凤凰网财经讯 11月1日,由凤凰卫视、世界自然基金会(瑞士)北京代表处(WWF)主办,落基山研究所(RMI)、北京市企业家环保基金会(SEE基金会)、大道应对气候变化促进中心(C Team)联合主办的“零碳使命国际气候峰会2022”在北京召开,凤凰网财经进行全程报道。本届峰会以“绿色发展,碳路中国”为主题,盛邀近70位政商学界顶级嘉宾,共商低碳转型与应对气候变化,推进切实有效的有关行动。
国网智慧车联网技术有限公司副总经理、党委委员屈宪军
国网智慧车联网技术有限公司副总经理、党委委员屈宪军在电动汽车充换绿电倡议圆桌论坛上表示,中国电动车近几年的发展不论是技术还是速度,都超出了大家的预期,实现了全球引领。
为了应对今年电动车大规模增长带来的充电需求,也为了缓解电网高峰期间的尖峰负荷带来的压力,结合电动汽车可移动的“电力海绵”特点,屈宪军称:“今年我们在浙江、重庆、湖北开展为期一周时间的错峰充电试点工作。三个省的共同特点就是天气高温、电网运行大负荷,电动汽车增速非常快,特别是重庆和湖北;新能源汽车保有量也非常大,比如浙江。今年三个省电动车的保有量将近80万辆,如果80万辆电动车同时在高峰期充电,带来的负荷大概200万千瓦,相当于30万个普通家庭同时用电的水平,所以就会给电网造成峰上加峰。”
屈宪军表示,目前采用的技术有两种:一种是大功率的直流充电桩进行降功率,基本上降到60%-70%;另一种就是对小功率交流桩进行调节,引导大家在电网负荷低谷充电。
关于电动汽车运营商在电力市场的交易,屈宪军提出了三点认识和一个建议。第一,中国以风电和光伏发电为代表的新能源发电,不管是装机容量还是年发电量都是世界领先。以电动汽车为主的新能源汽车的发展,从规模、技术上来讲,也都走在了世界的前列。这些为电动汽车消纳新能源电奠定了基础。
第二,风电和光伏发电的主要特点就是时间和空间分布的不均衡性,不均衡实际上对应的是不稳定性。而另一方面,电动汽车充电具备充电有弹性、行为可引导、规律可预测、功率可调控的特点。如果把两者结合起来,充分利用电动汽车充电的灵活性来平抑新能源发电的不稳定性,将是一个更好的选择。
第三,让新能源汽车充新能源电,实现能源侧的降碳和交通侧的减排。
屈宪军建议,从B端到C端、从生产侧到消费侧,绿电的消纳都要进行鼓励,这迫切需要在全社会形成共识,进行全产业系统性设计。
以下为圆桌实录:
刘永东:现在电动汽车已经进入一个靠市场化拉动、规模化发展的阶段。说起今年的天气,在座的各位都非常有感受,特别是今年夏天,热变成了一个非常重要的主题,用能需求也是大幅度攀升,在这种情况下,电动汽车充换电如何跟电网协同便是一个非常重要的话题,特别是了解到今年在重庆、浙江、湖北三省通过降低充电功率,国家电网给予一定的充电服务和优惠的方式,从而导致电网安全和民生用电需求,所以想请屈总介绍一下相关情况。
屈宪军:我国电动车近几年的发展超出了大家的预期,不管是技术还是速度,中国的电动车发展实现了全球引领。作为能源行业和电动车充换电行业的从业者,见证和参与其中,感到非常自豪。为了应对今年电动车大规模增长带来的充电需求,也为了缓解电网高峰期间的尖峰负荷带来的压力,结合电动汽车这种可移动的“电力海绵”特点,充电行为可引导,可以在这个区域充也可以在那个区域充,可以在白天充也可以在晚上充,每个车行驶多少公里、需不需要充,、功率可调控等特点,今年我们在浙江、重庆、湖北开展为期一周时间的错峰充电试点工作。整体上从试点省份来讲,三个省都有共同的特点,就是天气高温、电网运行大负荷,电动汽车增速非常快,特别是重庆和湖北;保有量也非常大,比如浙江。今年,三个省电动车的保有量将近80万辆,如果80万辆电动车同时在高峰期充电,带来的负荷大概200万千瓦,相当于30万个普通家庭同时用电的水平,就会给电网造成“峰上加峰”。通常用户习惯晚上开车到家以后就把电充上,恰好和晚高峰时间是重叠的,形成电网“峰上加峰”的特点。
