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流浪地球》与好莱坞主流科幻电影有何相同或者不同之处?(流浪地球)影评

临近上班,去刷了《流浪地球》。

对科幻片锱铢必较的我,不敢动摇“中国首部科幻片”的大旗,凭心而论,以为它会做的更差些,能这样也已经超出预期。

中国科幻未来可期!

但为了孩子学习进步,该骂还得骂;

为了中国科幻电影的进步,该吐槽还得吐槽。

1、全片好的只有刘慈欣的想象力

剧情基本上用几句话就说得完:

流浪的地球因为地球人居然计算失误,导致被木星捕获。

空间站吓出屎,经过一系列精确到小数点后两位的计算后,被迫执行人类文明逃生计划,打算看完地球和木星爆炸,独自去宇宙走走。

忽然的一个营救小队想到,不如引爆木星,放他娘的一个大烟花,地球就像炮仗一样,飞得老高。

但用地球推进器直接点火不行,高度不够,最后用空间站点火,烟花一放,地球获救。

4句话可以说完。

片头片尾,各种显眼处,红字写上“郭帆导演作品”的名字,把自己捧到卡梅隆的高度。刘慈欣反而很少见到。

情节大概也是这么个情节。

4句话里,大概导演创作的部分为零。

而那些关于人类宗教,人类经历的苦难的对社会文化的变化,高度思想统一的社会里阶层形态,

这些有趣的部分一个没有。

制作团队的作用,可能就是加上父子线。当然其实也可以是父女线,哥妹线,夫妻线,或者兄弟线。

中国人嘛,父子线更好点。

最后一刻,把高度搞大一点,各国统一思想,为了回家、为了希望,虽然问题本身是计算失误带来的。

我看到坐在旁边,可能慕名而来的大爷大妈偷偷拭泪。

很成功。就跟战狼那句耳熟能详的“犯我中华,虽远必诛”一样。

“希望和回家”,从要希望还是要回家,上升到为了回家而有希望。

我仿佛看到了朱军和董卿拿着话筒,对着电视机前的你我:家,是幸福的港湾,热腾腾的饺子,红火火的春联,都是游子对家的期盼,无论工作多苦,多忙,回家吧……

我也经常看到有人看着春晚,在热切的话语下落泪。

2、流水线科幻产物

在好莱坞几乎可以量产科幻片的今天。

每一个对未来的宏大场景都可以在好莱坞电影里面找到原型。

巨大卡车仿佛跟《阿凡达》很像;

星球喷射器仿佛跟《星球大战》很像;

巨大的爆炸场面跟非常多的科幻电影仿佛很像;

演讲也不管时候,反正就要仿佛跟《独立日》总统讲话仿佛很像;

太空舱设计仿佛跟《太阳浩劫》很像;

地下城上来的飞机,居然仿佛跟《x战警》很像,而且头尾播放了两次,就像预算不够,随意拼接一下;

更不用说哪些地方仿佛跟《后天》和《2012》很像。

如果导演下了功夫,大约是组装好莱坞特产的功夫。

饭桌上一来二去:

我要这个效果,我要那个效果,我特么有钱,中国啊,可以融资……

只要选工业光魔,或者好莱坞任何特效商作为电影项目的供应商。他们的宝库里面,稍微拿点东西改一改就行了。

但可气的是,居然很多电影没有借鉴。

吴京太空行走,居然没借鉴《地心引力》里布洛克看到的宇宙,空荡而不确定。全是中镜头,惊险刺激的感觉差了太多,心脏都不曾跳一下,没感觉大致就是这么个感觉;

空间站冲向木星,居然没借鉴《星际穿越》的宏大而又抓心,说冲就冲了。你也看看《异形:普罗米修斯》船长献身的画面啊。再加上父子对话,岂不更好;

音乐,我居然真不记得音乐是什么了,这么宏大的主题,至少要有管弦乐吧,但居然没有一个节奏点是记得的…..

除了这到处可以抓取的工业化的场景,在创意上居然没有任何惊喜:

那个年代的抖音还是那样子,居然海草那首歌可以活几百年,纵然是广告,这让已经几百岁的抖音如何自处;

那个年代的手机居然还是那样子,5G时代就要来临的任正非也不答应,难道5G没来,太阳就歇菜了?;

打电话还需要铁质身份证,为什么?容易被引力吸走?;

球形的方向盘的意义在哪里?是做饺子揉面的另一层含义,象征着设计师从中国传统习俗中找到的灵感?;

一个叫火石的球,三四个人可以手工拖几个小时,为什么他们不坐那个小车,嗖的一下到杭州,偏要搞一辆大车耍酷,还偏走一条峡谷。

而视觉上的槽点更多,我怀疑制作团队被国外特效团队忽悠了,真的。

木星和地球引力拉扯下,正常应该不是两个倒三角锥,而是带尾巴的倒三角锥,且中间部分由于引力关系,会有一定程度的弯曲;

就算说太阳还没完蛋,只是膨胀,还没到坍塌环节,但地球和木星两个向阳面是什么鬼;

柯伊伯带可都是碎石头。飞船居然没有碎石装置,用木星加速后的地球,扑获的宇宙飞翔物,怎么处置……

3、角色深度依然是制胜秘诀

当看到吴孟达踩着刹车,作出像生孩子式表情的时候,就觉得这部电影的表演和角色都完了。达叔的如此这般,不就是偶像剧的演法么。全片就天才李一一那个角色有点意思,创作这个角色的编剧踩点能力是相当不错的。

我们讨论伟大电影的成功秘诀,从来都不是视觉特效,而是角色从浅入深的思考。

几次抉择在主角面前,都是铁生生的成长机会。

主角都不用动脑子,杭州去还是不去,管他呢,开了车再说,留给18线天才男主角决定吧。

那些有可能促进角色进步的选择,都被轻而易举的形势选定了轻而易举的方向。地球的历史就这么轻而易举、顺其自然。没有残酷,没有忍让,没有抉择。

俄罗斯人把2017年,也叫做科幻元年,因为那年有一部叫《太空救援》的科幻电影上映。

凭心而论,那片想象力比刘慈欣差太远了,但人家胜在对角色的挖掘。

再对比经典:

阿凡达讲的是自由;

异形讲的是反控制;

回到未来讲的是成长;

星际穿越讲的是时间;

流浪地球讲的是流和浪….

人物的深入刻画是一部优秀电影的前提,创造记忆点,才能经久不衰。

制作电影时,这个时间是少不了的。

如果仅仅是打着刘慈欣以及中国首部科幻电影的名义,那不叫创作,也不值得标记那么响亮的名字。

不管怎么说,“春晚+特效”呢,容易是容易了点,堆钱,加上差不多的故事感觉,片场努努力,再加上差异化营销,就可以成。

商业技巧门儿清。

在好的回报下,也是一个好的开始吧,区块链没得搞了,炒一炒科幻电影总是可以的,不知道有没有人在总裁们的群里呼吁:“中国科幻时代已来,2019年睡觉都是浪费。”

我希望是这样,资金投入下,未来也必然会有更多的创造者创造更优秀的作品。也自然会出现100万美元拍出《月球》那样的神奇的人和经典的作品。

原文链接:https://movie.douban.com/review/9960486/

© 版权声明
THE END
喜欢就支持一下吧
点赞15 分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