字,吃点东西,想想事儿。
再看看电影《2001太空漫游》,看几遍都不多。
这里是一条分割线————————————
亚瑟·查尔斯·克拉克
1917年12月16日,出生于英格兰萨默塞特郡迈因赫德。父亲是农民,母亲是当地邮局的报务员,他幼时就喜欢仰望星空和阅读旧的美国科幻杂志。曾利用自制的望远镜绘制过月球地表图,12岁父亲去世,他在中学和Huish语法学校毕业后,由于无法负担大学费用,他在校董会的养老金部门得到一份审计员工作。1934年,加入一个自称为英国星际协会的人数很少的高级研究团体。
第二次世界大战期间,克拉克加入英国皇家空军,担任雷达技师,参与预警雷达防御系统的研制。战时克拉克主要操作进场雷达,他早期的非科幻类小说,半自传体的《GlidePath》就以此为背景。克拉克在皇家空军的无线电学校No.9担任下士指导员,在1943年5月27日被任命为空军少尉(技术部门),1943年11月27日提拔为空军中尉。1946年以空军上尉军衔退役,进入伦敦国王学院,并以优异成绩毕业,取得数学和物理学士学位。
1945年为《无线电世界》写了一篇题为《地球外的转播》的文章,详细预言了可将广播和电视信号传播到全世界的远程通信的地球同步卫星的系统。当时甚至是专门从事这方面研究的人读后也对此表示怀疑。然而,20年后,人们真发射了“晨鸟”同步卫星。
1947年起,担任英国星际协会主席至1950年。
1948年,撰写短篇科幻小说《前哨》(Sentinel)参加BBC竞赛,但未获奖;进入英国财政部工作。
1949年起,担任《科学文摘》(Science Abstracts)的助理编辑至1951年。
1952年,成为全职作家,投入科幻创作。
1953年,遇见了22岁并带有一个儿子的美国离异女子Marilyn Mayfield,与之闪电结婚,6个月后分手。但婚姻一直持续到1964年才终结。克拉克评价,“这段婚姻从一开始就存在不可调和的矛盾”。他此后没有再婚,但与Leslie Ekanayake很亲密,后者在1977年去世。有新闻记者曾问是否是同性恋,克拉克否认。但Michael Moorcock说每个人都知道克拉克是同性恋,他还与他的男友喝过酒。
1956年,他对海底探索发生兴趣,遂移居斯里兰卡首都科伦坡,开始另一种生涯,从事不穿潜水服的的深水潜泳和摄影。体验失重的感觉。在以《珊瑚岸》开始的一系列[2]作品中,他报道了他的许多水下探险活动[3],同年出版《城市与星星》;短篇小说《星》(Star)获得雨果奖
1962年, 克拉克遭受了严重的小儿麻痹症的攻击。虽然他完全恢复,在1988年,他被确诊为脊髓灰质炎综合征,从此只能坐在轮椅上。 尽管这严重限制了他的行动,也没有阻止他继续多产的写作,
1964年,与斯坦利·库布里克共同构思《2001太空漫游》的小说和剧本。小说在一些情节上与电影略有差异。
1968年,《2001太空漫游 (电影)》上映,小说也于同年出版。
1973年,出版《与拉玛相会》。
1974年,《与拉玛相会》获星云奖、雨果奖、约翰·坎贝尔奖。
1986年,荣获象征终身成就的星云科幻大师奖。成立阿瑟克拉克奖,颁给在英国出版的最佳科幻小说。
1988年,经诊断患有小儿麻痹后遗症,此后多靠轮椅行动。
1995年,获NASA“杰出公共服务奖”。
2000年,受封英国爵士,由于克拉克行动不便,英国王室派高级专员亲临斯里兰卡授与其爵位。
2001年,探测火星矿物的探测器被命名为“2001火星奥德赛”。
2008年,正式成为斯里兰卡公民。
《太空序曲》(Prelude to Space,1951年)
亚瑟·克拉克纪念邮票
《火星之沙》(The Sand of Mars,1951年)
《空中列岛》(Islands in the Sky,1952年)
《童年的终结》(又名《最后一个地球人》)(Childhood's End,1953年)
《地光》(Earthlight,1955年)
《城市与群星》(The City and the Stars, 1956年)
《深海牧场》(The Deep Range, 1957年)
《月海沉船》(A fall of Moondust, 1961年)
《海豚岛》(Dolphin Island, 1962年)
《2001太空漫游》(2001: A Space Odyssey, 1968年)
《二零零一失落的世界》(The Lost World of 2001, 1972年)
《与拉玛相会》(Rendezvous with Rama, 1973年, 雨果奖,星云奖)
《会见梅杜莎》(A Meeting with Medusa, 1973年, 星云奖)
《天堂的喷泉》(The Fountains of Paradise, 1979年, 雨果奖,星云奖)
《神的九十亿个名字》(Of Time And Stars, 1978年)
《2010太空漫游》(2010: Odyssey Two,1982年)
《遥远地球之歌》(The Songs of Distance Earth,1985年)
《2061太空漫游》(2061: Odyssey Three,1988年)
《拉玛再现》(Rama II,1989年)与简崔.李(Gentry Lee)合著
《拉玛迷境》(The Garden of Rama,1991年)与简崔.李(Gentry Lee)合著
《拉玛真相》(Rama Revealed: The Ultimate Encounter,1993年)与简崔.李(Gentry Lee)合著
《3001太空漫游》(3001: The Final Odyssey,1997年)
《时光之眼》(Time's Eye,2003年)与史蒂芬.巴塞特(Stephen Baxter)合著
《太阳暴》(Sunstorm,2005年)与史蒂芬.巴塞特(Stephen Baxter)合著
《第一次出生》(Firstborn,2007年)与史蒂芬.巴塞特(Stephen Baxter)合著
原文链接:https://movie.douban.com/review/1228343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