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家好,今天我们来聊一聊手机散热。在网上,我看到最多都是对手机的续航时间的长短和性能的高低做评测,却很少有人对手机的散热做测评,但我认为一部手机的散热能力也同样影响着它的性能释放和使用体验。我相信横多人在夏天用手机打游戏时,都会遇到这么一个是–在刚进游戏的那会儿手机还挺流畅的,可打着打着发现手机越来越卡顿,一模屏幕烫的不行,过段时间有恢复正常了。

我认为这种问题的根源在于手机SoC过热降频而导致性能爆降。聊到这,我就不得不给大家科普下SoC的工作原理了。我们一般所说的SOC实质上就是手机的“CPU”,从某些特性上来说跟电脑主板上的没啥区别。SoC的性能由以下几个因素决定,分别为指令集、架构、制程工艺、频率和核心数量。 下面我将详细介绍这几个参数的意义:
-
指令集: 现在的指令集一般分为复杂指令集(X86)和精简指令集(ARM)。手机侧重便携性和续航,一般采用精简指令集。通俗的讲,指令集就是SoC工作的流程。就好比我们做饭时所看的食谱一样,规定了做菜的顺序。
-
架构: SOC的架构是指令集的具体实现。打个比方,菜谱再好也要靠人实现,不同的人依据相同的食谱烧出来的才是不一样的。
-
制程工艺: 制程工艺越先进,单块SOC所容纳的电路结构(架构)也就越复杂,理论上性能就越强,功耗也就越低,手机的续航时间就越长。
-
核心数: 其它条件不变的情况下,核心数越多,SOC的性能就越强。这次我们以餐馆为例,厨房中厨师的数量越多,上菜的速度也就越快。
-
频率: 频率是把双刃剑。相同条件下,频率越高SOC单核的性能也就越强;但随之而的就是单位时间内发热量的剧增。不加以控制话,可能会出现芯片烧毁的情况。
值得一提的是,手机SOC的频率不是一尘不变的,是需要根据不同的场景而自动调节的。把SOC比作一个辛勤劳作的农民,只有吃饱了才有力气干活,“频率越高”吃的也就越饱,干的也就越快;而在平常农闲的时候,为了节约“粮食”(电),这个“农民”自然也就不需要吃那么多。
当我们打开手机中的游戏时,系统就会自动的调高SOC的频率,使其能够充分发挥它的性能,满足我们打游戏的需求;然而,手机内部空间是有限的,当SOC温度过高时,为了避免核心被烧毁,系统不得不降低SOC的频率,限制它的性能输出。“农民”吃不饱饭,自然也就没力气干活了。

那么有啥方法能够保证SOC长时间的性能输出,还不过热降频呢?还真有。总的来说,解决方法无外乎两种,一种为传导,即将SOC的热量通过其他介质传导到手机外壳,达到降温的效果;另一种为辐射,当热量被传导到手机外壳时,需要尽快的想方法将外壳的热量散去,保证内部的热传导可以持续下去。
增加手机外壳辐射散热的能力,无外乎就是想办法开空调降低室温或者那个风扇使劲的吹。而增强手机内部的导热能力才是真正让手机厂商感到头痛的地方。一方面,由于手机内部过于集成,留下的空间过于狭小,不可能向电脑那样将铜管和风扇塞进去;另一个方面,随着手机摄像头模组越来越大,留给主板的空间也就越来越小,空间越小,热堆积也就越厉害,散热的时间也就越长。
为了解决手机内部热传导的问题,各大厂商可谓是“八仙过海,各显神通”。比若说,小米就在自家的小米12S中添加了超大面积的VC液冷均热板;红魔在手机中不经添加了均热板,还丧心病狂的添加了风扇;Vivo更是在iQOO 10 Pro计生中添加了石墨烯材料,以增加机身中均热板的导热性。

举报/反馈
原文链接:https://baijiahao.baidu.com/s?id=1740029119673047531&wfr=spider&for=pc