目前我们的技术采用两种:一种是对大功率直流充电桩进行降功率,基本上降到60%-70%。另一种就是对小功率交流桩,引导大家在负荷低谷充电。
从组织方式来看,车企和各大运营商,包括星星充电、车企如蔚来等等协同联动推动这次错峰试点工作。激励方式是加大对所有车主的宣传引导,触达每一个电动车的车主,并给予车主一定的优惠补偿。可能过去四十分钟充满,现在降了功率就有一定的影响。之前想什么时候充就什么时候充,现在引导晚上充电,给大家造成了不便,也会给大家一定的补偿。
从试点效果来看,已经达到了预期的效果,各大客户积极响应,三个省原来高峰负荷时段的充电量同比平均降了8%,就是电网高峰负荷时段试点期间下降8%;低谷时段的充电量同比平均增长4%。通过这种宣传、引导、激励的方式,采取降功率和引导大家低谷充电,带来了削峰填谷作用。随着电动汽车规模的快速增长,也随着大功率充电、有序充电,包括V2G技术的推广应用,下一步再推进电动汽车和电网互动,推动错峰用电,降低电网高峰负荷的效果会更明显。从现在预测的情况来看,到2030年,国内电动汽车保有量大概8000万辆,现在约1200万辆,那个时候再开展车网互动、错峰充电、有序充电的话,预计将对电网造成降功率、降负荷达到3000万千瓦的水平。
刘永东:作为电动汽车充电设施运营商来讲扮演着两个非常重要的角色,第一个是参与电力市场的交易,让更多车主参与进来,在这个过程中把绿色交易量做大。另一方面重要的角色,如何调动车主的积极性,解决交易的难度。一个方面,两个问题,问一下包括我们国网、特来电和奥动三家运营商对这个问题的打算、想法、做法。首先有请屈总。
屈宪军:大家好,我想谈三点认识和一个建议。
第一个,我国以风电和光伏发电为代表的新能源发电,不管是装机量还是年发电量都是世界领先。电动汽车的发展从规模、技术上来讲都在了世界的前列,这是第一个认识,就是说以电动汽车为主的新能源汽车的发展,中国都走在了世界的前列。这为电动汽车消纳新能源电奠定了很好的基础。
第二个,风电和光伏发电的主要特点就是时间和空间分布的不均衡性,。不均衡实际上对应的就有一定的不稳定性,但是电动汽车充电具备天生的灵活性,可引导、可预测、有弹性的灵活性。如果把两者结合起来,充分利用电动汽车充电的灵活性来平抑新能源发电的不稳定性,会是一个更好的选择。今天的绿电消纳和电动汽车的充电这个主题设计得特别好。
第三个,让新能源汽车充新能源电才是真正的新能源汽车,实现能源侧的降碳和交通侧的减排。这是我的一些认识。
结合艾主任刚才讲的,我也有一个建议,绿电的消纳更多地在生产侧有补贴或者鼓励政策,延伸到消费侧,咱们国家可能还需要统一的研究。另外从B端到C端,充电负荷聚合商作为市场主体参与到绿电消费里去,电动车车主作为个体,怎么从负荷聚合商传递过来,一天充满四五十度电的情况下有更高的积极性,还要研究。从B端到C端,从生产侧到消费侧,绿电的消纳都要进行鼓励,迫切需要在全社会形成共识,进行全产业系统性设计。
原文链接:https://finance.ifeng.com/c/8Ka1MzthTR9